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盛宠杨贵妃长达十年之久 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下一个孩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9 点击数:
简介: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千问解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杨贵妃墓地位于陕西马嵬坡,在日本为什么也有杨贵妃墓地?

杨玉环名字《》与《新唐书》里没有写,《》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

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

后人沿用至今。

杨贵妃的“玉奴”、“玉娘”、“玉环”这三个名字是真实存在的,其中的奴、娘、环三个字的用语都是不同时期对杨贵妃名字的一种衬托。

玉奴,是她儿时的爱称;玉娘,是她册封前的尊称;玉环则是她册封贵妃、身体发福后人们对她的戏称。

杨贵妃的真实姓名应该叫做“杨玉”。

她以“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三千宠爱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时失宠而借酒浇愁,醉后,。

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

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

迟之久,迟之又久。

乃忽报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

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

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

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裴力士二,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杨玉环本是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来被老爹唐玄宗霸占。

后来安禄山起兵发动叛乱, 唐玄宗和杨贵妃被迫逃亡蜀中,在途径马嵬坡的时候,随军将士一致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为 了鼓舞将士,振奋士气,忍痛割爱赐了杨玉环一条白绫,最后杨玉环上吊自尽,但是关于杨贵妃的死因 一直被人质疑,直到陕西咸阳马嵬镇发现的一座大墓才揭开了这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由于杨贵妃得到了唐玄宗的宠幸,所以她的兄弟均赠高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官至丞相之职, 甚至原为市井无赖的远房兄弟杨钊,也被唐玄宗封为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

这就应了那就 俗话“一人得道”。

后来,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反对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最后攻进 长安。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说来也是奇怪,后来在日本发现了两座杨贵妃墓,而且还有杨贵妃的塑像,以至于人们开始怀疑当时唐 玄宗并没有赐死杨贵妃。

而在日本《杨贵妃复活秘史》一文中考证说,当年唐玄宗舍不得杀死杨贵妃就 让杨贵妃的一个丫鬟替她死了,后来杨贵妃随遣唐使去了日本。

到日本后杨贵妃受到天皇热诚接待,而 杨贵妃还帮助天皇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从此在日本名声大震,获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妇女的好感 。

在日本人,至今还有日本妇女说她是杨贵妃的后代。

而关于杨贵妃的去处,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相传唐玄宗派亲信把杨玉环送到了贵州一个叫羊坪的 地方,死后就葬在了此地。

据说当地人说那里还有她的墓穴,有一些村民还自称是她的后代。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

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

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

”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

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随机文章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朝堂相争,内乱不止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眼睛能睁开呻吟声惊呆路人uso是什么意思,美国和苏联曾耗费巨资寻找USO不明潜水物蝴蝶效应是什么意思,小翅膀轻轻一挥引起美国超强龙卷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玄宗杀子真相解析 真的杀了三个儿子吗?

真的杀了他的三个儿子吗?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

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 。

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

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的嫡长子来当吗?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为什么让他当太子啊?我们讲过,玄宗的皇后没有儿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

嫡子没有,那就应该考虑长子了,可是,玄宗的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也不适合当太子。

老大不行那就考虑老二吧,这个老二李瑛不仅排行靠前,而且母亲赵丽妃在开元初年也正得宠,以长以爱都占优势,所以,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

如果没有变故,这个太子就安心等着接皇帝的班了。

但是,变故还是出现了。

什么变故呢?武惠妃横空出世了,而且很快就成了后宫专宠,赵丽妃靠边站了。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作母色衰则子爱驰,李瑛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啊?没有。

因为武惠妃虽然专宠,也不停地生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她生的孩子都活不长。

连着三个孩子都夭折了。

接连的打击让武惠妃都没自信了,所以,生到第四个孩子的时候,她再也不敢自己带了,干脆送给李隆基的大哥宁王去带,对外都谎称是人家的儿子。

这样一来,虽然唐玄宗对赵丽妃的感情淡了,但是,李瑛的地位倒没发生什么动摇。

可是,到了开元十二年之后,接连发生三件大事,使得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第一件事,开元十二年,武惠妃动用种种手段,终于扳倒了王皇后,眼看就要成为新一任皇后了。

第二件,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儿子已经七岁,过了儿童危险期,从宁王那里回到了唐玄宗和武惠妃身边,封为寿王了。

第三、开元十四年,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

这三件事叠加到一起,李瑛的地位可危险了,失去了亲妈的庇护,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他这个太子还能继续当下去吗?果然,就在开元十四年,李瑛人生中第一个考验终于到来了。

