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西汉国库500吨黄金因何突然消失!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5 点击数:
简介: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金的王朝,其黄金库存可谓中国古代历朝之最,著名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在他的著作《中国货币史》一书中曾做过统计,仅以西汉各位在位时所赏赐给臣下的黄

【千问解读】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金的王朝,其黄金库存可谓中国古代历朝之最,著名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在他的著作《中国货币史》一书中曾做过统计,仅以西汉各位在位时所赏赐给臣下的黄金数量就达百万斤之多,折合成今天的重量就是250吨黄金,据中国黄金协会的统计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黄金储备是1700多吨,这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光是帝后用于赏赐的黄金就已经接近我们现代国库黄金储备的15%,这个数字确实让人震惊,翻开史书西汉时期动辄万斤、几十万斤赏赐黄金的例子举不胜举,最早的记载是在两千多年前争霸最关键时刻,当时的汉王听从谋士的计策,派陈平带着4万斤黄金去楚国贿赂高管实施反间计,结果收到奇效,最终致使楚国离间了最重要的谋士亚父,才有了后来的霸王乌江自刎,汉王刘邦入主天下建立大汉王朝。

网络配图 在西汉大量的黄金还被用于赏赐给有功的将士,时期派遣、发动了多次反击匈奴的战争,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因为在抗击匈奴过程中的卓越战功,汉武帝除了给霍去病、卫青加官进爵之外还赏赐给有功将士大量的黄金,据《.平准书》记载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可见西汉时朝廷的黄金有多少了,仅仅是一次战争的胜利就奖赏了这么多黄金。

在当时除了国库储备有大量的黄金以外,在西汉民间尤其是王公贵族家里的黄金储藏量也是十分惊人的,据记载,西汉梁国的诸侯王,他是的同胞弟弟,同时他在时力挺汉景帝,给局的胜利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并且他的梁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代,为当时全国最富庶地区之一,在刘武死后他的钱库中藏有惊人的40多万斤黄金。

直到西汉末期国库中的黄金储量依然很多,在《汉书.传》中记载,“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臧府、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要知道在西汉时一匮相当于一万斤,仅按60匮来计算,黄金的储藏量就多大60万斤,折合成现在就是150吨左右,可见在西汉后期黄金的储藏量依然很多。

有学者统计过西汉有记载的能确定是黄金的记录大概有500吨左右,要知道这些黄金相当于现在我们国家金库中将近三分之一的储藏量,要知道在2000多年前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曾经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西汉时期国库中的黄金储藏量可谓惊人,在当时黄金不仅作为可以流通的货币来使用之外,也是皇帝作为赏赐、赠礼的重要物品,动辄就是的赏赐,黄金之多令后世十分惊奇,但是奇怪的是在西汉之后的黄金突然退出了流通领域,不但在商品交换中难觅踪影,而且皇帝赏赐黄金之事也很少发生,那么西汉的海量黄金到底去向何方了,两千多年来后世的学者一直试图弄清西汉这些黄金的去向,种种猜测和解释随之产生。

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先生认为东汉黄金数量的减少,是由于黄金的外流所致即赏赐外人。

经济史学家傅筑夫认为,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主要是因为汉朝用于向西域地区购买和珍贵琉璃珠宝所致,不过这样的观点也遭到了学者们的质疑,因为西汉的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奢侈需要,用黄金向西域和南海各国购买奇珍异宝,但这并不常见黄金用量不会消耗很大,更主要的是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是商品的净输出国应该换回大量的黄金才是,有数据显示在当时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向罗马帝国输出了大量的丝绸,而罗马帝国则用大量的黄金支付,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解释很难令人信服。

还有人认为东汉之后传入中国,各地大兴佛寺大量黄金被用来图贴佛像、泥金写经,自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造像作为宣扬佛法和信徒们供奉、祈祷的对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佛像贴金更是代表着信徒们的无上崇敬,正是由于这种对黄金的喜爱,僧人们用泥金抄写经书,用金粉和金箔装扮佛像,大量黄金因此被迅速消耗,然而这一观点同样遭到了部分史学家的质疑,有学者提出佛事勃兴不在东汉而是在,因为在东汉时期佛教刚传入中原不久还不存在大兴寺庙塑像涂金的问题,即使有一些寺庙使用黄金,用量也不会太大,他不能成为海量黄金消失的主要原因。

网络配图 更有人从字面上考证,认为史书中所说的“金”其实有两个意思,一是专指黄金,二是泛指各种金属,故西汉所谓的“黄金”实际上是黄铜,理由是从西汉的黄金开采量和西汉的对外贸易上看,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黄金,人们习惯用“金”来称呼钱财,很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铜钱称作黄金了。

