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官营”为什么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不二定律?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中国
【千问解读】
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任何政权的统治者都会倍加关注的。
因此自战国以来,盐铁这两个涉及百姓民生、又有利于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行业,向来被政府所垄断。
对于此时的西汉政府来说,为了应对来自匈奴的挑战;同时也是为了打压日渐做大的富商大贾。
果断实行了盐铁专卖制度。
通过长时间一系列的发展,汉武帝成功借用盐铁官营的手段进一步增加自己的优势。
在这一重大影响下,盐铁官营就逐渐成为了以后历代一定会紧紧握在手心的权力。
盐铁官营成功超越了时间、紧紧依附在封建制度之下,不只是财政需要,更关乎军事扩社会稳定。
一、始于战国的盐铁官营,成功让登顶霸主地位 时,由于,各诸侯国之间长期征伐不断。
但是战争是一场烧钱的游戏,无论是何等强盛的国家都经不过战争的一直消耗。
而齐国虽然是战国初期较为强盛的国家,但此时面对着频繁的战争依旧有些捉襟见肘。
因此这一情况之下的,齐国面临着相对紧张的财政危机,而作为有着识人辨贤能力的便任用了为相,帮助他处理国政。
针对齐桓公想要扩大税收来增强国力的想法,管仲认为不应该再增加税种,引发民众内心的不满。
但是可以针对于百姓日常密切的商品进行征税,实现增加财政税收的目的。
而管仲的想法便是将盐铁的买卖控制起来,形成了初步的盐铁专卖制度。
在农业社会当中,盐和铁是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两大重要行业。
食盐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一日也离不开盐。
而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铁器作为农耕,又极大提高了生产力。
在管仲这样最为粗糙的盐铁专卖制度之下,通过实行这一制度垄断资源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财政税收。
凭借着这一基础,齐国的国力日渐强盛。
最终,齐桓公成为了战国以来第一位霸主。
真正将这一项专卖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汉武帝,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大一统、不断增加国力优势,他将盐铁专卖制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西汉时逐渐进入铁器农耕,盐铁地位骤然提高 (1)汉初的休养生息,一些大商人、大地主借盐铁趁势崛起 在经历了秦末战火的破坏以后,接手的国计民生纯粹就是一个烂摊子。
为了能够进一步恢复国力、发展政治,汉朝初期统治者决定采取黄老学说、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
这成为汉朝初期统治者一直以来坚持的政策,对于这一政策的评价,可以说是汉朝这一新生政权的强力支撑。
有了缓和的机会,百姓迅速投入生产当中,让原本遭遇战火糟蹋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在经历了汉朝初期几十年的修养生息,此时的商业已经恢复过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对于一些有着独到眼光的商人,他们将谋利的眼光盯上了食盐这个行业。
因为没有人的日常生活,离得开时延,因此,这业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巨大的利润。
而一些大地主则是占据国家山河大力开发铁矿来牟取暴利。
这两个群体凭借着利益巨大,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对于这两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统治者也只能通过不断加重征税来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
除此以外,一个更本质的原因是随着汉朝开始正式进入铁器农耕时代,与铁有关的资源行业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这一情况之下,国家对于这两个重要的支柱性行业已经到了不得不插手的地步。
(2)西汉时铁器农耕的发展,与铁有关的资源地位迅速提高 汉朝时冶铁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式各样新式的工具被制造出来用于农业生产。
而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便依靠着占有先天的铁矿优势来牟取暴利。
在这一情况之下,经常会因为垄断性的贸易地位,使得一些人实力日渐强大,甚至能够威胁到国家的统治。
可以说,在古代占据着资源才是一个正确稳定发展的要素,明白这一问题以后的汉武帝开始对于所谓的富商大贾出手。
随着中央地位的提高,汉武帝时加强大一统的趋势成为了现实的需要;而进行这一系列的操作,需要强大的物质支持。
为此汉武帝盯上了利益空间庞大的盐铁行业。
(3)汉武帝为加强统一的需要,盯上了利益巨大的盐铁行业 汉朝的政权传递到汉武帝的手中时,前边的障碍基本被拔出,此时的汉武帝面临着加强统一集权的需要。
这一过程中,汉武帝在政治上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颁布,将威胁自己的势力一削再削。
