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武则天乾陵61尊石人为什么没有头?

突然,一位村民的锄头碰到了地里一块坚硬的东西。
最初他们以为是埋在地里
【千问解读】
突然,一位村民的锄头碰到了地里一块坚硬的东西。
最初他们以为是埋在地里的石头,可是当他们挖开泥土时,发现泥土下并不是什么坚硬的石头,而是一颗雕刻精美的石刻头像。
石像的出现让两位村民,石刻头像为什么会出现在田间地头?两个农民。
一位村民忽然想到:石刻头像会不会来自于他们身后那坐神秘的帝———乾陵呢? 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上,距西安80多公里,是第三代与他的妻子武则天的合葬陵。
据史书记载,建成后的乾陵规模宏大,仅外城周长就达近40公里。
上世纪50年代末,几位村民在一次施工中无意中发现了乾陵的墓道。
经工作者全面勘察,发现乾陵并没有盗洞的痕迹。
乾陵也成为18座帝王陵中唯一未遭盗的一座。
经历1000多年的,乾陵地面的宏伟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司马道两侧120多件巨大的石刻群雕还能让人感受到乾陵昔日的宏伟。
这些石刻群雕从开凿到雕刻完成用了20多年的时间。
石刻群雕中不仅有神秘的无字碑,也有巨大的石人石狮。
两位村民决定把石刻头像拿到县里的文管会,或许那里的人知道这尊石刻头像的来历。
接待他们的是一位有着丰富考古知识的干部。
当他第一眼看到这件石刻头像,顿时兴奋起来,因为这件头像很有可能来自于乾陵中的61座无头石像。
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分布着61尊石人像,其中东边29尊,西边32尊。
据史书记载,石人群像最初建立有两座大型侧殿房和偏房,石刻群像就放置于殿中。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失,两座大殿都已被毁,仅留下一些遗址。
石人像采用的是原雕的手法,现存的石人像残高在1.5米至1.77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
石人像雕刻得大多体形健壮,几乎每个石人像的肚被刻意地突出了出来。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61尊石人像都没有头部。
石像头部的去处多年来始终困扰着考古工作者。
那么,两位村民发现的石刻头像会不会是其中之一呢? 第二天大早,文管会的干部和村民来到了61座石像前。
他们开始按照无头石像颈部的断痕逐一进行对接。
首先对东边的29尊石像进行对接,但并没有发现合适的石像。
随后他们又开始对西边的32尊石像进行对接,终于发现西边最后一排的一座石像颈部的断痕与石刻头像相吻合。
这尊石像整体身高1.7米左右,胸围0.65米,从发髻以及面部的八字胡须来看,他似乎来自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乾陵61尊石像究竟是什么?他们来自哪里?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石人像大多身穿圆领紧袖的右衽或左衽武士袍。
衽,就是衣襟。
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叫左衽。
右衽和左衽是区分汉人和胡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一看衣服,不管你脸长什么样子,就知道你是胡人还是汉人,汉人绝对不会弄左衽。
研究人员从61尊石人像所穿的服饰中发现,在这些石像当中不仅有游牧民族,还有西域以及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这61尊石人像双手都抱着笏板。
所谓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一般用象牙制成,在上面可以记载上朝要说的事。
此外,乾陵石人像中,有20多人佩戴着“玉袋”。
所谓玉袋,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都督、刺史随身携带的装官印的袋子。
这就是说,这20余人是身居要职的官员。
就在村民们发现石刻头像不久,有人在乾陵附近又找到一尊梳着13条辫子的石人头像,这尊头像也是至今为止脸部最为完整的石人头像。
从面部特征上看,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一个突厥人的头像。
说他是突厥人不无道理。
因为唐太宗的太子不愿意受中国传统礼法的拘束,说自己愿意披头散发,骑马打猎,住帐篷吃烤肉,跟着突厥首领阿斯达斯莫当徒弟。
可见,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人。
据史书记载,石人像在最初竖立时,背部都刻有他们的国名、官职名。
然而,现在只有几尊能辨别名字,其他都已模糊不清。
北宋年间,陕西转运史游世雄曾查考过乾陵石人群像,并从当地人那里寻找到石人像背部的人名样本,刻成4块石碑,分别立于东西石人像之前。
可惜石碑已经毁坏。
史学家陈国灿先生曾经对61个石人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最后考证出36尊石人像的名字。
他认为61尊石人像应该叫61番臣像,其中有些人的生平事迹在唐代史书里有记载。
在唐代史书里记载的这些事迹大多都发生在武则天至执政时期,可见这批石人像也是在这个时期雕刻完成,并在武则天下葬乾陵后才被竖立起来。
那么,为什么在乾陵竖立61座番臣像呢?因为这些番臣从身份来说既是少数民族的首领,又是唐王朝任命的官员。
所以这批番臣像也显示了唐王朝还吸收了不少少数民族来参加政权的管理。
这说明唐王朝不单纯是一个汉民族的政权,也是一个多民族共治的政权。
据《陕西通治》记载,乾陵石人群像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特使。
葬礼过后,武则天为纪念这件事,命人刻石像立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两侧,象征着唐王朝的国威以及和这些边境民族的睦邻友好关系。
然而,研究学者们发现,有的乾陵石人群像背后有不少开头写有“故”字,说明他们在石人像未雕刻完成时就已经去世。
如西侧的阿史那弥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带有“故”字。
据记载,阿史那弥射是西突厥的首领,曾经被封为骠骑大将军。
唐高宗继位后,阿史那弥射成为唐王朝的一名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然而,就是这位名将,却在公元662年遭人陷害致死。
而唐高宗是在公元683年病死于洛阳贞观殿,并在次年葬于乾陵的。
那么,在唐高宗死前20余年就已经去世的阿史那弥射是不可能参加唐高宗葬礼的。
像阿史那弥射这样在名前刻“故”字的石人像竟然有十余个,这足以说明乾陵石人像群并不是唐高宗或武则天入葬时来参加祭奠的人。
