唐朝到清朝都出过哪些名将?谁的功绩最多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7 点击数:
简介:1、大唐第一战神 李靖的事迹,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大唐军神李靖,其实力远远比电视剧中的强。

他是开国的第一名将,为李唐的建立,立下了无数的赫赫战功,北破胡虏

【千问解读】

1、大唐第一战神 李靖的事迹,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大唐军神李靖,其实力远远比电视剧中的强。

他是开国的第一名将,为李唐的建立,立下了无数的赫赫战功,北破胡虏,西定青海,消灭东等。

除了非常善于用兵之外,李靖还将自己的治军和作战经验写成兵书,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他的一生功绩无数,桃李满天下,善始善终,完成了一代名将毫无遗憾的完美人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拜他为尚书。

贞观三年,又转任为。

突厥各部叛离,朝廷任命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进军攻打突厥,李靖率领精兵三千,从马邑出发,出其不意直逼恶阳岭,进逼突厥。

看到唐军突然来到非常惊慌,说:唐军如果不是倾巢出动,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呢。

李靖探听到了这一消息以后,秘密派人前去离间可汗君臣,颉利可汗的心腹康苏密来投降。

第二年,李靖攻破了定襄,擒获了隋齐王杨暕的儿子杨正道和的送到了京师,颉利可汗独自一人逃走。

李靖因功被晋封为公,唐太宗赏赐他许多室物玉器。

李靖攻破了定襄后,颉利可汗非常惧怕,退守铁山,并且派遣使者入朝请罪,请求投降。

皇上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前去迎接他。

但颉利可汗虽然表面投降,内心实则犹豫不决。

这年二月,唐太宗派唐俭,安修仁前往安慰他,李靖已揣摩到颉利可汗的心思,建议张公谨等朝廷使者到达后,挑选一万精锐,带上二十天粮草,从白道发动袭击。

于是下令快速行军,到达阴山时,遇到了巡逻兵一千多人,将他们全部俘获。

颉利可汗见到使者后,很是高兴,却没想到官兵跟随而来。

颉利可汗于是逃走,部众也因此溃散,颉利可汗最终被张宝相活捉献给了朝廷。

不久之后,突利可汗前来投降。

朝廷于是又拓展到了阴山以北一直到大漠的大片的疆域,从此灭亡。

是唐和突厥的战争中一次非常关键性的战役,李靖3000铁骑过阴山,以少胜多,可称得上是奇迹。

2、宋朝第一名将曹彬 不少人都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其实不然。

两宋名将如云,作为开创基业的北宋更是涌现出了许多名将。

其中有数人就算比古之战神也毫不逊色。

比如说,被公认为宋朝第一良将的大将曹彬。

要想成为良将,首先必须能打仗。

曹彬的军事素养就极高,在他一生领导的大小战斗中,几乎未败。

早在宋朝建立之前,他就追随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功勋。

进入宋朝之后,曹彬先是在平定的战斗中独领风骚,后来,又在平定、的战斗中。

尤其是平定南唐战役,他乃是宋军主帅。

在他的指挥之下,诺大一个南唐仅仅不到一年,就被他攻下。

后来,宋太祖去世,宋太宗继位。

宋太祖是军事天才,宋太宗是军事白痴。

在宋太宗没有瞎指挥的情况下,宋军将领成功扫平北汉。

当时曹彬就是方面军主帅。

后来北伐辽国,整个宋军全线溃败,曹彬也未能幸免,归根究柢,就是宋太宗瞎指挥。

作为一个良将,不但自身素质要硬,还要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独到的长远目光。

3、第一名将 史上名将,要么顺应历史大势,击破强敌,扫除残余,建功立业,诸如、、李靖、等;要么在处于颓势之际,力挽狂澜,保家,诸如、岳武穆、;还有一种,未必代表历史大势,也不能力挽狂澜,但其个人军事才能实在太出众,能够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在小规模范围内击败对手,取得不俗战绩,让敌我双方都佩服,例如、、和。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王保保,可能是通过《》,在《倚天屠龙记》里,他是女主角的哥哥,分量不重。

殊不知,他在元末明初的历史舞台上,是个重量级人物。

王保保这名字挺萌的,其实他在史书上留下的名字是“”,一看就知道是蒙古人的名字,王保保是他的汉名。

实际上,王保保自小就生活在中原地区,饱读诗书,其父也生活在中原地区,喜欢读经史子集。

以至于流传一个说法,说王保保就是汉人。

在北伐的时候,就讽刺王保保说他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这个指责到底靠不靠谱?这是个严格的学术问题。

不过就其族谱而言,王保保确实是蒙古人。

朱元璋很佩服王保保,有一回问文武大臣,谁是奇男子?大家说是常遇春,朱元璋却摇头说:“常遇春不过是我的部下,王保保才是奇男子,我没法让他做臣子。

”不过,王保保有个妹妹,却被朱元璋封为秦王妃。

4、第一名将 徐达战功累累。

他21岁跟随朱元璋,先后打败了、等劲敌,又挥师25万进行北伐,一举灭掉强大的元朝,将的蒙古人赶回大漠。

一生经历数十大战、恶战,战必胜、攻必取。

凭着这样的战绩,徐达就足以进入中国古代十大名将之列。

徐达治军极严。

他严格约束部将,不允许他们骚扰百姓。

根据记载,徐达攻克了2处大都会,3处省会城市,以及100多处府城县城,然而,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市井安然,百姓没有遭到战乱之苦。

这一点,朱元璋都极为佩服,称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坊间传言,明朝第一名将徐达,也是因为功高盖主,被朱元璋杀掉。

而且,杀掉的方法颇具戏剧性。

5、第一名将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的第14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一个妃子。

多尔衮生于l6l2年,卒于l65O年的年末,年仅38岁。

多尔衮的一生是谜一样的一生。

他战功显赫,位至极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历史上的多尔衮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多尔衮与皇的关系之谜…争夺后金汗位失败之谜…争夺大清帝位失败之谜…企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失败之谜。

多尔衮为和大清朝立下了一个特殊的功劳。

这一年九月,多尔衮率军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汗残部。

他临之以威、施之以谋,导致林丹汗余部不战而降,并献出了失踪二百多年的“”。

据说,这颗传国玉玺从之后一直传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归的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

多尔衮得到这颗传国玉玺并献给皇太极,皇太极受大家的拥戴,登上了大清帝国的宝座。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多尔衮才被推到了皇太极死后至关重要的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作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国,其疆域范围远超现代福建省行政区划。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作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国,其疆域范围远超现代福建省行政区划。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唐朝到清朝都出过哪些名将?谁的功绩最多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