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从偏居一隅到坐拥四州之地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5 点击数:
简介: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作战不利胁迫迁都长安,关东,其中一人的表现最为耀眼,他从偏居一隅之地的

【千问解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作战不利胁迫迁都长安,关东,其中一人的表现最为耀眼,他从偏居一隅之地的渤海太守强势崛起,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扫平河北成为北方实力最强横的诸侯,即便是日后汉献帝东归定都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也不得不向他低头,把大将军之位拱手相让于他,此人就是袁绍袁本初。

那么从郡守到大将军,从偏居一隅到坐拥四州之地,袁绍是如何做到的?我们来看一下。

189年大将军何进听从袁绍建议召地方诸侯进京以图合力铲除朝中宦官势力,董卓捷足先登第一个率军赶到洛阳很快掌握了朝中大权,司隶校尉袁绍不愿屈从董卓,于是在朝堂上和董卓对峙:“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后弃官而走逃亡到了冀州,董卓随即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

当时天下十三州渤海是冀州治下,也就是说袁绍是冀州牧韩馥的下属,不过袁绍出自于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四世三公的汝南,他诛杀宦官和强硬对撼董卓以及出任讨董联盟的盟主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袁绍虽在渤海但是身边聚集了不少人才,在他们的谋划之下,才能不足的韩馥轻易的将冀州拱手相让给了袁绍。

袁绍得到冀州意义非凡,冀州地大物博为袁绍提供了足够的粮草供应和兵源,更为关键的是一大批猛将和谋士纷纷加盟比如麴义、、、等人,这使得袁绍势力突飞猛进,特别是沮授的一番话给袁绍指明了方向,“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之北,则渤海稽首。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袁绍也据此开始了统一河北之战。

当时的袁绍虽然得到冀州,但是周边却是强敌环伺:东面是混乱的青州,当时的青州是黄巾余部的集聚之地;南面是以兖州为大本营的曹操以及白波军和河内太守张杨等人;西面的并州一度是张燕的天下;北方是据有幽州实力不在他之下的,可以说袁绍的局势并没有那么乐观。

不过不得不说此时的袁绍称得上是枭雄,他以冀州为根基,靠着手下的能臣猛将一步步的将并青幽三州收入囊中。

袁绍平定河北之战第一个遇到的强敌是公孙瓒,双方在界桥展开大战,此战袁绍取胜的最大功臣是麴义,麴义虽然为人倔傲不逊但是能力出众,他利用公孙瓒轻敌的弱点指挥若定,以800先登死士诱敌深入关键时候大胆出击,一举击溃和歼灭了公孙瓒骁勇善战的一万白马义从,把公孙瓒的势力赶出了冀州。

袁绍再接再厉,接连击败周边的于毒、刘石、青牛角、黄龙等黑山军和,斩首数万级,又和投奔于他的联手大战实力最为强横的张燕黑山军。

袁绍借此连番大胜派外甥高干入主并州,高干能力很强先后治理并州达七年之久功勋卓越,为袁绍提供了稳定的粮草和兵源。

195年袁绍先败东郡太守臧洪并击杀之,又在鲍丘之战中再次大败公孙瓒,与此同时,东面的青州也传来了好消息,袁绍长子袁谭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弱胜强先后击败田楷和拿下了整个青州,这对袁绍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

原本袁绍的重心并不在青州,当时的青州是袁谭田楷和孔融三强争霸,公孙瓒部将田楷占据青州治所临淄实力最强,孔融是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占据北海实力次之,袁谭初入青州只是据有靠近冀州的平原一地实力最弱,但是袁绍的这个长子能力相当不错,《九州春秋》记载:“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为刺史。

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

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袁谭连续击败田楷和孔融为袁绍再添一州。

冀并青三州在手,剩下的就是和劲敌公孙瓒的决战了,公孙瓒连续在冀州和青州败于袁绍之手,实力大为减弱于是收缩兵力退至幽州,在易京投以重兵修筑营垒,建楼数十重以和袁绍抗衡。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对公孙瓒发动总攻并围困易京,公孙瓒大败举火自焚,部将田楷一同战死,幽州最终落入袁绍之手,自此袁绍占据了冀并青幽四州之地,成为北方当之无愧实力最为强劲的霸主。

后世有人对此评价说:“袁绍虽非曹公之敌,亦所谓一时之豪杰,横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争天下”,曹操也自叹说:“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 196年汉献帝迁都许都后,曹操掌控了朝廷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封袁绍为太尉,这引起了袁绍的严重不满,《》记载:“于是以绍为太尉,封邺侯。

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

操大惧,乃让位于绍”。

当时曹操实力不如袁绍,虽然天子在手但是周围俱是强敌:东有徐州吕布、西有南阳、南有淮南,如果因此和袁绍闹翻那曹操就不仅仅是腹背受敌而是四面树敌的问题了,所以曹操大惧之下才不得已把大将军之位让给了袁绍,袁绍也因此成为最后一任大将军。

至于袁绍一把好牌被自己打烂,实力强过曹操却最终败于曹操之手那是后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作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国,其疆域范围远超现代福建省行政区划。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作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国,其疆域范围远超现代福建省行政区划。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袁绍:从偏居一隅到坐拥四州之地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