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皇帝乾隆在丧礼上很孝顺是怎么回事?但对雍正的真实感情却十分可疑

惶惶无措的大臣们找到了他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的传位密诏,确定了接
【千问解读】
惶惶无措的大臣们找到了他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的传位密诏,确定了接班人是皇四子,即。
乾隆听到是自己而非弟弟继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无论王公大臣怎么劝解,他都不起来。
大清开国以来,五位登位都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几乎每一代都是剑拔弩张,甚至血雨腥风。
只有他的即位过程光明正大,水到渠成,没有一丝波澜。
乾隆不能不为自己的幸运庆幸。
不过,作为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乾隆绝不会泄露心中的任何一丝兴奋。
他迅速调动起全部精神,投入到“孝子”角色中去。
雍正的丧事进行得迅速而周到。
乾隆对于丧礼上孝子的所有规定动作都演出得十分尽力到位,令人感动:大殓之际,他无数次挣扎跳跃,拦着不让人盖上棺材。
从第一天半夜到第二天傍晚,他一整天不吃不喝,哭个不停。
按礼制要求,黄舆(雍正的棺材)回紫禁城时,乾隆应该在乾清门(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内迎接。
然而乾隆不同意这样做,他坚持要亲自全程护送黄舆回宫。
大臣们不同意,乾隆还特意下旨说:“若在乾清门内迎接,我实在不忍心。
你们不要再劝了,让我稍尽孝心吧。
” 在护送黄舆回宫的一路上,乾隆“哭不停声”。
进入乾清门前一刻,他又下旨,说他不以新皇帝的身份直接由乾清门入宫,而要由内右门(位于乾清门之西,军机大臣等官员自此出入)入,以示对刚刚死去的父皇的尊重。
其他任何一个孝子也不可能把这些细节做得更到位了。
尽管乾隆在丧礼上很孝顺,他对雍正的真实感情却十分可疑。
从很小时候起,乾隆就对严厉苛刻的雍正没什么亲近感。
在以后的一生中,他最尊敬、也最常提起的男性亲人是祖父;对雍正,乾隆很少提起,偶尔提到,也口气平淡。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康熙以“人情味浓”闻名。
他为人真诚坦率,待人和蔼可亲,处事宽厚大度。
年幼的乾隆从见到他的第一面开始,就对他产生了莫大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而对父皇雍正,乾隆感受更多的是恐惧。
实际上,大臣们也都比较反感雍正:第一是他刻薄的个性让人不敢亲近;第二是他即位之后对手足兄弟和心腹大臣的薄情残忍让所有人触目惊心;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为政过于严苛,其颁布的一系列酷烈的政治措施几乎得罪了社会的所有阶层。
乾隆相信,自己当皇帝,绝不会像父皇这样偏执愚蠢,以致承受从百姓到官员的恶评。
读书时,他曾系统地研究过历史上所有的著名帝王。
心高气盛的他睥睨千古,没发现什么特别伟大的人物。
在他眼中,合格的皇帝只有三个:、唐太宗和。
但是,汉文帝虽贤,却不善于挑选人才来辅佐自己;宋仁宗虽仁,能力却有不足。
令他真正敬重佩服的,只有唐太宗一人而已。
登上帝位的第一天,乾隆就把唐太宗树为自己的楷模,对自己帝王生涯的未来充满了绚丽的想象。
要做到这一点,他首先就要否定自己的父皇。
说过,真正的孝道就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但自负的乾隆绝不会让任何一个空洞的道德字眼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他把雍正的丧礼办得无比盛大,接下来就毫不犹豫地与父皇唱起了反调。
在雍正驾崩的第三天,乾隆就把父皇十分信任、供养于宫中的道士们赶出了皇宫,还发布圣旨说“先帝不过将这些道士当作取乐的优伶小丑,没有听过他们的话,没有吃过他们的丹药,还多次当面向朕说这些人是市井无赖,最喜造谣生事”。
正所谓“”,这道圣旨正向天下公布了雍正的真正死因:在道士的劝说下服用了含有剧毒的丹药而死。
雍正大肆崇佛尚道,曾经亲自在宫中举行法会,还请一位禅师住在宫中,参与国家机密事务,“倚之如左右手”。
