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是怎么回事?定义最早见于晋代

但必须注意到,古代“雾霾”与现代雾霾在成份构成上是完全不同的,往往是比雾
【千问解读】
但必须注意到,古代“雾霾”与现代雾霾在成份构成上是完全不同的,往往是比雾霾更糟糕的沙尘暴类灾害性天气。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 “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上已有“雾霾”。
书中的《前凉录》记载,当时在今甘肃武威这个地方发生一起以女为妻的乱伦事件。
当时出现怪异的天气:“是月沉阴昏, 雾霾四塞。
” 就“霾”这个字来说,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
在《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在一期7113版上有一个,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是毫无疑问的。
在已出土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时已出现,且不鲜见。
甲骨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现较多。
占卜者往往视作祸端来断析,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是“坏天气”,是凶兆。
“霾”的定义最早见于 上古时代的“霾”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迄今气象学界和史学界仍存在争议。
以往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甲骨卜辞中的“霾”是一种沙尘暴天气。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沙尘暴冬春季节的大风天多见,甲骨卜辞中的“霾”多与“雨”同时出现,显然,简单统释为“沙尘暴”是不妥的。
依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沙尘天气按能见度的远近可分为沙尘暴、浮尘、霾三种。
甲骨卜辞中水份(有“雨”)多的湿霾,应该更接近空气混浊的雾霾天气;与“风”一起出现的旱霾,或更接近沙尘暴。
文史古籍中对“霾”的记载并不鲜见。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即提到了“霾”,其中《邶风·终风》有一句:“终风且霾”,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大风刮起,浮尘遮天。
不过,《诗经》毕竟不是史书,最早对“霾”作出较科学界定的,是二十四史中的《》。
书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 不过,《晋书》中并没有灾害性霾天的记载。
史书上最早的正式霾天记载见于《新唐书》,书中第三十九卷《五行志二》中“常风”条:“()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风,昏霾终日”;“黄眚黄祥”条:“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
前者是公元823年2月19日,这天是新年正月初一,自然是不好的现象,要记载下来。
疑似雾霾天自后始增 那么,在公元823年之前,就没有关于“霾”的气象记载吗?如果没有,《晋书》上又怎会有对“霾”的具体解释呢?这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实际上,史书上对霾的记载,并一定用“霾”字。
如“土雾”、“阴雾”、“黄雾”、“昏雾”、“黑风”等,都是疑似雾霾天。
这类记载在唐代中前期即已出现,如(中宗)当不久的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灾害性天气频发,仅史载的疑似雾霾就有三次,分别是阴历六月庚午,陕西境内“雨土于陕州”;阴历九月四日,山西境内“黄雾昏浊”;十二月丁丑,“京师雨土”。
而再往前,这类疑似雾霾在魏晋时代已较多发生,《晋书》上多次出现“黄雾”、“黑气”等气象描述。
可见,唐宋以前中国就出现过雾霾天气,唐以后则雾霾天开始增多,越往后越多越严重。
如《·五行志五》 “土”条所记灾害性天气中,带“霾”字的有13起。
《·五行志》也记载了不少霾天。
到了,关于霾天的记载激增。
《·五行志三》中,约记载了32起与浮尘有关的不洁空气事件,其中带“霾”字的达20起。
如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公元1549年5月3日)那天,京城(北京)“风霾四塞,日色惨白,凡五日”。
,前后在位61年,有36年都发生了浮尘引发的不洁空气事件,共约50起,分布全国多地。
其中带“霾”字的20起,与《明史》中所记整个朝代的总数一样多。
随机文章请问秦始皇为何能创立霸业?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以貌取人/以偏概全形容对人的第一印象直立浮尸科学怎么解释,尸体腐烂产生的气体膨胀而漂浮恐龙和人类共存时代,墨西哥现人类骑恐龙雕像/秘鲁恐龙人类图画石量子意识为什么被禁止,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意识可改变物质世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长寿的秘诀“古中国的长寿谜团”
51区的小编来为大家解析?解析长寿的秘诀古中国的长寿谜团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核心是将来的幸福,比如临终审判,末日拯救,轮回转世等等。
意思是,你好好做人,等你死后会幸福的。
真相是,以两河流域为发源地的西方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优胜劣汰,极少数人优胜,极少数优秀的人有权享受幸福,绝大多数人不幸,所以,绝大多数人,只能寄希望于来世。
因此,“优胜劣汰价值观”与“来世幸福信仰”是配套的。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信仰,更相信现世的福报,意思是,你好好做人,这辈子就会幸福。
真相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天下普遍幸福”,谁都收敛一点,谁也别太过分,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谁都会受些束缚,但谁也不会特别难受,普遍都说的过去,所以,不是特别强调来世的幸福,更多的是强调现世的幸福。
“普遍幸福价值观”与“现世幸福信仰”也是配套的。
相关文章阅读印度铁柱为什么屹立前年不倒 印度铁柱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秦始皇嬴政陵的四大未解的谜团 至今未解决 世界十大未解的谜团 黑魔法能让死者走进坟墓 中国十大未解的谜团事件 李庆远超过200岁
模拟揭示了恒星演化阶段的“前所未有的细
蓝色是对流区,绿色是煤层气区。
红色箭头表示3D模拟开始时的霓虹燃烧外壳。
右上角是霓虹灯外壳的放大图。
右图:放大用作3D模拟初始条件的模型。
横轴是相对于3D模拟开始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纵轴是以108厘米为单位的半径。
在色标中,对流速度的平方。
异构体轮廓显示为黑线。
这些线表明壳层在氖燃烧阶段经历了显着的膨胀。
垂直的红色条表示流体动力学模拟的开始时间和径向范围。
鸣谢:uux.cn/皇家天文学会月报(2023)。
DOI: 10.1093/mnras/stad1572 据基尔大学:由于新的模拟技术,科学家们首次对恒星的整个演化阶段进行了3D模拟。
由基尔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处理和模拟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和现实水平研究了恒星演化的“核燃烧阶段”。
推进当前模型 我们对恒星及其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科学认识来自一维模型,这些模型在准确性和所能提供的细节数量方面受到严重限制。
恒星内部的复杂过程也意味着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使这些模拟不可靠。
但是,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新进展使研究人员首次能够制作整个恒星阶段的3D模拟,连续显示恒星从这个阶段的早期发展到完全耗尽的一部分。
他们的发现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为恒星物理学中长期争论的问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答案。
“三维恒星演化的黎明” 主要作者、基尔大学的博士生费德里科·里祖蒂(Federico Rizzuti)说,“为了这份新出版物,我们对恒星内部进行了足够长时间的3D模拟,以观察一个完整的‘核燃烧阶段’的演变,这是以前从未做过的。
“这使我们能够详细研究核燃烧阶段是如何发展并最终消亡的,特别是核反应和恒星层湍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达到了新的精确度和现实性。
“我们发现,在这个阶段,核反应非常有效,很快就耗尽了所有的燃料,也阻止了元素在恒星不同层之间的移动。
我们还能够研究在这个阶段消耗和产生了什么化学元素。
“这将为我们提供恒星如何生存和死亡的新信息,以及它们在死亡时是否产生超新星爆炸、中子星和黑洞。
我们的工作还表明,最终有可能用3D模型模拟恒星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确信不久我们将看到更多的3D恒星模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3D恒星演化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