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古人是如何严防考生作弊的?

然而笔试又分好多种,以至于有些人就不得不想办法作弊了。
我们来看下古人是如何考试的,他们是如何预
【千问解读】
然而笔试又分好多种,以至于有些人就不得不想办法作弊了。
我们来看下古人是如何考试的,他们是如何预防作弊现象的? 洪迈《容斋四笔》卷八述人生四大得意事:“,。
夜,金榜题名时。
”在过独木桥的时代,各朝各代的读书人都削尖了脑袋参加科举以谋取功名,他们或追求经世济民,或追求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不管初衷是何,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是寒窗苦读的士子们最美好的憧憬和梦想,而科举,如同现代的公考一样,是进入“官途”最重要的桥梁。
5月5日,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及知名专栏作家李开周为我们讲述了古代科举考试中鲜为人知的趣事。
考前先看考点,半夜入“鸽笼子” 当今临近大考时,像中考、高考、公考等,考生们为了熟悉考场环境,一般会提前一天或半天到达考场体验一番,以消除考试时自身的紧张感。
这在古代也不例外,“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场,而且更重视。
”5月5日,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介绍道,但与现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场后,便不能再出来,而是要一直到全场考试结束才能出来,饭食则由官府安排的“号军”统一负责。
现代公务员考试,按规定考生一般可提前15分钟到达考场。
古代的科考则可以提前几个小时进场。
“一般乡试在开考前一天的子时开始开‘龙门’,允许考生进场,随身带一只装有考试必备用品的考篮。
此时正值半夜时分,进场考生可以领到3支蜡烛。
” 据倪方六介绍,乡试考场一般设在省府所在的省城,具体地点是贡院内。
“贡院看起来就是一个超级大院子,里面又分割出许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进深4尺、宽3尺的考室,称为‘号舍’,每舍一名考生。
”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
每舍有长4尺的两块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
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床铺。
由于空间太小,考生晚上须曲膝而卧,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进士只是“文凭”,具有做官资格 在各种古装戏大行其道的今天,其中不乏有关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的场景,所以我们似乎也对此有所了解,尤其是古代书生考中状元的情景,状元得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等三次考试,方有折此桂冠的机会。
倪方六表示,古代状元多是货真价实的满腹经纶之士,绝对不是现代考试上出来的那种“考试型人才”,连也喜欢把女儿嫁给状元郎,要招之为驸马。
所以,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包括状元在内的进士们,好像就是板上钉钉的“官”无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据倪方六介绍,举人和进士都不是官,古人叫“功名”,今人叫“文凭”。
知名专栏作家李开周也表示,虽然明清时期,考中进士之后肯定就会有官做,但在唐宋时期,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就能当官,只能说有了当官的资格。
换作现代的说法,就是认可了该人具有报考公务员的资格。
“进士之后还要通过吏部铨试。
”李开周表示,铨试以“身、言、书、判”四事择人。
身,指体貌伟岸;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
四者皆可,则中选授官。
“铨试非常难考,10多年也不一定能考过。
”李开周表示,“就考了好多年才考过。
”据介绍,韩愈在第一次铨试失败之后,又连考两次,仍被淘汰,一直得不到官职,困顿长安近十年,29岁才进入董晋幕府,谋得一个小官职。
“铨试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然后安排到相应的职位上。
”北宋之前,考官批卷可见考生名。
现代中高考及公务员考试中,为保证考生信息不被泄露,试卷上的考生姓名、考号等信息都是写在装订线内的,以确保考官在批卷时不会徇私舞弊。
但在北宋之前,试卷上的考生信息并未做任何保密措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不公平性。
”李开周表示,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古代也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考分高不一定适合当官。
”所以,除了要考得好,考生们还得提前打点好各种官场关系,因为除了考官可以做“小动作”,在北宋初,除了考试通过,还需有两名以上在职官员联名举荐,才能有官做。
“像、、,他们为什么写了那么多诗歌、传奇、小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打动当时有实权的官员,好让他们举荐自己。
”很多普通老百的考生,在参加科举前三五年,都会外出走动官员,称为“宦游”或“状游”,其实就是写一些诗歌、传奇等作品献给官员,推销自己。
从开始,科举实行“糊名制”,考官没有了之前那样大的权限,“这是为了打压士族的势力,因为很多士族世世代代做高官,势力很大,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李开周表示,“糊名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考官的权力,也限制了士族势力的扩张,“但官员举荐的制度还是存在的。
”李开周称,官员举荐的士子被分派了官职后,若是犯了贪污等罪责,举荐该人的官员也会遭到降级或罢官的惩罚。
北士考不过南士,分卷录取 现代的公务员考试也会分全国统考或是各地自主命题。
那古代的科举是不是全国统一试题呢?据倪方六介绍,古代的科举一开始是实行全国统考的,多数年代都是一榜取士,“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读书郎在科举场上,整体上显然是考不过江、浙秀才的。
”后来出于公正、平衡和照顾起见,最后一轮的“总决赛”殿试,有的朝代,如就出现南北卷之分。