这一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动议一通过,武惠妃变成武皇后,李瑛马上就得给她的儿子让位。

这可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好在大臣出来说话了。

大臣说: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他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当时玄宗还比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

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飘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来。

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惊涛骇浪算是通过了。

可是,就像谚语说的那样,女人柔弱,为母则强。

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母亲什么事都做得出。

武惠妃也是如此。

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她还是想让儿子当太子。

可是,面对着明智的丈夫和对她并不友好的朝廷,武惠妃势单力孤,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就这样,十来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开元二十三年,寿王已经十七岁,该娶妻了。

娶了谁呢?他娶了大美女杨玉环,就是后来的杨贵妃。

眼看儿子长大成人了,武惠妃更着急了,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武惠妃一下子觉得又有希望了。

什么转机呢?首先,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

另外,武惠妃的女儿也长大了,嫁了人,武惠妃又多了两个帮手。

咸宜公主嫁的人是谁啊?这个小伙子叫杨洄,说起来也是亲上加亲。

当年和不是生了两个女儿吗?一个叫,一个叫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被唐玄宗杀了,但是,长宁公主活了下来,杨洄就是她的儿子。

杨家在可是太出人才了,的母亲杨夫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杨贵妃都出身于这个家族。

这小伙子出身于政治世家,可想而知,对政治也非常敏感。

小夫妻两个都表态,愿意帮助母亲给哥哥争个太子当。

这样一来,武惠妃的势力一下子增强了。

这些资源怎么利用呢?武惠妃不愧是武则天的侄孙女,马上做出了部署。

她自己专心致志在后宫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于杨洄嘛,就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专门负责盯着太子的,随时举报不法行为好了。

俗话说三人成虎,她就不信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瑛! 开元二十四年,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的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最近,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一个叫鄂王瑶,一个叫光王琚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这三个小伙子为什么对皇帝不满啊?其实很简单。

他们三个人的母亲当年都曾经得过宠,后来有了武惠妃,又都失宠了。

母亲同病相怜,孩子自然就走得近一些,三个人所谓的不满,也就是不满意父亲对自己的母亲太薄情。

这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武惠妃有本事把它做大。

怎么做呢?武惠妃对着玄宗哭了个。

说: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妾身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为我们母子做主啊!另外,他们还对您说了好多不堪的话,太恶毒了,我都不敢跟您说!唐玄宗一听这话就怒了,为什么呀?他生气的倒不光是太子对武惠妃不敬,而是太子居然敢对他不满!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跟太子的关系最微妙了,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毕竟也是未来的接班人,试想,要是有这么一人,职业就是等着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任何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是梦想自己的统治千秋万岁的皇帝呢!本来心里就别扭着呢,你再说太子对他不满,他能不生气吗!所以,唐玄宗听武惠妃这么一说,马上血往上涌。

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来了,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皇帝这么一说,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个大浪可又打过来了,而且来得比上次还猛,这一次他能顶住吗?能,因为又有贵人来搭救了。

谁呢?。

要知道,这还是开元二十四年,这时的首席宰相还是张九龄。

我们不是讲过张九龄刚正不阿,喜欢跟皇帝叫板吗?一般小事尚且要争个是非曲直,何况是废太子这样的大事啊。

张九龄说:“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

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

……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表明态度之后,张九龄还给唐玄宗上起历史课来了,讲了一大堆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矛头直指武惠妃。

要知道,唐玄宗当时已经被感情所左右了,哪里听得进这些呀?越听眉头皱得越紧。

可是,废太子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没有宰相认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贸然行动,怎么办呢? 我们不是说过,李林甫为了当宰相,已经开始为武惠妃效力了吗?他得发挥作用啊。

怎么发挥呢?李林甫用起了自己的经典招数,退朝之后悄悄嘀咕。

这一次,他对着玄宗身边的宦官嘀咕了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他知道,宦官肯定会把他这句话报告给玄宗。

那么李林甫这句话厉害不厉害啊?太厉害了,要知道,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怂恿皇帝违规时候最经典的说法了。

当年,想立武则天当皇帝,他们反对,李勣不就说了这么一句,帮高宗下了决心吗?时隔八十多年,李林甫又拿这句话来蛊惑皇帝了。

唐玄宗一听李林甫这么说,心里也颇有点之感,是啊,跟国家有关系的事情我听你宰相的也就罢了,可是,让哪个儿子接班,这是我们李家的私事,你张九龄管得着吗!干脆抛开宰相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吧,唐玄宗又有点负罪感,毕竟,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张九龄还是对的。