乾隆如此地否定先帝的宗教生活,可见他对雍正信用术士行为的鄙夷与反感。
雍正一生酷好祥瑞。
在他统治期间内,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祥瑞品种差不多都出齐了,嘉禾、麒麟、五星连珠……一样接一样地出现在官员的奏折里,雍正说这是自己,上天感动于他的仁义,便降下这些祥瑞。
他想由此证明自己统治合法、治理有成—这自然是对“雍正说”的一种变相回应。
在乾隆看来,搞这一套太小儿科、太可笑了。
他一上任就下旨:如果百居乐业,就算没有祥瑞也无损于太平之象;如果国家治理不好,即使天天出现祥瑞也毫无用处。
他还明确告诫大臣,应该踏踏实实做事,切不可搞那些祥瑞的虚名。
在即位当年的九月,他又宣布:“凡庆云、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许陈奏。
” 雍正有一项惹人议论的政策:鼓励百姓开荒,并以各地开荒亩数来衡量地方官的政绩。
结果各地官员纷纷虚报开荒数字。
由于赋税随亩数同步增长,这变相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乾隆即位后,马上要求各省督抚详细核实开荒的亩数,对以前捏造的数字一一处理。
惠民措施的实施减轻了底层贫困百姓的生活负担,朝野一时间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在雍正的所有作为里,最为人诟病的是其对手足兄弟的残酷无情。
当年的“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之狱是爱新觉罗家族史上最大的隐痛和尴尬。
在雍正以前,满洲皇族内部虽然也纷争不断,但从来没有撕破脸到亲兄弟相杀、相囚,把亲兄弟连同其子孙后代一起开除出族籍的程度。
在崇尚孝悌的宗法社会,无论雍正有多少苦衷,将八弟、九弟削籍、秘密处死,三哥和十弟、十四弟永远囚禁,这些行为都是无法让人原谅的。
在雍正执政的13年间,虽然没有大臣敢对雍正的处置提出指责,但乾隆非常清楚,这一过分的举动反而使雍正的政敌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同情,包括乾隆自己。
为了赢得皇室内部和中上层王公贵族对自己的支持,他必须改正父皇的这个错误。
在即位一个多月后,乾隆颁布了一道震动天下的圣旨:“允禩、允禟等人的子孙血管里流的毕竟是爱新觉罗的血,继续把他们开除宗籍,与普通百姓一样,实在不妥。
这件事到底如何处理,请诸王和文武各抒己见,拿出一个方案来报给朕。
” 这道圣旨分明是要给雍正的兄弟政敌平反,朝野上下对新皇帝的胆魄无不惊讶。
旨意一下,大臣们当然知道应该怎么做。
他们建议乾隆恢复这些人的宗室身份。
不久,几乎所有因储位斗争而被摒出宗籍之外的人又恢复了天潢贵胄的身份,那些被圈禁高墙的宗室王公也重见了天日。
乾隆下令,给允禩、允禟的子孙拨付相当丰厚的产业,以资生活。
就连最重要的案犯,雍正当日最大的竞争对手十四弟也被放了出来,乾隆赐给他公爵爵位,给予优越的生活待遇,让他安养晚年。
乾隆还想把十四叔被囚13年的俸禄一一发还,因十四叔坚辞不受而作罢。
新皇帝的“宽仁”如春风一样,让这些人重获新生。
这一重大举动确实一下子扫除了皇室王公之中对雍正、乾隆一脉的怨恨之情。
下一步就要争取官僚集团对自己的效忠了。
帝位更替之际,新皇帝的为人和作风当然是全天下关注的焦点。
令大家欣喜的是,乾隆性格,与雍正明显不同。
雍正时期的君臣关系是典型的猫鼠关系。
雍正总是以恶意去忖度臣子,对他们的都苛刻明察,一丝错误也不放过。
乾隆却让人一望就感觉即之也温。
一般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代君主都会罢黜一批旧臣、起用一批新人,以推行自己的执政理念。
乾隆却没有这样做。
他十分尊重父皇时期留下的张廷玉、鄂尔泰等老臣,即位之初,不对他们直呼其名,而称呼他们“先生”“卿”,并且动不动就赏赐。
乾隆处处效仿唐太宗面对谏臣的优美风度,凡有自己拿不准的事,他无不向老臣虚心请教;自己有事外出,日常国务即由他们处理和转达。
乾隆则效仿祖父康熙,以宽大待人,每每从大臣的角度出发,替他们考虑问题、解决困难。
在雍正的严刑峻法之下,一大批官员戴罪狱中,更有很多官员因为要追赔贪污款项而倾家荡产、四处流离。
从“宽则得众”的原则出发,乾隆释放了那些受罚过重的官员,比如因贻误军机被判死刑的几位名将;一些令人同情的要犯已经被雍正处决,乾隆便放回了他们被流放的家属。