对于石人像头部的去处,在民间有许多说法。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时,一个外国使节后代到乾陵来游玩,发现他的祖先在给大唐的皇帝守灵。
他们认为有失国格,有辱人格,但又怕若把这些石像打碎会引起当地政府官员的阻拦,所以他想了一个招:每天晚上去到附近的农田里糟蹋庄稼,糟蹋完以后到附近农民家里去说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粮食都糟蹋光了。
要保护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人消灭,把他们的头敲碎,他们就不能成精了。
当地农民觉得这话说的有道理,就一气之下把石像的脑袋都打碎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的群像,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于是把石人的头砍掉了。
但据历史学家考证,八国联军当时并没有到过乾陵。
的开国元勋曾到过乾陵,并留下了“番似立层层,天马排行势预腾”的诗句。
然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也就是说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
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于民间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研究学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明朝嘉靖年间那次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上。
明嘉靖34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达到8至11级。
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人们还在熟睡中,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次大地震。
华县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大地震。
专家们推断,关中大地震是造成61番臣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仅是61番臣像,许多陵前石像石马毁坏的部分恰好也都是头部。
专家分析:除了石像颈部脆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质。
因为当时雕刻采用的石料有一些石瑕,即从石料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浅色的线条。
石头受损时,最容易从这些地方开裂。
研究人员推断:61尊番臣像绝大部分毁于那次大地震。
其余的石像很可能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
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习六来到乾陵,开始对乾陵进行实地考察,回国后写成了《长安史迹研究》一书。
他认为:乾陵的61尊番臣像是因为明嘉靖年间大地震毁坏的,而后人又将倒下的番臣像竖立起来。
他在乾陵时,发现仍有20余尊番臣像倒在地上。
当足立习六进一步对61尊番臣像进行考察时,忽然发现这些番臣像在布局上有些让人困惑。
61尊番臣石像放置在乾陵的朱雀门外,东边29尊,西边32尊。
然而按照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这样的放置并不对称。
在乾陵的东侧陵园区,研究人员发现了两块未完成的毛坯石料。
毛坯石料高2.45米,宽0.86米。
根据这个尺寸推测,这应该算是一个石人的毛坯。
后来,在这一侧又发现了另一个半成品,这尊石像已经属半成品,人的形态身体已全部刻成。
而附近的村民说在距这里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尊未完工的石像。
如果加上那个石人毛坯和这两尊半成品石像,乾陵的番臣像正好是64尊。
三尊未完工的石像终于找到,或许有一天这三尊经过精心雕刻的石像能重新回到61尊番臣像的行列中。
然而那些失落多年的番臣头像又会在哪里呢?考古人员曾经在番臣石像的周围进行过探寻,但都一无所获。
当年挖出番臣石人头像的村民如今已进入暮年,有时他们仍会去那地方看看,并说:如果有一天石人头像全部找到了,他们一定会去完整的61尊番臣队列里走走,感受一下盛唐昔日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正说和珅:解析和珅是怎么样“卿家荡产”的
和珅是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推出千年来全球50富人榜,6名榜上中国人中便有和珅。
但和珅的巨额家财并未被其后人继承,而为朝廷悉数抄没。
那么,权倾天下的和珅,是怎样“卿家荡产”的呢? 说清和珅的“卿家荡产”,先要知道他如何“白手起家”。
网络配图 和珅算是一个“官二代”,但这对他后来的发迹,应该说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亲,由父亲的一位偏房养大成人。
后熟读,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语言。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失败,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从此步入仕途。
乾隆三十八年(1773),23岁时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和珅管理有方,办事勤朴,获得乾隆赏识,不断擢升。
这个时候的和珅,双手也是白的,因为为官清廉。
和珅任侍郎时,官员安明曾向和珅送礼,希望升职。
和珅没有接受贿赂,了解到安明能力不错,又向尚书丰升额保举了他。
安明升官后又送玉给和珅,和珅仍然婉拒。
安明后来犯事,有人弹劾和珅包庇安明,乾隆帝下令查处。
事实证明,和珅并没有受贿和蓄意包庇安明,但有失察之责,被降职处理。
一度的和珅,不仅不是贪官,还是乾隆手下的反腐干将——轰动一时的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贪污案,便是和珅领衔督办。
和珅更应铁腕反腐,在权臣中树敌。
大凡负面人物,人们总是习惯寻找其道德层面上的缺失,期骥勾勒出“坏人”的成长轨迹。
其实和珅的操行并不泛圈点之处:和珅18岁与结婚,终身相爱,感情颇笃好,直至三年(1798)冯氏去世。
其弟和琳在外督办军务,不幸染病身亡,和珅一直照料其家,与薄情寡义、生活糜烂的贪官形象相去甚远。