同时在思想方面做出、独尊儒术的决定。
真正让他在历史留名的是派遣、等人追击匈奴,将这个原本威胁着汉朝的生死大敌彻底打服。
但是战争本就是一场烧钱的游戏。
即便是坐拥着汉朝的最高权力,汉武帝对于军事用兵的财政需要也是紧皱眉头的。
为了获得战争的资本,汉武帝不断实行开源节流的措施。
在这一情况之下,汉武帝盯上了利益巨大的盐铁。
首先,他向这些参与盐铁行业的商人征收重税,阻止他们进一步染指这两个重要行业。
其次便是直接将开采食盐和铁矿的权力收归到中央手中,通过建立垄断性的权力,为自己谋取战争需要的财政资金和其他的用度。
如果说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是为了内部地位的稳定以外,更多的则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在和匈奴斗争中的优势,这其中涉及国之大事。
三、西汉在长期与匈奴对战过程中,凭借着盐铁不断积累着优势 (1)作为草原民族的匈奴,盐铁方面存在极大缺陷 匈奴自以来便和中央帝国一直处于长期对峙的状态,而作为草原,他们长期训练自己的。
在战斗力上,一直有着步兵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在汉朝和匈奴的长期对战过程当中,汉朝平向来凭借着数量巨大的军人来抵御数量少而精的匈奴部队。
在进一步的了解后,汉武帝也明白了匈奴在盐铁方面存在着极大缺陷。
那进一步扩大两者之间的差距,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其中自有其另外一番打算。
匈奴原本凭借着秦末的掠夺积累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却耐不住和汉朝长期对战的消耗。
等到汉武帝发动长期战争之后,匈奴便开始为自己手中掌握的盐铁资源感到紧张。
而作为获取这些资源的主要途径,便是通过和汉朝的贸易与掠夺。
于是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这就直接垄断了两者之间的贸易,断绝了匈奴的盐铁来源。
为了进一步获得这些资源,匈奴只能想尽一切办法花费大代价,从其他国家部落手中获取。
事实却是随着这样此消彼长的过程,汉朝与匈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依旧能够满足自身财政的需要。
可是对于匈奴来说,长期的高成本运作,却让自己不堪重负、实力走向衰弱。
这也为此后汉朝能够轻而易举的打败匈奴奠定了基础,除了和匈奴的恩怨纠葛以外,通西域更是直接打通了盐铁的外贸通道,这让汉朝的盐铁贸易迅速发展。
(2)张骞通西域,进一步扩大了盐铁贸易的规模、财政增加 张骞通西域,原本是为联合西域诸国共同打压匈奴势力。
随着匈奴的威胁逐渐降低,西域的开通变成为了汉朝和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而盐铁这两个西域国家较为稀缺的资源,在贸易的过程当中,一向处于优势地位。
通过盐铁专卖能够让国家财政更加获利,这样对于统治者来说又呢?有了汉武帝这样的前车之鉴,在后来的封建政权当中,盐铁官营逐渐成为惯例。
在历史的发展当中,实现变革性的传承,影响深远。
四、封建时代的盐铁官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实现变革 时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
、两晋注重专买,时征税制复起。
隋至唐前期,取消盐的专税,和其他商品一样收市税。
唐后,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
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不再与盐同例看待。
盐铁专卖使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特别是盐,一直是历代封建政府牢牢掌握的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其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结语: 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为自己增加财政的同时,也确立了在军事对战的优势地位。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是统治者非常看重的。
因此,在此后历朝统治者眼中,盐铁官营成为不二的定律,为自己的财政和地位的稳固提供强力的支撑,这就解释了即便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但盐铁官营制度依旧能够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奇闻:慈禧太后身边居然有如此貌美如花的“女秘书”
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被选入宫的。
然而后宫佳丽,个个优秀,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身处其中,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是常有的事。
对于慈禧来说,维护与巩固皇帝的专宠,还需要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潜质。
其中,慈禧有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抵的能力,就是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的妇女中是极其可贵的。