雍正去世时正因追赔赃款而倾家荡产甚至的官员也一律获得了宽大处理:赔款到此为止,不株连亲友。
乾隆即位三个月,一次就免除了69名官员的欠款。
他还下令清查历年的亏空案,若有一丝可以宽恕的情形,就予以宽恕。
在乾隆初年,被从轻处理的官员超过了2000人。
这立刻赢得了官僚阶层的欢心。
雍正统治时期,每个官员成天、惴惴不安;现在,他们终于放下了紧张了13年的心。
大清王朝这艘巨轮迅速改变了航向,由“严”一下子转向了“宽”。
乾隆这样做,有多重理由。
新君即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赢得人心。
要有效赢得人心,最直接的手段无疑是让他们马上得到眼前利益。
最重要的是,经过雍正13年的风霜之治,大清社会政治纪律严明,贪污腐败得到有效控制,百姓在王纲之下战战兢兢,已经没有进一步高压统治的必要。
此时化严为宽,乾隆既可享受父皇严治的成果,又可享受百姓对自己的感恩戴德,? 所以,当时所有人对乾隆的感觉都是仁慈善良,如春风拂面,值得万民称颂。
于是四海之内无不,江南还出现了“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的歌谣。
连当时在北京的朝鲜使臣也一再称赞乾隆的政绩,认为他是贤君。
乾隆志得意满,继续前进。
等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河南光州一个倒霉的人被举报称他家祠堂所悬的匾额对联“吾祖吾宗,贻厥孙谋;若裔若子,增其式廓”气势太宏大,只有皇帝用起来才合适,平民百姓不可妄用,将此案列为文字狱大案火速上报的地方官却遭到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
乾隆说:闭着眼睛都能看出这是一起诬告案件,像这样吹毛求疵,天下还有谁能幸免? 既然皇帝不为已甚,地方官当然也就乐得不再。
乾隆四十八年之后,连一度盛行的文字狱也稀稀落落,显著减少。
血雨腥风终于停息,读书人提了几十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全国上下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乾隆已经发现,持续多年的文字狱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
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乾隆盛世都已超越文景、贞观、开元等其他盛世,登上了顶峰。
在乾隆四十五年,70岁(虚岁)的乾隆亲笔写了一篇文章《古稀说》,把全国的形势形容为“国家之安,前所未有”—这种富庶、和平、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真可谓“古来稀”了,而朕也确实是古往今来最有福气的皇帝。
完成了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70岁的乾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从70岁到80岁这十年间,他仍然是那么精神矍铄,仍然是那么勤政不懈,不过他没有再兴起大的政治运动,而是事事以安定团结为重了。
这十年间,大清王朝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三件:乾隆四十五年的70岁大寿,乾隆五十年的75岁大寿,以及乾隆五十五年的80岁大寿。
再也没有什么需要他费心的了。
随机文章杂技高空钢丝表演惊呆路人,18岁小伙掉下钢丝当场摔死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处破产边缘,硅谷钢铁侠火星移民计划将破碎人类无法抗拒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读懂将受益终生(准到可怕)揭秘黄种人是所有人种的祖先吗?晒的少变白种人/暴晒变黑种人双头龟是怎么形成的,自然界基因突变成畸形/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增多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代男人有多怕老婆?杨坚被称quot;惧内皇帝quot;
到底历史男人有多怕老婆呢?今天517小编就带你们去见识一下。