和珅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和珅凭什么权力冲鼎?野史、戏说中的和珅,靠的的拍马逢迎。
其实不是,朝廷的权力授予,看中的对象的有用性。
和珅的一生,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大兴,为清王朝实施“洗脑工程”。
二是作为钦差赴甘肃,剿灭苏四十三等人的反叛。
网络配图 ——力保江山社稷,消灭封建王朝精神与肉体上的威胁,和珅这才是功莫大焉! 但勿庸置疑,和珅是一个十足的贪官。
权力的攀升,和珅的 “白手”很快变成“黑手”——关于和珅的贪渎,知道的人太多了。
要知道,和珅的 “白手”变成“黑手”,不可能只有嘉庆帝才知道。
那样的话,未免太低估乾隆帝的智商。
为什么乾隆帝要留着这只“黑手”,嘉庆帝要斩掉这只“黑手”?因为和珅的“黑手”伸得太长。
——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隆帝已进入垂暮之年。
上朝时乾隆帝让和珅与嘉庆帝站在身旁,因为只有和珅才能听明白乾隆究竟说些什么。
的文武,其实是在听和珅发号施令,嘉庆帝太不安全了。
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嘉庆帝失去的不仅仅是权力的安全感,而且包括人身自由,因为无论是宦官还是官女,都是和珅派来的人……网络配图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于回忆录中写道:“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
” 和珅的黑手如此充满恐怖,连外人都明白,更何况嘉庆帝!正所谓黑手、白手,挠痒痒可心,卡脖子是万万不行的!这就是和珅的宿命。
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
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即获罪二十条。
眼望刺眼的白绫,和珅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 和珅的黑白与悲喜剧,恰在这首绝命诗里——后世的史家与附会者,都要在这首绝命诗上耗费心血:有人说和珅的前世身是乾隆的爱妃,有人说和珅是爱妃转世,从而与乾隆有宿缘;有人说和珅的后身是,依旧掺和在大清权力纠葛里……,也是歪打正着,专制制度下的权力角斗轮回,事实上永无穷期!这些的想法,也反应了人民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憎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5年提前批师范类院校解析及就业限制说明
对于家庭条件一般且追求稳定工作的考生而言,这些院校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因为它们不仅提供免学费、住宿费以及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而且毕业后工作有着落。
不过,考生和家长在报考前也需充分了解其就业限制等相关规定,以便做出更为明智的抉择。
一、院校类别及招生情况(一)公费师范生院校国家公费师范生院校:共计 6 所,均为教育部直属的知名师范院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
这些院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凭借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师范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人才。
省属公费师范生院校:各省份的招生院校有所不同。
以江苏省为例,有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扬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
这些院校主要面向本省招生,为地方的基础教育发展输送师资力量。
(二)优师专项计划师范生院校国家部属师范院校:同样是由教育部直属的上述 6 所师范院校承担国家优师专项计划师范生的培养任务。
这些院校在提前批招生时,由于其较高的办学层次和强大的综合实力,录取门槛相对较高。
地方省属师范院校:主要由中西部省份行政部门确定的本科师范院校负责承担地方优师专项培养任务。
例如,在河南,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等学校面向本省招收地方优师专项计划师范生。
二、提前批师范类就业限制提前批师范类院校的公费师范生和优师专项计划师范生在享受诸多优惠待遇的同时,也需遵守相应的就业限制规定。
(一)国家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他们通常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的中小学任教,并承诺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至少 6 年。
此外,如果被分配到城镇学校工作,还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至少 1 年。
国家积极鼓励公费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为中小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省属公费师范生各个省份的实施办法会有所差异。
以山东省为例,根据当地实施办法,公费师范毕业生一般会被安排到学科教师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并且需要承诺毕业后到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少于 6 年。
这些就业限制旨在确保地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补充,尤其是为农村地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尽管提前批师范类专业存在一定的就业限制,但从当下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来看,毕业即有工作,且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是特别优越的考生来说,公费师范生和优师专项计划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求学和职业发展路径。
推荐阅读2025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