然而这样的说法同样不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因为在金和铜的区别非常严格,黄金和铜钱同是流通的两种货币根本不可能混淆,汉代并没有把铜称为金的例子,也从无黄铜之称,并且黄金和铜钱的重量单位和名称也不同,西汉黄金以“斤”、“镒”为计算单位,而铜钱则成为“铢”,此外西汉时期的金矿和铜矿各有不同的出产地,且有“金官”、“铜官”之分,比如豫章出黄金丹阳郡有铜山等,他们的作用特不一样,黄金价值很高它主要是用于馈赠、赏赐还有贿赂,而铜钱主要是用于日常的小额交易使用,所以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人不可能把他们混淆一称,这样看开这个解释也是不通的。

那么如果说汉代的黄金既不是黄铜又没有大量消耗于国内和输出于国外,从生产、销售、交换上都不能确切的解开它的消失之谜,那么数量如此庞大的黄金,在进入东汉以后,就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而消失,其原因何在呢? 有学者认为大量的黄金消失,是有的富人为了避免财物被偷盗,把大量黄金作为窖藏埋于地下,后因为战乱、天灾等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取出被人遗忘,北京师范大学唐任伍教授在他的《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一文中提到,西汉海量黄金突然消失的原因是一部分黄金作为金器随墓主人陪葬,另一部分则以金币的形式被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窖藏。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秦汉时期的丧葬风格极具“慎终追远,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特有丧葬礼制,人们通过给死者埋葬器物和丧葬仪式来追求死后彼岸世界的享灵魂的永生,一次对于墓葬从选址、规模、结构到随葬品的选择都十分重视,同时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随着近些年来的发掘尤其是1999年11月,在陕西西安发现的219枚金饼重达50千克的窖藏以及2016年10月在江西南昌墓中出土的478枚重达120千克的随葬黄金,1982年在江苏盱眙县,农民在挖水渠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铜壶,在壶内装满了黄金,一共出土了金饼、马蹄金、金版等37件金器,黄金总重量超过了20千克(40斤)。

1999年12月在西安东北郊十里铺村,出土了219枚西汉金饼,和以往不同的是,这219枚金饼不是发现于墓葬,而是深埋在泥土中被发现的,分别出土于相距3.5米距离地面5米的两处窖藏中,总重量超过了54千克(108斤),这些考古发现都印证了黄金窖藏地下的观点。

网络配图 东汉的黄金逐渐散落民间也是黄金减少的重要原因,王莽死后在长安几次战乱之际,国库中的黄金被起义军夺走散入民间,东汉以后宦官挣权政局动荡,官私均乐于窖藏黄金,致使流通中的黄金就越来越少了,黄金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随之减退,而作为宝藏手段的职能却有所增加。

东汉开始史书中已经出现了平民百姓接触黄金的记录,黄金从此不再是王室贵胄的专属之物,成为很多普通百姓的首饰用品。

无论怎样解释都有些学者提出质疑,但是墓葬说和窖藏说无疑是现在比较令大多数人所信服的观点! 西汉的海量黄金为何会突然消失,至今仍是学术界一个悬而未决的难解之谜,但是伴随着考古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考古工作者会发掘出更多的西汉黄金,这些黄金可能出自陕西的十一座西汉帝陵,也可能出自全国各地上千个王侯的墓葬中,也可能出自当年富豪商贾的遗址中以及那些并不显眼的地方,今天的我们只有耐心的等待,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胡夫金字塔,揭秘胡夫金字塔未解之谜

  千百年来,金字塔已经引起无数人的惊叹,历史世界七大奇迹中,其他六大奇迹都已毁损,唯有代表着历史文明灿烂成就的金字塔依然屹立在大地之上。

众多的金字塔中,最著名、最高大、最具神奇色彩的是位于尼罗河畔、距开罗20公里的胡夫金字塔,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1]。

塔高146.59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相当于40层大厦高。

塔身是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5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至今发现的110座金字塔中最大的。

  它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成群结队的人将这些大石块沿着金字塔内部的螺旋上升通道往上拖运,然后逐层堆砌而成,十万多个工匠共用约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人类奇迹,当年埃菲尔铁塔还未建成时胡夫金字塔还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修筑真相  那时尼罗河每年泛滥,淹没田野达3-4个月。

农民和劳工们无法种地,于是他们找到了修筑陵墓的工作。

建成一座金字塔的工程可能要花费30年时间。

由于埃及人的生死观及信奉太阳神的影响,认为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就像每天于东方出生及西方死亡,故金字塔都建于尼罗河西边。