因此,与晚年慈禧有过近距离接触并得宠的最美女人就是德龄。
慈禧当然很美,毋庸置疑。
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宫人以我为美”,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
我们现在可以零星见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画像,即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慈禧依然可以称之为端庄。
有两个女人曾经在慈禧晚年与她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一位是德龄,因通晓外文而成为的第一女侍官。
她对慈禧的容貌评价道:“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网络配图 ,笔名德龄公主,旅美作家,满洲汉军正白旗人,1886年生于武昌,在荆州、沙市度过童年及青少年时代。
1895年起,先后随父亲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国。
1903年春,随父回到北京,不久被诏进宫中作“御前女官”。
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宫赴沪。
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龄以“百日孝”为由从此没再回宫。
1907年,德龄和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随夫去美国。
·慈禧太后太与隆裕皇后、、荣寿公主、德龄,以及李莲英、崔玉贵等人合影。
裕德龄父亲裕庚,1895年,被清廷任命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权大臣,德龄全家随父亲到日本东京慈禧身边最漂亮“女秘书”的如花美照赴任,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时光。
裕庚在日任满返国后,又前往巴黎出任驻法使臣。
这6年的国外生活,使德龄这样一个东方女子开阔了视野。
1903年春天,驻法国大使裕庚卸任回国。
他和妻子、儿女及众多随员在海上航行多日后,于上海港靠岸。
裕庚的一对千金德龄、容龄,正值青春年华,光彩照人。
经过东洋和西洋文明的洗礼,这对姐妹成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中国女性,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海归。
德龄回国的时间正好占了“天时”,恰逢慈禧在推行“五年新政”。
德龄姐妹俩在回国后,就被慈禧招进了宫。
从时尚之都归来的德龄姐妹,身穿鲜艳时髦的巴黎时装,脚踏红色高跟鞋,她们的到来,给闷锅似的皇宫带来了生气和异国风情。
慈禧一下就喜欢上了这对洋派姐妹花,便把她们留在宫中做了秘书,姐姐德龄更是成了首席秘书。
作为“海归”派,德龄首先具有的优势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和日语,所以慈禧接见外国使臣和使臣夫人时,德龄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翻译助手。
而且德龄本是外交官之女,深谙西方各国的礼仪与社交技巧,在外交活动中,自是。
这点,正好弥补了慈禧的严重不足。
除了担任外交公关外,为慈禧讲讲洋人的八卦,也是德龄的日常工作,比如巴黎人那荒唐的化装舞会。
说到跳舞,海归的优势又显出来了,脚踩花盆底鞋的清宫女人走路都晃晃悠悠,站不稳,更别提跳舞了。
而容龄却是中国的现代舞第一人。
在法国,她师从现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邓肯,学习了3年舞蹈,在巴黎的舞台上表演过舞剧,后来又进入巴黎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舞。
有时,慈禧会突然兴起,对洋人那有伤风化的舞蹈产生兴趣,姐妹俩就拿出唱机,放上音乐,为她跳上一段华尔兹,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有多张照片留传于世,而所有她的照片都出自一人之手,此人就是德龄的哥哥勋龄。
勋龄也是个海归,懂摄影,后来成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
网络配图 可是,当新鲜劲儿过去后,皇宫又显现出闷锅的本性,这使从小浸淫于西方自由思想的德龄萌生去意。
慈禧又两次为德龄介绍对象,干预她的结婚自主,这更使她坚定了离去的决心。
两年后,德龄的父亲病重,她趁机离开了皇宫。
在上海,德龄结识了美国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萨迪厄斯·怀特并与怀特结婚。
在清末,对于德龄这样的海归女子来说,也许只有和怀特这样的西方男人才有共同语言。
之后,德龄随怀特前往美国,继续她的海外生活。
在美国,德龄开始写作,给慈禧当秘书的生活成为她不得不说的故事。
1911年,德龄用英语写作的《清宫二年记》出版,署名德龄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辜鸿铭为之写了书评,并赐予新女性的美誉,从此,德龄跻身于当时美女作家之列。
1927至1928年间,德龄回国逗留,并亲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语清宫戏。
同时找到小德张等人,进一步回忆收集清宫资料。
此后,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时间风靡海内外。
