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侄子曾受百姓拥护是怎么回事?后死于非命被夷三族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诸葛恪梦想着成就一番伟业,但在这条路上必定是血雨腥风、惊心动魄。

五个顾命大臣中,先后有两个人对他动了杀心,一个在诸葛恪对魏两次作战之前,一个在作战之后。

执政初期

【千问解读】

诸葛恪梦想着成就一番伟业,但在这条路上必定是血雨腥风、惊心动魄。

五个顾命大臣中,先后有两个人对他动了杀心,一个在诸葛恪对魏两次作战之前,一个在作战之后。

执政初期相当英明第一个人是中书令孙弘。

历史上出镜的机会极少,他的职位是帮助皇上处理政务,类似于秘书。

他有一件事比较出名,那就是害死了朱据。

朱据是的驸马,在“二宫之争”中,由于支持太子太卖力,引起孙权反感,先被杖打,又被降职。

孙弘和他关系不好,趁孙权病重,伪造诏书赐死朱据,朱据死时57岁。

孙弘对诸葛恪很畏惧,心想一旦他掌了权,自己哪有活路。

孙权刚去世时,他离核心权力层很近,于是封锁了消息,准备故技重施,再次矫诏除掉诸葛恪。

但他还是显得太嫩了,诸葛恪这样的能人,手握重兵,非常时期几乎睡不解衣,刀不离手,内外耳目无处不在。

一听说孙弘还想扑腾几下,立即派人逮捕了他并处死,随后发布孙权死讯,为孙权治丧。

诸葛恪终于站上了绝顶,。

但他还是有抱负的,没有大肆受贿让家里堆满金银,也没有传出的绯闻。

孙权晚年,不仅看到每个大臣起疑心,对老百姓也觉得鬼影幢幢,街头布满暗探。

老百姓稍稍非议朝廷,旁边就会冒出个人,把他们送进监狱。

诸葛恪把这制度废了,把暗探撤了。

同时,凡是老百姓交不起的税都免了,活不下去的都发放补助金。

一时间,长期的阴霾天散去,露出了很久未见的蓝天白云。

街上的人变得熙熙攘攘,敢微笑打招呼了。

老百呼诸葛恪的英明,每次他出门,许多人在路边引颈相望,就想一睹心中大的风采。

孙峻设“”杀死诸葛恪。

影视剧照孙峻一直想杀死诸葛恪然而仅过了一年多,他第二次对魏作战失败后,一切的一切都改变了。

回到建业后,诸葛恪发现自己出征时,有人在后面捣乱,任命了许多新的官员,诸葛恪气得把这些人统统免职,重新选派。

又对身边的侍卫不放心,全部换人。

从此以后,他就得了狂躁症,动不动发火,手下的人生活在恐惧中,就怕碰到枪口上,一个个屏息敛气。

诸葛恪想到战败还是气恼不已,觉得无法证明自己的军事天才。

他休息了一段时间,决定还要北伐,这次目标是青州、徐州。

诸葛恪没有意识到,他的一系列举动,引来了无数的反对者,尤其是死去士兵的家属,哭声遍布京城。

民怨沸腾,把他推到了悬崖边上。

一个野心家始终隐藏在阴暗处,等待着给他最后一击。

那就是孙峻。

孙峻也是五位顾命大臣之一,的弟弟孙静之曾孙。

少年时就骑马善射,而且精明勇敢,胆大果决。

孙权死的时候任侍中(侍从皇上,参与朝政),属于的近臣,地位也是相当重要。

孙峻一直想扳倒诸葛恪,自己做一把手,怎么样才能把他从悬崖边推下去呢?孙亮10岁了,也开始懂事,发现自己做不了主,是诸葛恪的傀儡,心里不是滋味。

孙峻向孙亮密报:诸葛恪要制造叛乱。

两人一拍即合。

直接抓他肯定不行,他有军队,于是定下计策:请他吃饭,在饭桌上解决他。

精心布置后,派人通知诸葛恪赴宴。

“鸿门宴”前犹豫不敢进赴宴的前一天晚上,诸葛恪烦躁不安,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自己也觉得奇怪:这难道是不祥的预兆?第二天朝见的时候,诸葛恪在宫门之外停下了车,下来后徘徊踱步,要不要进去呢?他在犹豫,里面的孙峻,他已经在帷帐内埋伏下刀斧手,就担心诸葛恪不进来,事情败露。

孙峻定了定心,整整衣服,走出来地迎接诸葛恪,装着关心地样子说:近来你太劳累了吧,如果身体不舒服,今天可以不来,下次再来,我去禀告陛下。

诸葛恪一听反而了,说:没关系,我会尽力进去朝见的。

这时,他后面有两个人偷偷写了一张条子给他,上面写着:今日宴会不同寻常,恐怕会有变故。

诸葛恪越发觉得气氛诡异,一定有阴谋。

急忙坐车返回,到了大门口,碰到了太常滕胤(也是五位顾命大臣之一)。

诸葛恪和他打招呼说:我突然肚子疼,不能够见陛下了。

滕胤还有个特殊的身份,是诸葛恪的亲家,孙峻的计划自然不会透露给他。

他又是个读书人,不懂政治斗争的险恶,对诸葛恪说:自从你回来以后,陛下还没有见过你,今日既然设宴招待你,你又到了门口,还是进去看看吧。

诸葛恪犹豫了一下,又返回进宫。

为防意外,身上佩带了剑,向孙亮行礼入座。

孙峻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诸葛恪被乱刀砍死侍者端上酒来,诸葛恪看了不喝,担心酒里有毒。