《·选举》记载,“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
但“全国统一考试”的结果往往是南士(南方考生)讨巧,录取比例高,北士吃亏,甚至统统名落孙山。
1397年洪武年间曾发生过一起“”,因为录取对象不平衡,把主考官刘三吾流放到了边疆,另一名主考官白信蹈、侍读张信则被砍了头,起因就是录取的51人全是南士,北士无一人进榜。
后来朱元璋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61人则又全是北士,首开了大明王朝分南、北取士的先河。
倪方六表示,在随后的永乐年间,科举考试并没有分南北。
死后,其长子(仁宗)当了皇帝,录取工作有了明显变化,明确了南北二片各自的录取人数和比例:30个录取名额分配比例是,南士录16人,北士录14人。
朱高炽死后,(宣宗)正式将试卷分为南、北、中三卷,并成为定制。
后来南北中三卷也有人说不公平,又合并成南北二卷,搞大平均,录取人数南北各半。
而且进行“扩招”,增加录取人数。
为严防考生作弊入场前沐浴更衣 现代考试已无搜身检查的制度,仅有监考老师会在考场上提醒一下。
在古代,参加考试可不是说说就能了事的,要进行多方面、详细的查检,搜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据倪方六介绍,古代考生作弊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夹带参考材料进考场。
夹带,又叫“怀挟”。
“怀挟的手法也是,或藏于笔管,或置于砚底,或放于夹层鞋底……”在没有现代探测仪器的古代,这样手段防不胜防。
“早期的科举考试并不禁止怀挟。
”倪方六称,时便允许考生夹带书本和其他物品。
由于夹带对所有考生来说并不公平,五代时便开始禁止,并形成书面规定,并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反怀挟手段。
时,考生入场会由监门官进入一番搜身检查,如机场安检一样,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
金国更夸张,检查时考生要主动把衣服解开,露出身子。
还要把束紧的长发放下来,看头发结内是否藏有“蝇书”一类的作弊工具。
甚至连鼻孔、耳朵也要扒开看看。
因检查太过分,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有臣僚建议让考生“沐浴更衣”。
沐浴时,考生要脱光自己的衣服,然后换上官方准备的统一服装,才能进入考场。
这实际上是一种考前“裸检”制度。
谜案在线点评:看了古人的考试,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咱们是有多幸福,他们的考场或须曲膝而卧,犹如进入“鸽笼子”;他们考取功名或是十多年才能考上。
古人监考严格,看来作弊是想都不要想的事了。
除了以上这些严防作弊的手段,在明代,要是开始作弊,是要被关进牢房;的监考就更加严格了:出绝招重金赏搜检,甚至扒下考生裤子。
总之,在古代考试要想作弊可是很难滴,各种手段,数不胜数。
随机文章长剑20巡航导弹射程,俄专家认为在3000公里以上外星人为什么不敢来地球,外星人为什么对人类感兴趣/害怕人类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揭秘赤潮为什么是红色的,赤潮藻因海水污染而爆炸性增殖(染红大海)带电的都有辐射吗,十大最常见的放射性物品(猫砂/香蕉/旧陶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隋唐英雄侯君集简介 历史上侯君集是如何死的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以有材且雄健著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
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的幕府之中。
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和李元吉。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
侯君集讨伐吐谷浑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
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
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李靖征讨吐谷浑国。
以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部队到达鄯州,商议下一步军事行动。
侯君集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已快到目的地。
而吐谷浑部队不去守住险要之地,实在是老天相助。
如果用精干的部队乘其不备,则有大胜可能。
等敌人逃到山谷里,攻克起来就难了。
” 李靖同意他的计策。
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
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侯君集平定高昌国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
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
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
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
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
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的念头,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
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
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
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到这个消息,笑道:“唐国离我国七千里地。
荒漠,盐碱地有二千里。
既无水草,而且冬天风吹裂肌肤,夏天风吹如火烧。
行族商人一百人不能有一人到达。
岂能大军攻到这里?即使能够到达,在城外一两十天就会因吃完粮食而溃败。
我将趁机俘虏他们。
” 侯君集刚渡过荒漠,到达高昌地界。
就听到麴文泰死去,其麴智盛刚继位。
而且高昌正在办丧事,无心作战。
侯部下请求快速奇袭。
侯说:“不可以,唐天子因高昌国君傲慢,让我执行上天的惩罚。
