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被杀之后 高皇后又是什么下场

一六四四年正月初八,大顺李自成在西安即位。
越六日,大顺军即发兵两路向北京进军。
至三月十五日,大顺军已抵达居庸关
【千问解读】
一六四四年正月初八,大顺李自成在西安即位。
越六日,大顺军即发兵两路向北京进军。
至三月十五日,大顺军已抵达居庸关。
明廷上下一片慌乱,大臣们“但相顾不发一论”。
中原即将大乱,清廷怎能束手旁观。
于是,他们也筹备起了进军中原的事宜。
在著名谋臣范文程辅助下,摄政王对全国进行了总动员。
史料记载,清军此次出征,动员了满洲兵和蒙古兵八万人,汉军全部和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以及续顺公沈志详所部四万余人,算是倾巢而出了。
临行前,降臣又向多尔衮进献了一条出兵路线:绕开山海关,自蓟州、密云一带突入京师。
令人不解的是,李自成及其帐下谋士宋献策、牛金星、李岩等人似乎忽略了虎视眈眈的大清国。
自攻破北京城后,他们只把目光盯在了新朝的建立上,尤其是当拒不从命,李自成准备发兵剿杀时,他们仍对吴清勾结的可能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不久,李自成就吞下了这枚苦果。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的精锐部队被吴清联军打得横尸遍野。
就在两军交战最激烈的红瓦店一带,死者的尸骨三年也收之未尽。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残兵退回北京城。
吴三桂恼恨李自成屠戮宗族,又率麾下精锐紧追不舍。
两军先战涿州、再战定州、三战真定,李自成军接连惨败,其本人也被联军重创。
史书对明末农民军常冠以“流贼”两个字,缘何?时人答曰,“望屋而食,奔走不停,未尝据城邑为巢穴,故曰流贼”。
这句话,道出了明军屡剿农民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因为明朝正规军的后勤组织和运输需要一个过程,而农民军则不需依赖后勤。
加上农民军很注意搜集骡马,乃至和步兵的比例达到了“马七步三”的程度,主力部队更是“人人有精骑或跨双马”,一昼夜奔驰数百里不成问题。
“贼兵所至,因粮于我,人皆饱宿。
而我兵所至,则需要等待粮草,动则呼窘”,这就是明廷的张凤翼对此事的精辟见解。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组建一支比农民军更加快捷迅猛的骑兵,对其紧追不舍。
从清顺后来的鏖战可知,多尔衮做到了这一点。
就在李自成兵败真定不久,多尔衮就调集了两路骑兵对其穷追猛打。
李自成被迫舍弃陕西,经商洛转入湖北,击跑了盘踞武昌的。
本想借地休养生息,谁料清军却紧随而至。
富池口一战,大顺军再败,牛金星父子降清,位居文官武将之首的汝侯刘宗敏、军师宋献策、李自成的两位叔父以及大批随军家属均被清军俘虏。
李自成虽侥幸逃脱,然而却于不久后在九宫山被地方团练袭杀。
此后,李自成的残部沦为了历史的配角。
下一次登场,还要等到16年后。
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被清军摧毁,以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抗清斗争彻底结束。
这时,除了驻兵台湾的集团和盘踞在浙江沿海岛屿的张煌言所部外,中国大地上坚持抗清的汉人武装就剩下了脱胎于大顺军残部的夔东十三家。
为何他们能在风起云涌的明末抗清运动中坚持至今?主要原因是有更重要的打击目标,如明室后裔组建的鲁王政权、隆武政权和继之而起的永历政权。
史料记载,唐时实行两税法,地方上缴中央的租税仅为1/3。
到了,这个比例已经到了7/10。
清袭明制,上缴租税的比例开始与明代相仿。
后来,反清力量一天紧似一天,军饷供应越加不足,清廷又将比例上调。
即使如此,军费也不够用。
故而,清廷只能集中精力对付顽固之敌,将夔东十三家暂时搁置。
当然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夔东十三家占领的三峡一带形势险要,自古便易守难攻。
“贼窜伏于荆、鄂、蜀东之间。
在楚则远安、兴山、归州、巴东、施州卫、房、竹等处;在蜀则大宁、大昌、夔州、巫山、建始等处;而逼近陕西之兴安……楚蜀难通,气脉梗阻”。
从这段史料来看,夔东十三家的活动范围极其广泛,乃至阻断了四川和两湖的交通。
其实,湖广还好些,毕竟可以经其他的路线对外沟通。
四川就惨了,因为他们和外界互通有无的主路就是长江水道。
因此,第一个向清廷建议发兵剿灭夔东十三家的就是清朝的四川总督李国英。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战斗就此开始。
康熙二年正月初二,清朝三路大军分别自万县、陕西、湖北出发,对夔东十三家展开了向心攻击。
夔东十三家中战斗力最强的有三大部,分别是房县的郝摇旗、大昌的袁宗第以及兴山的李来亨。
郝摇旗资格老,是高迎祥时代硕果仅存的义军大将,历来被视为夔东十三家的盟主。
李来亨继承的是原大顺军最精锐的李锦、高一功所部,战斗力最为强悍。
势力最弱的是袁宗第,他驻守的大昌县正当李国英的兵锋,所以最先遭受攻击。
一番鏖战,战败的袁宗第率残兵乘夜逃脱。
与此同时,房山的郝摇旗也被清军击败,被迫离开了经营十二年的房县据点。
下一步,清军即将逼近李来亨的兴山县。
眼见清军步步紧逼,各路义军的首领经过紧急商议,遂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对清军各个击破。
这年七月二十三日,联军首先对湖广方面的清军展开反击。
猝不及防的清军被打得大败,一直逃到今宜昌地界才稳住阵脚。
当时秋雨连绵,弥漫的江水封锁了三峡道路,导致“上下声息不同”。
四川总督李国英还不知道湖广清军已被击溃,待到数万联军,才知大事不妙,赶紧躲进了巫山县城。
史料记载,联军从25日兵抵巫山县城后,便不分昼夜进行攻打。
清军在还击的同时,并没有一味困守城池,而是派出多支精干部队袭击义军粮道。
时间一长,义军战士饥疲交加,战斗力大打折扣。
这时,李国英突然派兵出击,对义军展开了凌厉的反击,一连击破义军七处营垒,杀死义军战士约达七千人。
联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兵。
在这之后,随着清军援兵的陆续开来,夔东基地日渐缩小,许多义军战士丧失了信心,纷纷率部投敌。
到了康熙三年二月,夔东十三家只剩下李来亨一支抗清武装。
史料记载,清军曾对李来亨据守的茅麓山发动过多次攻击,但每次都被打得丢盔弃甲。