怕老婆鼻祖:伏羲 可是怕老婆的男人最早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那里。
在中国的上古传说里,伏羲与女娲的结合孕育了出整个华夏民族。
但伏羲先生的战斗力却明显不如他的妻子女娲。
女娲可是能够炼石补天的女强人,而伏羲却是个玩八卦、教人结网捕鱼的小资。
所以两口子一闹矛盾,这就是“龙战于野,血色玄黄”,场面相当惨烈。
可这还没完,伏羲先生被老婆打了个满地找牙之后,还得被罚为老婆拉车,想想真是够可怜的。
祖宗都是这么过来的,后面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惧内帝王”: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被人称"惧内帝王",这个称呼源自他对自己妻子独孤伽罗的承诺。
刚一结婚,隋文帝杨坚就宣誓今生只娶独孤一人。
等到当了帝王之后,隋文帝杨坚的花花肠子也开始活泛了。
可能是平时被独孤盯得太紧,管得太严,独孤皇后可是连皇上上朝都跟着的,所以隋文帝杨坚能接触到其他女人的机会非常少。
好不容易碰到了一位,便忍不住了。
可这事儿被独孤皇后发现了,隋文帝杨坚前脚刚一离开,后脚独孤皇后就带着一群宫女太监赶来了,二话不说直接将女孩儿给打死了。
等帝王上朝回来,人已经没了,隋文帝杨坚气得是暴跳如雷,但是却拿皇后没辙,又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于是来了个离家出走。
大臣们一看皇上离家出走了就赶紧去追,结果在城外30里找到了隋文帝杨坚,经过大臣们一番苦劝,隋文帝杨坚最后还是回去了。
要说隋文帝杨坚这帝王也真不容易,遇到老婆发飙,也只能玩玩离家出走。
隋朝有多强?来看完美帝王隋文帝隋文帝杨坚就知道 怕老婆怕得直冒冷汗:王导 与隋文帝杨坚有得一拼的人当属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著名宰相王导。
王导在东晋朝那可谓是权势熏天,与皇上比肩的人,可王导怕起老婆来,那也跟老鼠见了猫似的,怕得要命。
王导这人平时总是一副名士风度,也难免有在外面包二奶这种丑事,并且还让自己的正牌老婆给知道了。
于是,正牌老婆闻风赶来,他听说老婆要抄家,吓得赶紧坐着牛车跑掉,怕牛车跑的慢,用鞭子打,还嫌慢,就拿着拂尘也去打,奈何拂尘柄太短,又打不到,给急得直冒冷汗。
鬼妖为什么不敢害皇帝,皇帝是真龙化身代表正义/邪不胜正
在古代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皇帝是真龙的化身,所以很多皇帝被称为真命天子,意思是它是真正的命中注定的上天的儿子,无论是鬼妖还是神仙,都不能对伤害真龙,否则会受到极大的惩罚。
第二、邪不胜正。
鬼妖代表的是什么?答案是邪恶的一方,而皇帝则代表的是正义,自古以来我们都坚信邪不胜正,所以邪恶的势力无论怎么都是会被正义所击倒的,如果鬼妖去找皇帝的麻烦,那就是自取其辱,最后的结局就是自我灭亡,这就是鬼妖为什么不敢害皇帝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皇帝被成为真龙传闻民间常有中国各地真龙现身事件发生,但在古代人们常把皇帝比作真龙,其原因主要有两点,菜叶网,第一是在上古时期,帝王或者天神大部分都是龙,或者具有龙的一些特性,比如伏羲、女娲等等,它们被称为龙祖,但都是龙的身体和人的脸部。
传说中文明的先祖炎帝、黄帝等等,也与龙有着很深的联系,其中炎帝就是因为母亲感应到神龙首而出生的,他在死后也化身称为了赤龙,作为他的后代,我们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这其中谁才是真正的龙呢?答案就是皇帝。
第二个原因:龙是负责施雨的灵物,它掌管着天地之间的水,负责制定天庭的指令,并且向天庭反应人间的社会百态,简单的说就是代替天庭管理人类,这与皇帝的身份就非常的相似了,所以人们常将皇帝称为真龙,它象征着最高的皇权。
结语:鬼妖为什么不敢害皇帝?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皇帝被认为是真龙的化身,鬼妖是不敢去伤害真龙的,另外一点则是皇帝代表正义,而鬼妖则是邪恶的一方,正义永远是会战胜邪恶的,所以鬼妖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敢去接近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