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李白的祖先是哪位 李白出生之谜

没错,他就是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大诗人。
可是,这样一位大诗人,他出生于何地?古往今来,众说纷坛。
有的说他是蜀中人,有的说他是山东
【千问解读】
没错,他就是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大诗人。
可是,这样一位大诗人,他出生于何地?古往今来,众说纷坛。
有的说他是蜀中人,有的说他是山东人,有的却干脆说他是“胡人”。
那么,李白究竟是哪里人呢? 李白的同时代人,如李白的从叔、有名的书法家李阳冰,李白的诗友、李白诗文集《李翰林集》的编者和序言作者魏万,李白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等人,都认为李白是蜀人。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写道:“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其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
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也写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其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网络配图 读一读李白的诗文,也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自己也认为自己是蜀人。
例如,《渡荆门送别》诗中这样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梦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遥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离开蜀中,乘船过三峡至荆州时写的一首诗。
他把从三峡奔腾而下的长江水,称作为“故乡水”。
可见,李白是把长江上游的巴蜀看作是自己的家乡。
再如,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写道:“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有七泽,遂来观焉。
”他把称为自己的同乡,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
司马相如传》),可见李白也是把自己看作蜀人的。
来到四川省江油县青莲镇(唐代称为昌明县青莲乡),就可实地看到不少可以证明这儿是李白的故里的材料。
镇西北有一座匡山,相传是李白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
镇西半里许,有年间重建的李白故居“陇两院”。
院后有李白胞妹月圆之墓。
院门有联云:“弟妹墓犹存,莫谓诗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
”和“陇西院”相望,紧靠盘江北岸,有清代年间修建的“太白祠”。
在江油县西,还有一座长庚寺,寺内有宋人杨遂撰写的《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上面写道:“先生旧宅在青莲乡……”碑文末,题有“大淳化五年”字样。
另外还有一块相传是大书法家米芾所书李白诗《赠江油尉》的碑石。
这些遗迹,在江油县有二三十处之多。
清代年间江油县令、《江油县志》编撰者瞿揖曾写道:“匡山下临涪江水,中有谪仙之故里。
道旁父老为我言,飒爽英姿疑未死。
”这些材料都告诉人们,李白的籍贯是在蜀中。
网络配图 然而,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却展开了一场关于李白出生地的争论。
这次争论是从1926年5 月开始的。
当时《晨报副刊》发表李宜琛的《李白底籍贯与生地》一文,作者沿袭清代学者王琦的说法,通过对李白生卒年月的考证,断定“太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流放(窜)的地方”。
这是最早正式提出的生于西域说。
9 年之后,陈寅格也发表文章,认为“太白生于西域,不生于中国”。
后来相继有人发表文章,赞同这一观点。
不过,对于具体的地点,看法也各异,有的认为是在“碎叶”;有的认为是在“(口旦)逻私城”,具体位置在素叶(即中亚碎叶)之西850 里。
1971年,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一书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的碎叶城(即《大唐西域记》中的素叶水城),其位置在今苏联哈萨克境内的托克。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他又对自己的立论和唐代文献记载的矛盾作了说明。
他认为”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即中亚碎叶,又其一为焉耆碎叶“。
从筑城年代来看,李白出生的碎叶只能是中亚碎叶,而不可能是焉耆碎叶。
郭沫若的”中亚碎叶说“提出后,得到了众多人士的响应,不少人撰文肯定和补充这一论点。
网络配图 近几年来,有关李白出生地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
除了对以上几种看法进行继续探讨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
