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如何改革考试制度?汉代官员选拔首现笔试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5 点击数:
简介:国务院日前出台高考新政,深化考试制度的改革,其中的“文理不再分科”尤其引发了诸多热议。

其实,在中国古代,各种考试制度改革一直没有断过,先秦时期已有“口试”,西汉

【千问解读】

国务院日前出台高考新政,深化考试制度的改革,其中的“文理不再分科”尤其引发了诸多热议。

其实,在中国古代,各种考试制度改革一直没有断过,先秦时期已有“口试”,西汉时期出现“笔试”、“抽签考试”,开始设“特招”,曾精减“考试科目”,明清时期考试更加“标准化”…… 官员选拔首现“笔试” 首推“策问”环节“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

先秦时,上卿已提出了选拔人才的“口试”模式,“设问国家之患”。

到西汉,现代考试最主要、最普遍的模式–笔试已出现。

在建立后,意识到了人才对治国的重要性,大力推行三代时已存在的“”,广招人才。

刘恒当了(文帝)后,在察举制这种选人用贤手段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策问”环节。

所谓“策问”,又叫“策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亲自出题的考试,由应试者进行书面回答,即汉文帝所谓“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下诏,对所有经、郡守荐举的应试士子进行统一笔试,选出成绩优异者。

据《汉书·传》,汉文帝很重视策问环节,所有答卷均严加密封,“周之密之,重之闭之”,不得泄露。

汉文帝主张的“策问”,在中国考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笔试,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次笔试。

而且,开创了封建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风尚,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效仿,时代的“殿试”模式或许就是受此发而来。

在中国这次最早的笔试中,获得最好成绩的是后来成为著名政治家的晁错,“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

”晁错也因此成为是史上“笔试第一人”,其答题格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这类考试的模板。

在汉文帝之后,笔试成了通行检验水平和业绩的常规手段。

如确立儒术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大儒董仲舒,就是在第一次诏举贤良的笔试中脱颖而出的,其“天人三对策”,受到汉武帝的赞赏,考试成绩名列“上第”,出任江都相。

更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不仅是笔试的受益者,还是“考试”这一词汇的首提者,他在《春秋繁露·考功名》一书中提出了“考试之法”:“计功量罪,以多除少,以名定实,先内弟之,其先比二三分,以为上中下,以考进退……” 汉代实施“五经课试法” 始设“抽签考试”考不好可以复试 刘恒实行的“策试”,并不是针对普通的学子,汉代对在校生的考试模式则是“抽签考试”。

汉代是中国教育史上大力兴办高等学府–太学的时代,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兴太学”建议,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要求丞相等人拿出设立太学的具体方案,不久即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建起校舍,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由此开始。

此后,汉代的高等教育进入快车道,太学扩建,学生扩招,校园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均大大增加。

在西汉末期主政时,太学进一步扩建,建成的校舍能容万名学生,一直到末年,汉代太学生的数量都常维持在3万名左右。

汉代太学“宽进严出”,并没有严格的入学考试,以甄别选送为主,但要想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以被选拔当官,即所谓“入仕”为标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太学的学生每学年都有考试,即所谓“课试”。

根据课试成绩好差评出甲、乙两科,成绩直接与仕途挂钩,优秀者可授以相应的官职。

课试采用“射策”的方法,通俗地说就是将考题(“策”)放在桌子上,考试时由学生随机抽取(“射”)作答,根据答案的优劣评出学业等级,类似于现代的“抽签考试”。

另有学者根据《·顺帝纪》注引《前书音义》,认为射策是一种“选题考试”。

射策是汉代特有的学生考试模式,当时太学生主要学《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考试时便围绕五经出题,因此又称“五经课试法”。

汉代的太学生考试制度先后有过多次调整,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由于太学生在校人数过多,旧的考试办法已不能适应扩招,于是汉桓帝刘志对考试制度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将原来一年考一次,改为两年考一次,录取名额也不再加以限制。

据《文献通考·学校一》,在改“两年一考”的同时,又设复试制度,可以多次考试,第一次没考好者还有二次、三次……,只要通过考试都可以“补吏”;或者留校,等两年后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由于复试并没有次数限制,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乡贡”允许“自学考试” 开设“制科”特招“非长之才” 中国考试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革是在隋唐时期。

因为此前的考试属于“察举制”时代的考试。

而在此之后,中国才进入了真正考试的“科举制”时代。

在建立后,于开皇年间废除了“”人才选拔方式,实行分科考试,设科、明经科“分科举人”。

隋文帝死后,于即位次年(公元605年)即对“分科举人”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考试科目多达“十科举人”。

在推出分科考试的同时,隋朝还全面恢复中央和地方的公办学校(官学),强调考试制度:“教习生徒,具以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 唐代则出现了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与之配套的考试制度也全面建立。

唐代考试的特点之一是面向全体国民,不只在校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社会青年等非在校生也可以通过自学参加考试,这种非在校生参加科举叫“乡贡”。

据《·选举志上》记载:“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

”乡贡不仅和在校生有同等的报考资格,在中唐以后甚至出现了“重乡贡、轻生徒”的现象。

起初自学考试有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在当地(本籍)报名,必须经过县、州府的考试,合格者才能上报个人档案材料(解状),每年十月参加礼部考试。

