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动支天下13省钱粮才足够使用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6 点击数:
简介:东莞县境内设有东莞千户所和大鹏千户所。

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往往就是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综合多种可靠史料估计,郑和历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都极为庞大,通

【千问解读】

东莞县境内设有东莞千户所和大鹏千户所。

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往往就是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综合多种可靠史料估计,郑和历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都极为庞大,通常有大船二百余艘,总编制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又以武职人员和军士居多,约在九成以上,除军事任务外,他们还要承担各类工作。

但下西洋航程极为艰险,往往来回一趟就花费数年,很多人有去无回,史书有云“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

郑和本人也是在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时病逝于海外,导致整个远征行动几乎是突然中断。

靠永乐撑腰的宦官郑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也早让朝中诸多高官觉得很不爽,他们有意销毁宫中保存的大量相关档案资料。

故除了郑和本人在《明史》立传外,他的船队核心领导层及管理干部的生平,只留下一些的材料,大多数普通随员的事迹,则几乎湮没无闻。

尽管如此,经过当代中国及日本一些学者的努力,仍从史料中梳理还原了至少60多位随员的资料,他们大多来自江、浙、闽、粤等东南沿海省份。

广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学者陈忠烈就指出,有名、事迹可考的广东籍随员共12人,东莞籍的占了5人,里面还有一对是父子。

如果按此比例推算,每次下西洋的二万七千多人中,东莞人必定不在少数。

为什么的随员中,广东人特别是东莞人多呢? 原来,郑和船队的高级武职人员,多出自直隶(迁都北京后又称南直隶,大致是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辖区范围)和南京行在卫军,尤以军为骨干。

一般军官和士兵,都是从各个卫所调拨。

至于普通技工和水手,多从闽、粤、浙惯经风浪的船民中挑选,大量民夫、杂役,则在正式起航前的水陆集结途中随时征发。

既然郑和七下西洋有两次是从广东出海,当地壮丁应征随行,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编纂的《广东通志初稿》中就提及,永乐十九年时,随征西洋的宦官在行经粤北重镇韶州(今韶关市)时,征用民夫、骚扰地方的情形。

而明代时东莞县素称“吾粤中路咽喉地”,扼守广东中路海防线,县境内设有东莞千户所和大鹏千户所(辖地今分属香港和深圳)。

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往往就是郑和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这些东莞人在“征西洋”过程中也屡屡立功。

如东莞县人钟左,因父祖钟海清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期间在旧港(印尼第一大岛,曾设旧港宣慰司,为当时驻南洋最高行政机构)接受招安归国,他本人蒙荫加入锦衣卫,“下西洋二次有功”,升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

东莞县人李真、陈永华,多次“赴西洋公干”有功,升任锦衣卫镇抚司。

还有前面提及的东莞“父子兵”黄子成、黄本奴,父子成出身卫所,早年在海运途中殉职,子本奴递补,数下西洋,因功先升总旗,再升百户,在卫所里当上了中级军官。

商城记·东莞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同一年,郑和奉旨六下西洋。

此乃这位深得朱棣信任的大航海家,在永乐年间的最后一次远行。

关于本次下西洋的准确日期和实际出发港,史书上记载不一。

近年来,据广东学者考证,郑和船队很可能是在当年十月中旬,由华南大港广州放洋出海。

而早在14年前,即永乐五年九月,郑和二下西洋,也是从广东起航。

这与传统文献及人们一般印象中,郑和下西洋以南京附近的苏州刘家河为基地,大多从福建出海的说法,有所出入。

更有意思的是,现存极为有限的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的随员中,有若干广东籍人士,尤以东莞人居多。

扼守粤海咽喉的东莞,与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一次海上冒险事业发生联系,既在,亦在情理之中。

下西洋的东莞人 在明人茅元仪所著《武备志·郑和航海图》中,描绘了广东珠江出海口周边水道及岛屿分布,图中上部可见“东莞所”字样。

靠海吃海在商言商 除了沿海走私之外,明朝时的广东商民还自备船舶,直航东西洋诸国,即今东南亚地区,走私贩私,从贸易中取利。

永乐元年(1403年),刚刚夺权成功的朱棣,改变了其父以守为主的对外政策,在北方频频用兵,同时四出遣使,积极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关系。