无法,清军只好采取围困之策。
但夔东地瘠民贫,清军难以就地取得补给,只能从外地转运。
茅麓山峭壁嶙峋,牲畜行走其间亦跋涉艰难,只能大量征调人力。
后来,京城但凡谈论某事艰难者,常言六个字,“又上茅麓山耶!” 八月初,义军囤积在茅麓山的粮食吃光,军心开始浮动,投敌之事屡禁不止。
初四,义军紧绷的神经终于崩溃,总兵陈经打开寨门降清。
李来亨见大势已去,毅然举火焚寨,然后自缢而死。
传言,和他同时就义的还有李自成的皇后。
不过,据王夫之的《永历实录》以及查继左的《罪惟录》记载,这位并未就义,李来亨临死前将她托付给了表舅高守贵。
后来,她随高守贵投降了清朝,并最终老死敌营。
参考资料:《·李自成传》、《档案史料丛编》、《巴东县志》、《李来亨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剑交辉与歧路殊途:李白与高适的真实关系考辨
然而拨开历史迷雾,这对曾同游梁宋的诗人,实则经历了从诗酒唱和到政治对立的复杂转变,其关系轨迹折射出盛唐文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剧烈碰撞。
一、梁宋之游:文学知音的短暂交集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 后,经引荐与高适相遇于洛阳。
三人结伴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在禹王台煮酒论文,在孟诸泽猎鹰赋诗,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千古佳话。
高适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中赞李白 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 ,杜甫更以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的诗句,记录这段文人雅集。
但这段友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李白当时名满天下,杜甫年辈较晚且对其崇拜有加,而高适年过五十仍 落魄无成 ,诗名未显。
这种地位差异导致:李白与杜甫互赠诗作达17首,与高适却仅存1首赠诗;高适赠李白诗作亦仅1首,远少于赠杜甫的3首。
这种文学互动的疏离,暗示三人关系亲疏有别。
二、安史裂痕:政治立场的根本分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二人命运轨迹。
永王李璘招募李白时,高适已任淮南,奉命平定永王叛乱。
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高适明确主张 永王必败 ,并最终将李白下狱。
这种政治对立绝非偶然:高适始终秉持 报国知身命,要须在长策 的务实态度,而李白则怀揣 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浪漫理想,二人对政治时局的判断存在本质差异。
值得玩味的是,高适虽平定永王之乱,却未对李白落井下石。
李白在狱中作《送张谒高中丞》称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既显怨怼又含敬意;高适虽无营救记载,却也未公开抨击李白。
这种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的克制,彰显盛唐文人的精神风骨。
三、诗酒余韵:文学传统的双重映照 尽管政治立场对立,二人诗歌创作仍存在深层呼应。
李白《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困境,与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的苍凉形成互文;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放,与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旷达,共同构成盛唐精神的双面镜像。
这种文学共鸣超越个人恩怨。
李白从璘虽为政治误判,但其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的报国热忱,与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的边塞情怀本质相通。
二人诗歌共同塑造了盛唐文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精神图谱。
四、历史镜像:文人命运的盛唐注脚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轨迹,实为盛唐文人命运的缩影。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放,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高适 五十始为官 的隐忍,却成就封侯拜相的仕途。
这种命运分野既有个性差异,更源于时代局限——当安史之乱打破 的幻象,文人必须在 兼济天下 与 独善其身 间做出抉择。
从文学史视角审视,二人关系更具象征意义。
李白代表浪漫主义诗歌巅峰,高适则是现实主义边塞诗旗手,二者关系恰似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
他们的离合悲欢,既是个体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精神裂变的文学注脚。
当后世吟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与 战士军前半死生 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诗人的才华碰撞,更是一个文明在盛世崩塌前的精神挣扎。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史证明:真正的文人友谊从非简单的情感投契,而是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
这种对话虽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诗歌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