她的《御香缥缈录》在《申报》连载后,反响很大,短短几年间,此书再版七八次,发行量超过5万册,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
而这些作品,日后也成为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资料。
期间,德龄曾追随宋庆龄在海外从事爱国救亡运动,为给抗日军民筹集经费和物资做出了贡献。
网络配图 ·1895年,裕庚被清廷任命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权大臣,德龄全家人随父亲到日本东京慈禧身边最漂亮“女秘书”的如花美照赴任,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时光。
裕庚在日任满返国后,又前往巴黎出任驻法使臣。
这6年的国外生活,使德龄这样一个东方女子开阔了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正说和珅:解析和珅是怎么样“卿家荡产”的
和珅是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推出千年来全球50富人榜,6名榜上中国人中便有和珅。
但和珅的巨额家财并未被其后人继承,而为朝廷悉数抄没。
那么,权倾天下的和珅,是怎样“卿家荡产”的呢? 说清和珅的“卿家荡产”,先要知道他如何“白手起家”。
网络配图 和珅算是一个“官二代”,但这对他后来的发迹,应该说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亲,由父亲的一位偏房养大成人。
后熟读,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语言。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失败,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从此步入仕途。
乾隆三十八年(1773),23岁时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和珅管理有方,办事勤朴,获得乾隆赏识,不断擢升。
这个时候的和珅,双手也是白的,因为为官清廉。
和珅任侍郎时,官员安明曾向和珅送礼,希望升职。
和珅没有接受贿赂,了解到安明能力不错,又向尚书丰升额保举了他。
安明升官后又送玉给和珅,和珅仍然婉拒。
安明后来犯事,有人弹劾和珅包庇安明,乾隆帝下令查处。
事实证明,和珅并没有受贿和蓄意包庇安明,但有失察之责,被降职处理。
一度的和珅,不仅不是贪官,还是乾隆手下的反腐干将——轰动一时的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贪污案,便是和珅领衔督办。
和珅更应铁腕反腐,在权臣中树敌。
大凡负面人物,人们总是习惯寻找其道德层面上的缺失,期骥勾勒出“坏人”的成长轨迹。
其实和珅的操行并不泛圈点之处:和珅18岁与结婚,终身相爱,感情颇笃好,直至三年(1798)冯氏去世。
其弟和琳在外督办军务,不幸染病身亡,和珅一直照料其家,与薄情寡义、生活糜烂的贪官形象相去甚远。
和珅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和珅凭什么权力冲鼎?野史、戏说中的和珅,靠的的拍马逢迎。
其实不是,朝廷的权力授予,看中的对象的有用性。
和珅的一生,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大兴,为清王朝实施“洗脑工程”。
二是作为钦差赴甘肃,剿灭苏四十三等人的反叛。
网络配图 ——力保江山社稷,消灭封建王朝精神与肉体上的威胁,和珅这才是功莫大焉! 但勿庸置疑,和珅是一个十足的贪官。
权力的攀升,和珅的 “白手”很快变成“黑手”——关于和珅的贪渎,知道的人太多了。
要知道,和珅的 “白手”变成“黑手”,不可能只有嘉庆帝才知道。
那样的话,未免太低估乾隆帝的智商。
为什么乾隆帝要留着这只“黑手”,嘉庆帝要斩掉这只“黑手”?因为和珅的“黑手”伸得太长。
——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隆帝已进入垂暮之年。
上朝时乾隆帝让和珅与嘉庆帝站在身旁,因为只有和珅才能听明白乾隆究竟说些什么。
的文武,其实是在听和珅发号施令,嘉庆帝太不安全了。
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嘉庆帝失去的不仅仅是权力的安全感,而且包括人身自由,因为无论是宦官还是官女,都是和珅派来的人……网络配图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于回忆录中写道:“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
” 和珅的黑手如此充满恐怖,连外人都明白,更何况嘉庆帝!正所谓黑手、白手,挠痒痒可心,卡脖子是万万不行的!这就是和珅的宿命。
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
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即获罪二十条。
眼望刺眼的白绫,和珅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 和珅的黑白与悲喜剧,恰在这首绝命诗里——后世的史家与附会者,都要在这首绝命诗上耗费心血:有人说和珅的前世身是乾隆的爱妃,有人说和珅是爱妃转世,从而与乾隆有宿缘;有人说和珅的后身是,依旧掺和在大清权力纠葛里……,也是歪打正着,专制制度下的权力角斗轮回,事实上永无穷期!这些的想法,也反应了人民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憎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