到唐朝后期,对自考生的限制放宽,不再受籍贯限制,可异地投奔取解,州县考试也不再严格,有时不经过考试也能给予解状,称之为“拔解”。

乡贡为平民子弟开辟了一条升迁之路,自学者可以和生徒一同竞争人仕,极大地刺激了民间自学与办学的热情。

上述是唐代的常科考试,在唐朝的考试制度改革中,还设有“制科考试”。

所谓“制科”,是有别于定期考试的不定期科举考试,制科又叫特科、制举,目的是防止常科考试埋没特长生,选拔“非长之才”,以弥补常科的缺陷和遗憾。

制科考试类似于现代的“特招”,招收某一方面的特长生。

据《云梦漫钞》记载,高宗李治在位时的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朝始设制科,显庆三年(公元公元658年)始有“志烈秋霜科”,诗人韩思彦考中该科。

之后,又对制科考试作了调整,要求进行殿试,加试策文三篇。

宋代考试分为“经义”“诗赋” 明清考试“标准化”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宋代科举考试同样经历过几次较大改革,改革的目标首先是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精减考试科目。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教育家提出了“精贡举”的观点。

到变法时期,合并考试科目成为科举考试改革的中心内容。

在王安石的考试新政中,罢去明经诸科,仅存进士科,同时设立“三舍升试法”,实行由学校直接升选贡举的制度。

考试制度改革在历朝都是大事,王安石的考试改革由于变化较大,争议也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朝廷只好将进士考试分为“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两个考试科目,到初,又将经义和诗赋合为一科……就如今天的文理分科一样,分分合合,反反复复。

宋代也有制科考试,还提升了武则天开设的考试地位,让“武举”与“文举”一样,拥有同等的“学历地位”,当然这与当时国家对军事人才的需要有很大关系。

宋代的考试科目改革,都是围绕为国家选拔出实用人才、急需人才而设置的。

如王安石考试改革中就重经义而轻诗赋,去掉诗赋、帖经、墨义,曾遭到、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

明清时期,中国的考试制度已完全定型,科举考试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四种固定考级,最明显的是出现了“标准化”考试。

考试以“八股文”为典型,作文从开头到结尾都有固定的标准和程式,以“”中的文句为题目,以等的注释为标准。

“标准化”考试减轻阅卷者的工作量,但因为脱离社会实际,不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和人才选拔,当时便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清二年(公元1663年),朝廷曾一度诏废“八股文”。

随机文章被误读千年的“白痴皇帝”司马衷揭秘虹化现象的科学解释,高僧死后肉体化成彩虹留下舍利子(神迹)太平洋最深处有生物吗,海底一万米存在怪物或外星人(细思极恐)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透明的冰晶在特定的波长下呈现出白色的雪花地球的大气层是怎么形成的,恐经历三个阶段/几十亿年的演化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末年,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侯君集简介 历史上侯君集是如何死的

,是豳[bīn]州三水人,在今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以有材且雄健著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

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的幕府之中。

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和李元吉。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

侯君集讨伐吐谷浑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

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

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李靖征讨吐谷浑国。

以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部队到达鄯州,商议下一步军事行动。

侯君集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已快到目的地。

而吐谷浑部队不去守住险要之地,实在是老天相助。

如果用精干的部队乘其不备,则有大胜可能。

等敌人逃到山谷里,攻克起来就难了。

” 李靖同意他的计策。

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

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侯君集平定高昌国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

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

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

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

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

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的念头,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

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

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

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到这个消息,笑道:“唐国离我国七千里地。

荒漠,盐碱地有二千里。

既无水草,而且冬天风吹裂肌肤,夏天风吹如火烧。

行族商人一百人不能有一人到达。

岂能大军攻到这里?即使能够到达,在城外一两十天就会因吃完粮食而溃败。

我将趁机俘虏他们。

” 侯君集刚渡过荒漠,到达高昌地界。

就听到麴文泰死去,其麴智盛刚继位。

而且高昌正在办丧事,无心作战。

侯部下请求快速奇袭。

侯说:“不可以,唐天子因高昌国君傲慢,让我执行上天的惩罚。

现在赶上人家办丧事,在坟墓上奇家,不是问罪的好方式。

”于是击鼓前行,等高昌国作好守城的准备,才砍树填塞护城河,牵引撞车,摧毁城墙。

于是攻破外城,俘七千人。

进围都城。

麴文泰外无援兵,于是投降,高昌平定。

侯君集刻石表功,才返回。

侯君集支持太子谋反 但因此役侯君集部队进攻中抢掠财物、妇女。

纪律很坏,在朝廷中引起非议。

有人攻击侯君集,但李世民念他的功劳,按下不理。

侯君集自恃有战功。

因一点小过被人非议,甚至被纪律部门审查,心中不平。

这时太子李承乾有过错,害怕被废。

知道侯心有怨恨,因此找人招侯来出主意。

问稳住太子位置的方略。

侯暗示愿助李承乾一臂一力。

又说:“魏王正得势,皇上如果有诏见,不要去。

”李承乾都听从了。

侯君集是怎么死的 然而侯君集害怕有人告密,心中不安。

李承乾谋反的事终于泄露,牵连侯君集下狱,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

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

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

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说:“我不愿刀笔吏欺辰公侯。

”侯君集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世民对群臣说:“侯君集于国家有功劳,我不忍心处置他。

为他向大家讨一条命,王公大臣们允许这样吗?”大臣们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请将他按法律处罚。

” 李世民于是说:“与侯公诀别了,从今后,只有看到侯公的遗像了。

”因而流泪。

于是斩杀了侯,将其家属没入官府。

侯临上刑场,面色不变,对监斩官说:“我要造反?只是运气不好,蹉跎成这样罢了。

然而我曾为将,攻下两个国家。

你可告诉陛下,留一个儿子给我祭祀。

”李世民听了,将他妻子及一个儿子流放五岭之外。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古时候如何改革考试制度?汉代官员选拔首现笔试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