现在赶上人家办丧事,在坟墓上奇家,不是问罪的好方式。
”于是击鼓前行,等高昌国作好守城的准备,才砍树填塞护城河,牵引撞车,摧毁城墙。
于是攻破外城,俘七千人。
进围都城。
麴文泰外无援兵,于是投降,高昌平定。
侯君集刻石表功,才返回。
侯君集支持太子谋反 但因此役侯君集部队进攻中抢掠财物、妇女。
纪律很坏,在朝廷中引起非议。
有人攻击侯君集,但李世民念他的功劳,按下不理。
侯君集自恃有战功。
因一点小过被人非议,甚至被纪律部门审查,心中不平。
这时太子李承乾有过错,害怕被废。
知道侯心有怨恨,因此找人招侯来出主意。
问稳住太子位置的方略。
侯暗示愿助李承乾一臂一力。
又说:“魏王正得势,皇上如果有诏见,不要去。
”李承乾都听从了。
侯君集是怎么死的 然而侯君集害怕有人告密,心中不安。
李承乾谋反的事终于泄露,牵连侯君集下狱,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
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
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
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说:“我不愿刀笔吏欺辰公侯。
”侯君集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世民对群臣说:“侯君集于国家有功劳,我不忍心处置他。
为他向大家讨一条命,王公大臣们允许这样吗?”大臣们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请将他按法律处罚。
” 李世民于是说:“与侯公诀别了,从今后,只有看到侯公的遗像了。
”因而流泪。
于是斩杀了侯,将其家属没入官府。
侯临上刑场,面色不变,对监斩官说:“我要造反?只是运气不好,蹉跎成这样罢了。
然而我曾为将,攻下两个国家。
你可告诉陛下,留一个儿子给我祭祀。
”李世民听了,将他妻子及一个儿子流放五岭之外。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正说和珅:解析和珅是怎么样“卿家荡产”的
和珅是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推出千年来全球50富人榜,6名榜上中国人中便有和珅。
但和珅的巨额家财并未被其后人继承,而为朝廷悉数抄没。
那么,权倾天下的和珅,是怎样“卿家荡产”的呢? 说清和珅的“卿家荡产”,先要知道他如何“白手起家”。
网络配图 和珅算是一个“官二代”,但这对他后来的发迹,应该说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亲,由父亲的一位偏房养大成人。
后熟读,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语言。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失败,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从此步入仕途。
乾隆三十八年(1773),23岁时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和珅管理有方,办事勤朴,获得乾隆赏识,不断擢升。
这个时候的和珅,双手也是白的,因为为官清廉。
和珅任侍郎时,官员安明曾向和珅送礼,希望升职。
和珅没有接受贿赂,了解到安明能力不错,又向尚书丰升额保举了他。
安明升官后又送玉给和珅,和珅仍然婉拒。
安明后来犯事,有人弹劾和珅包庇安明,乾隆帝下令查处。
事实证明,和珅并没有受贿和蓄意包庇安明,但有失察之责,被降职处理。
一度的和珅,不仅不是贪官,还是乾隆手下的反腐干将——轰动一时的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贪污案,便是和珅领衔督办。
和珅更应铁腕反腐,在权臣中树敌。
大凡负面人物,人们总是习惯寻找其道德层面上的缺失,期骥勾勒出“坏人”的成长轨迹。
其实和珅的操行并不泛圈点之处:和珅18岁与结婚,终身相爱,感情颇笃好,直至三年(1798)冯氏去世。
其弟和琳在外督办军务,不幸染病身亡,和珅一直照料其家,与薄情寡义、生活糜烂的贪官形象相去甚远。
和珅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和珅凭什么权力冲鼎?野史、戏说中的和珅,靠的的拍马逢迎。
其实不是,朝廷的权力授予,看中的对象的有用性。
和珅的一生,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大兴,为清王朝实施“洗脑工程”。
二是作为钦差赴甘肃,剿灭苏四十三等人的反叛。
网络配图 ——力保江山社稷,消灭封建王朝精神与肉体上的威胁,和珅这才是功莫大焉! 但勿庸置疑,和珅是一个十足的贪官。
权力的攀升,和珅的 “白手”很快变成“黑手”——关于和珅的贪渎,知道的人太多了。
要知道,和珅的 “白手”变成“黑手”,不可能只有嘉庆帝才知道。
那样的话,未免太低估乾隆帝的智商。
为什么乾隆帝要留着这只“黑手”,嘉庆帝要斩掉这只“黑手”?因为和珅的“黑手”伸得太长。
——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隆帝已进入垂暮之年。
上朝时乾隆帝让和珅与嘉庆帝站在身旁,因为只有和珅才能听明白乾隆究竟说些什么。
的文武,其实是在听和珅发号施令,嘉庆帝太不安全了。
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嘉庆帝失去的不仅仅是权力的安全感,而且包括人身自由,因为无论是宦官还是官女,都是和珅派来的人……网络配图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于回忆录中写道:“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
” 和珅的黑手如此充满恐怖,连外人都明白,更何况嘉庆帝!正所谓黑手、白手,挠痒痒可心,卡脖子是万万不行的!这就是和珅的宿命。
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
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即获罪二十条。
眼望刺眼的白绫,和珅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 和珅的黑白与悲喜剧,恰在这首绝命诗里——后世的史家与附会者,都要在这首绝命诗上耗费心血:有人说和珅的前世身是乾隆的爱妃,有人说和珅是爱妃转世,从而与乾隆有宿缘;有人说和珅的后身是,依旧掺和在大清权力纠葛里……,也是歪打正着,专制制度下的权力角斗轮回,事实上永无穷期!这些的想法,也反应了人民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憎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