金字塔的修筑反映着纯农耕时代人们从季节的循环和作物的生死循环中获得的意识,古埃及人迷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只要保护住尸体,300年后就会在极乐世界里复活永生,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修筑陵墓。

  公元前2613年,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即位。

他希望自己死后居住在一座大陵墓里,于是决定修筑一座最大的金字塔。

这也就是胡夫金字塔。

解析胡夫金字塔未解的谜团  金字塔之所以奇怪就在于它的修筑时间和建筑的数据。

在几千年之前,古埃及当时没有如今便利的机器和工具,甚至可以说连人力资源都比不上如今的社会,但是当时所修筑出来的金字塔换到现在我们都建不出来。

这足以证明金字塔修筑的难度。

那么古埃及人到底是怎么设想出这种建筑并且将它建出来的呢?这是胡夫金字塔未解的谜团中的其一。

  第二,中国历史皇帝的陵墓都是靠机关和毒药来防止后人盗墓的,但是古埃及不是,他们是靠咒语。

进入胡夫金字塔的科学家发现在塔身内部刻有这样的文字“不论谁打搅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降临在他头上”。

而进入过金字塔内部的人也的确在之后纷纷奇妙死亡,半数死于癌症。

咒语这种东西一直都是很虚无缥缈的,大部分人都不相信。

但是科学家们的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到胆怯。

  在金字塔内,能够轻而易举地保护易腐败的东西。

法老们为何会想要修筑金字塔,最大的真相是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尸身不腐,在300年后就可以复活在极乐之地。

所以古埃及的法老们才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筑金字塔。

而根据科学家们的实验,动植物的身体放入金字塔后,的确能够保持原样,腐蚀的极其缓慢。

  金字塔内的未解的谜团还有很多,但是至今都没有人能够成功地解密。

武夷山九曲溪的悬棺 千古未解之迷

悬棺本来在中国古代上是一个比较不太常见的下葬方式,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身份地位居高的人才干享受此等下葬方式,同时也只有在部分地区才出现,由于悬棺一般挂在陡崖边上,难度巨大,所以大多的悬棺至今是个未解的谜团,今天要讲的便是武夷山曲溪的悬棺。

什么是悬棺悬棺是中国南方历史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

属崖葬中的一种。

在陡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

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悬空的绝壁上的呢?从棺木棺盖首尾两端凿有穿绳用的方孔猜测为悬索吊下。

在放置悬棺的峭壁背后或两旁一般地势较为平缓,人们先将棺木运上山,派工匠凿好洞穴或架好木桩,再将棺木吊装好。

有时候,先沿崖壁凿出平行的一条通道,将棺木依次推进,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许多麻烦。

&oq=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悬空的绝壁上的呢?从棺木棺盖首尾两端凿有穿绳用的方孔猜测为悬索吊下。

在放置悬棺的峭壁背后或两旁一般地势较为平缓,人们先将棺木运上山,派工匠凿好洞穴或架好木桩,再将棺木吊装好。

有时候,先沿崖壁凿出平行的一条通道,将棺木依次推进,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许多麻烦。

关于武夷山九曲溪的悬棺你可能还不知道武夷山悬棺是世界上公认的悬棺发源地,武夷山位于横贯福建、江西两省的武夷山脉北段,方圆70平方公里。

这里的植被茂密、河水清澈,并有着奇特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美誉。

武夷山九曲溪的悬棺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

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

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经过碳14测定,白岩和观音岩保存完好的两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

据考证,当年我国南方分布著大大小小许多部落,他们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因而被今人统称为古越人。

船是古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把死者放入船形棺木是对死者的敬重。

而出于对高山的崇仰,他们又把逝者安放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以使他们不被世人打搅,从而更好地庇佑后人。

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悬空的绝壁上的呢?从棺木棺盖首尾两端凿有穿绳用的方孔猜测为悬索吊下。

在放置悬棺的峭壁背后或两旁一般地势较为平缓,人们先将棺木运上山,派工匠凿好洞穴或架好木桩,再将棺木吊装好。

有时候,先沿崖壁凿出平行的一条通道,将棺木依次推进,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许多麻烦。

据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记载,当时浙江里安至福建连江一带的“安家之民”和“台湾土著”、“夷州民”在饮食起居、习俗习惯上非常相近,都有悬棺葬的风俗。

而在台湾偏僻的小岛兰屿的雅美人中间,这种葬俗保留至今。

加入收藏
               

千古之谜:西汉国库500吨黄金因何突然消失!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