他下旨恢复了洪武年间罢设的广东、福建、浙江三个市舶司,并派宦官为提督加以监察管理。

当时海外各国朝贡(其实是以此为名前来做生意),日本取道浙江,琉球取道福建,安南(今越南)取道广西,南洋多国通常走海路取道广东。

因此,广东是明代朝贡贸易的最主要通道与枢纽,广东市舶司也是三市舶司中任务最重、规模最大、作用最突出的,连该市舶司附设招待来使的怀远驿,也是三省驿馆中最大,有各类房舍120间。

永乐年间郑和六下西洋之壮举,在明廷官方来说,主要目的是宣扬天朝国威,慑服海外诸藩,客观上却拉动了东南沿海诸港的商船贸易发展,广东自然也大大受益。

明代广州人郭在三十年(1602年)所修《广东通志》中记载:永乐五年九月“命郑和使西洋诸国,首从广东往占城国起”。

这就是郑和二下西洋,船队从广东航后,所经国家有占城、爪哇、暹罗、苏门答腊、南巫里、故里、柯枝、锡兰等,永乐七年才启程回国。

民间史籍记载,永乐一朝,广东官船频频出海,走私活动(也相当活跃,沿海各县平民、官吏和卫所军士,都有参与。

粤东海滨,居民跟海盗及成分复杂的“倭寇”,来往密切,甚至窝藏接济,冲击海禁制度。

除了沿海走私之外,广东商民还自备船舶,直航东西洋诸国,即今东南亚地区,走私贩私,从贸易中取利。

现代英国学者卡德在《中国人在荷属东印度的经济地位》一文中称: “到十六世纪末,有相当多的中国人贸易中心出现于爪哇、锦石、泗水、饶洞、万丹、日葛礁和其他岛屿(苏门答腊、西婆罗洲)上,这些中国人都是福建和广东两省的人。

” 闽粤两地中国商民能大批移民侨居东南亚,在当地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郑和下西洋时在那一带为明朝树立的崇高威望。

有可靠的文献记载,来自广东的侨民首领,在郑和的认可和支持下,甚至成为旧港“大头目,以主其地”,并传位给子女,俨然称王。

这更带动了不少广东商民前来侨居。

爪哇的情形也与此类似。

前面提到过,东莞县人钟左的父祖钟海清,在郑和首次下西洋时,于旧港“应招率本管头目人船随同来朝,升正千户”。

华人移居海外,喜欢聚族而居,本县本府同乡也往往愿意扎堆,钟海清能号令众人来归,很可能他们都是莞籍的乡里乡亲。

此外,末年,群雄并起,时任元地方官的东莞人何真,也以东莞、广州为基地,一度凭险而守,割据岭南,后来审时度势,归附。

他麾下很多东莞籍军人被调往南京行在充当卫军,估计就有获选拔随郑和下西洋者。

“万里天险,与诸番共之” “广州海亦有三路,分三门,而以虎头为大门。

潮汐之所出入,东西二洋之所往来,以此为咽喉焉。

” 郑和七下西洋,固然让国力蒸蒸日上的中华王朝声威远播,但为此付出的财政负担也相当沉重。

明人所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说,下西洋“须是动支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来,方才够用”,恐怕不全是夸张的话。

故当年宦官四出搜刮财宝,为朝中大臣诟病之事实,多见于史书。

在广东地方志上,也留下了若干记录。

明嘉靖年间黄佐编纂的《广东通志》之“民物志”内,提到永乐年间采珠事三次,头两次就在东莞县。

第一次是永乐四年(1406年)春三月开始,“东莞军人王保儿告,大步海出珠蚌,可采为国用”,到永乐十三年才下诏罢采,但第二年又下诏复采。

到了宣德三年(1428年)十一月,行在锦衣卫带俸指挥钟法保上奏称,他是东莞大步海人,熟知滨海的横沙、潭石等处皆有珠池,产大珠,请求派遣宦官同往开采。

原在东莞县境,今属香港地区的大步海“珠池”,早在的南汉(917~971年,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时期便远近闻名,经历代滥采,到明代资源已近枯竭。