例如有的认为“李白是生于条支”,他们认为唐代条支的地点是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
这些同志从李白的一些作品如《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赠崔谘议》等进行探讨,认为其中描写的一些景象,都说明李白是诞生在条支的。
有的则认为李白是生于焉耆碎叶。
他们从《新唐书。
地理志》等记载,认为李白“出生于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自治县一带”。
对于李白的出生之地,学者们各抒已见。
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定会得出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正说和珅:解析和珅是怎么样“卿家荡产”的
和珅是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推出千年来全球50富人榜,6名榜上中国人中便有和珅。
但和珅的巨额家财并未被其后人继承,而为朝廷悉数抄没。
那么,权倾天下的和珅,是怎样“卿家荡产”的呢? 说清和珅的“卿家荡产”,先要知道他如何“白手起家”。
网络配图 和珅算是一个“官二代”,但这对他后来的发迹,应该说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亲,由父亲的一位偏房养大成人。
后熟读,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语言。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失败,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从此步入仕途。
乾隆三十八年(1773),23岁时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和珅管理有方,办事勤朴,获得乾隆赏识,不断擢升。
这个时候的和珅,双手也是白的,因为为官清廉。
和珅任侍郎时,官员安明曾向和珅送礼,希望升职。
和珅没有接受贿赂,了解到安明能力不错,又向尚书丰升额保举了他。
安明升官后又送玉给和珅,和珅仍然婉拒。
安明后来犯事,有人弹劾和珅包庇安明,乾隆帝下令查处。
事实证明,和珅并没有受贿和蓄意包庇安明,但有失察之责,被降职处理。
一度的和珅,不仅不是贪官,还是乾隆手下的反腐干将——轰动一时的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贪污案,便是和珅领衔督办。
和珅更应铁腕反腐,在权臣中树敌。
大凡负面人物,人们总是习惯寻找其道德层面上的缺失,期骥勾勒出“坏人”的成长轨迹。
其实和珅的操行并不泛圈点之处:和珅18岁与结婚,终身相爱,感情颇笃好,直至三年(1798)冯氏去世。
其弟和琳在外督办军务,不幸染病身亡,和珅一直照料其家,与薄情寡义、生活糜烂的贪官形象相去甚远。
和珅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和珅凭什么权力冲鼎?野史、戏说中的和珅,靠的的拍马逢迎。
其实不是,朝廷的权力授予,看中的对象的有用性。
和珅的一生,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大兴,为清王朝实施“洗脑工程”。
二是作为钦差赴甘肃,剿灭苏四十三等人的反叛。
网络配图 ——力保江山社稷,消灭封建王朝精神与肉体上的威胁,和珅这才是功莫大焉! 但勿庸置疑,和珅是一个十足的贪官。
权力的攀升,和珅的 “白手”很快变成“黑手”——关于和珅的贪渎,知道的人太多了。
要知道,和珅的 “白手”变成“黑手”,不可能只有嘉庆帝才知道。
那样的话,未免太低估乾隆帝的智商。
为什么乾隆帝要留着这只“黑手”,嘉庆帝要斩掉这只“黑手”?因为和珅的“黑手”伸得太长。
——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隆帝已进入垂暮之年。
上朝时乾隆帝让和珅与嘉庆帝站在身旁,因为只有和珅才能听明白乾隆究竟说些什么。
的文武,其实是在听和珅发号施令,嘉庆帝太不安全了。
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嘉庆帝失去的不仅仅是权力的安全感,而且包括人身自由,因为无论是宦官还是官女,都是和珅派来的人……网络配图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于回忆录中写道:“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
” 和珅的黑手如此充满恐怖,连外人都明白,更何况嘉庆帝!正所谓黑手、白手,挠痒痒可心,卡脖子是万万不行的!这就是和珅的宿命。
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
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即获罪二十条。
眼望刺眼的白绫,和珅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 和珅的黑白与悲喜剧,恰在这首绝命诗里——后世的史家与附会者,都要在这首绝命诗上耗费心血:有人说和珅的前世身是乾隆的爱妃,有人说和珅是爱妃转世,从而与乾隆有宿缘;有人说和珅的后身是,依旧掺和在大清权力纠葛里……,也是歪打正着,专制制度下的权力角斗轮回,事实上永无穷期!这些的想法,也反应了人民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憎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