到底听谁的呢?唐玄宗心里的天使和魔鬼各占一半的位置,反复斗争,哪边战胜都有可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沉不住气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了。

怎么回事呢?当时废不废太子,关键不就在张九龄这儿吗?武惠妃想,干脆去他那里疏通疏通关系好了,告诉他,只要在这个问题上高抬贵手,武惠妃绝对亏待不了他!于是,就派了一个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了,跟他说:“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

” 武惠妃这样做好不好啊?大大的不好。

她太低估张九龄的政治操守了。

她以为宰相都像李林甫那样,只知道固权保位,她不知道,张九龄是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可能被打倒,但是决不能被收买。

果然,张九龄一听,鼻子都气歪了,你武惠妃居然想收买我,这不是侮辱我吗!对着牛贵儿一顿臭骂,把他给骂走了。

这还不算,第二天一早,张九龄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汇报给唐玄宗了。

唐玄宗一听,简直像兜头泼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浇醒了。

本来,武惠妃梨花带雨一番哭诉,他还觉得武惠妃楚楚可怜,引起了他保护弱者的冲动,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心机不简单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这可就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了。

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在武则天、韦皇后和时代历练成长起来的,他太知道后宫和外廷勾结的威力了,他可以宠爱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是,绝不能接受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为武惠妃的失着,也因为张九龄的保护,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他在唐玄宗心目中的位置可是越来越边缘了。

更糟糕的是,开元二十四年年底,他的保护人张九龄罢相了,而且在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远贬荆州,彻底离开了长安城的政治舞台。

失去了强有力的宰相的保护,李瑛人生的第三次危机出现了。

怎么回事呢?就在张九龄离开京城之后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大家可能要疑惑了,这事怎么又提出来了?唐玄宗为什么再次提出废掉太子呢?史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记载是《》和《》,说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又在唐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说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弟弟鄂王瑶、光王琚一起,唐玄宗这才再次发威,旧事重提。

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就是《新唐书》的记载了。

说太子李瑛误入武惠妃的圈套了。

什么圈套呢?《新唐书》记载:就在头一天夜里,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兄弟传旨,说是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护驾!事情紧急,哪里容人多想啊,再说了,太子兄弟早就在玄宗面前失宠了,正想找机会挽回呢,所以,太子李瑛还有、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去了。

一看三兄弟真的带兵进宫了,武惠妃装得比谁都紧张,大叫太子谋反!玄宗自己就是个搞政变的高手,对政变最敏感了,马上采取行动,把三个儿子给抓起来了。

李瑛他们这才知道,上了武惠妃的当。

大体情节跟误入白虎堂差不多。

这两个记载都出自正史,到底哪个是真的啊?我个人觉得,虽然《新唐书》的记载更加活灵活现,但是,它恐怕不是真的。

为什么呢?三点理由。

首先,太子兄弟都是成年人,他们和武惠妃的矛盾由来已久了,武惠妃派人让他们带兵进宫,他们岂能那么轻易相信?这也太低估太子兄弟的智力了。

其次,如果太子带兵入宫被抓,审问的时候必定会说出武惠妃假传圣旨的事情,虽然武惠妃可以否认,但是唐玄宗也不是傻子呀!那样冒的政治风险可就太大了。

第三、如果真是带兵入宫的话,事后牵连的人必定不少,可是,从以后处理的情况看,被牵连的都是三兄弟的亲戚,这也不符合处理政变的惯例。

这样看来,我觉得,还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更有道理。

三兄弟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还是经常混在一起,搞小集团,乱发牢骚。

被杨洄抓住把柄了。

唐玄宗对这个儿子早就不感兴趣了,一看儿子屡教不改,就又动了废太子的念头了。

上一次玄宗要废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那么,这一次玄宗跟宰相商量,宰相又会怎么表态呢?要知道,这时候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

那他会怎么说啊?说陛下,我早看太子不顺眼了,废掉算了?那可不是李林甫的风格。

李林甫不是以柔顺著称吗?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让皇帝感觉是他自己在拿主意的。

所以,李林甫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宜过问。

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吧。

”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也就定了。

李林甫不是说这是家事吗?那就按家法处理吧,不用在朝廷里宣布了。

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

废黜的皇后通常没有好结果,倒台的太子也一样。

十五天之后,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

一日之内杀三子,这可是唐玄宗当皇帝以来最大的冤案。

李瑛当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大错,李瑶和李琚更是以学识著称,三个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们惋惜,觉得唐玄宗太心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唐玄宗盛宠杨贵妃长达十年之久 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下一个孩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