明洪武年间短暂开采,又复封禁。

到了永乐朝,郑和下西洋急需大量珍珠,作为航行至各藩国时分封、赏赐之用,曾派重兵把守该珠池。

东莞籍军人屡次献计采珠,不排除是以此图为进身之阶,或借机中饱私囊。

永乐四年第一次在东莞采珠,与永乐五年郑和二下西洋从广州出发,时间上颇为吻合,有学者推测两者之间或有直接关联。

因此,在郑和下西洋的宏大事业中,东莞地方曾扮演的角色,实在不可忽视。

二百余年后,大明江山已经变色,寓居东莞的明朝忠实遗民屈大均,在他的笔记名作《广东新语》里,详细描述了广州港出海口的万千气象: “广州海亦有三路,分三门,而以虎头为大门。

虎头者,天地之阳气所从入……海者地之宗,故祀南海神于虎头门之阴。

门在广州南,大小虎两山相束,一石峰当中,下有一长石为门限,潮汐之所出入,东西二洋之所往来,以此为咽喉焉。

出虎头咫尺,则万里天险,与诸番共之。

诸番非表而吾非里也,大唐之地止乎此。

” 虎头门,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东莞虎门,为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外洋船舶进出广州港的必经之地。

屈大均又有一首流传甚广的竹枝词,缅怀大明盛世时的“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遥想当年,郑和使团两度浩浩荡荡由此起航下西洋时,坚船巨舰上的万千官兵,包括那些刚刚挥别家乡父老的东莞人,也必定为生逢盛世而心怀骄傲,为即将展开的扬威之旅振奋不已吧。

随机文章地质奇观重庆武隆天坑地缝,世界最大的天坑群(80个)aidma销售法则简析,消费者心理过程总结出的最佳销售策略揭秘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蔡伦竟不是发明者/西汉造纸术就出现了揭秘神仙为什么要下凡历劫,经历情劫和万丈红尘才能够成神冥王星为什么被除名,冥王星比月球还小不够格(只有八大行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猪筒骨西洋参汤的做法西洋菜陈肾猪筒骨汤在家做

By 爱喝美式的肥肥妈咪用料西洋菜 1斤半腊鸭肾 5个带肉猪筒骨 约400-500克蜜枣 2个陈皮 1块红萝卜 1条姜块拍开 1块做法步骤 1、西洋菜浸泡清洗干净 2、猪筒骨冷水下锅煮沸后再煮5-8分钟,冲洗干净待用。

3、陈肾泡水切片,红萝卜滚刀切块,蜜枣去核,姜块拍开。

4、集合,除西洋菜和红萝卜外其他材料先煲。

5、这次我用炖,千问网,2-3小时左右,汤好记得不用放盐,因为陈肾有咸味。

小贴士 1-西洋菜不要太早放。

2-蜜枣记得要去核,没那么燥。

3-汤好了,记得记得不要放盐。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太平洋和大西洋哪个大?大西洋地理位置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

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

南北长大约15000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千米。

为什么南大西洋基本上没有台风形成?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热带辐合带,打开来了解下吧!本文目录1、2、3、1太平洋和大西洋哪个大太平洋比大西洋大。

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

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

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

南北长大约15000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千米。

太平洋: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命名的。

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启航,西渡大西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

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

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又经过3个月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

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

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2大西洋地理位置1、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2、北以冰岛法罗岛海丘和威维尔汤姆森海岭与北冰洋分界,南临南极洲并与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过南、北美洲之间的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沟通,东部经欧洲和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通过地中海,以及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的附属海红海沟通。

3、大西洋的赤道区域,宽度最窄,最短距离仅约2400多千米。

3为什么南大西洋基本上没有台风形成在南大西洋上,虽然有高温高湿和地转偏向力,但热带辐合带却喜欢逗留在北大西洋,即使到了北半球的冬季或南半球的夏季,也只是南移到赤道附近,最南也不会越过南纬5度。

这样,在南大西洋上就缺少孕育台风的温床,因而从未诞生过台风。

加入收藏
               

郑和七下西洋:动支天下13省钱粮才足够使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