孙峻见他迟疑,说:你的病还没有好,听说你有经常服用的药酒,你就拿出来自己喝吧。

诸葛恪拿出自己的酒,才放心饮用。

大家非常客气地说着的话,一会孙亮起身回到内殿,孙峻说要上厕所。

诸葛恪继续饮酒,猛一抬头,看到孙峻已在眼前,脱掉了长衣换上短装,大声喊:有诏捉拿诸葛恪!诸葛恪知道突变,慌忙起身拔剑,还未拔出,孙峻的刀已经接连砍下。

刀斧手涌出,一人砍伤了他的左手,孙峻也猛力砍断了他的右臂。

此时很多卫士还不知道内情,冲上殿来。

孙峻大喝:要杀的是诸葛恪一个人,与其他人没有关系。

诸葛恪被乱刀砍死,孙峻命令刀剑入鞘,把宫殿打扫干净,继续饮酒。

诸葛恪死时51岁,被夷三族。

孙峻开始走到前台,和诸葛恪不同的是,他没有远大的抱负,却是一个情种,他的情人更是很特别。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哲学简介老佛爷「慈禧」掌政半世纪!手握「3大王牌」、无人敢夺权精灵干尸长天使翅膀,生吸人类鲜血与骨髓解读世界十大核潜艇,俄罗斯核潜艇15秒内可击沉任何战舰火星男孩预言中国圣人,就连霍金都称男孩是天才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诸葛亮与鬼谷子:跨时空的智慧较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们虽处于不同的时代,却都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究竟谁更厉害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答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时代背景与成就领域 诸葛亮生活在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英雄辈出的时代。

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辅佐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政治上,他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军事上,他前后五次北伐中原,虽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他的战术运用和战略眼光令人赞叹。

他发明的、灯等,以及改造的诸葛连弩,都展现了他在科技发明方面的卓越才能。

鬼谷子则活跃于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的时代。

他是的鼻祖,隐居在鬼谷,专心研究和传授学问。

他的弟子们如、、、等,皆成为当时各国的栋梁之才。

苏秦主张合纵之术,联合六国共同对抗秦国,曾一度使秦国不敢东出;张仪则擅长连横之策,以秦国的强大为后盾,逐个瓦解六国的联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

鬼谷子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思想还涉及哲学、外交、养生等多个方面,其著作《鬼谷子》更是流传千古,成为后世研究智谋、策略和辩论的重要经典。

智慧与谋略的较量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深谋远虑和应变能力上。

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为刘备制定了《》这一宏伟的战略规划。

在中,他,促成孙刘联盟,为战胜奠定了基础。

在战争中,他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如、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他的智慧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谋略,还在于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

鬼谷子的智慧则更侧重于权谋和策略的传授。

他提出的“”的外交策略,强调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策略,对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阴阳变化”理论,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规律,灵活应对变化。

鬼谷子非常重视“知人”和“用人”,他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的心理和性格是成功的关键。

他的智慧是一种宏观的战略思维和微观的人际交往技巧的结合。

教育与传承的影响 诸葛亮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等,为蜀汉的延续储备了人才。

他的《诫子书》等著作,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强调修身养性、致远,教导子女要勤奋学习、淡泊名利,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鬼谷子则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传授知识和智慧。

他的教育方法注重实践和应用,培养出的弟子们都能在政治和军事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鬼谷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还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鬼谷子》一书被广泛运用到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成为培养人才的经典教材。

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了极高的赞誉,他被视为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均有武侯祠,供人们瞻仰和纪念。

他的文学作品如《出师表》《诫子书》等,情感真挚,文采斐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鬼谷子同样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被尊为纵横家的鼻祖和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和智慧被后世广泛研究和应用,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民间,鬼谷子也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他的故事和传说充满了智慧和传奇色彩,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葛亮和鬼谷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诸葛亮以其忠诚、智慧和治国理政的能力,在三国时期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鬼谷子则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谋略和卓越的教育才能,对战国时期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成就领域不同,很难简单地评判谁更厉害。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曾三次对魏延动过杀机?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中,为什么非要杀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魏延原本是的手下,他非常仰慕的仁义,所以当刘备从新野撤退,路经襄阳时,魏延曾主动打开襄阳城门,准备迎接刘备。

只不过当时的文聘率军阻拦了魏延,且刘备念着刘表的一份情,不愿意在刘表尸骨未寒之际,就出兵攻打刘琮,所以刘备直接撤退了。

站在刘备阵营的角度来看,魏延的行为其实是非常不错的,毕竟人家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刘备,这就是队友啊!不过诸葛亮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他认为魏延此举,乃是不忠的行为,并在刘备接受魏延的投靠后,将这个看法表示了出来。

当时攻打长沙郡,遭到的反击,由于黄忠念及关羽饶了他一命,所以也没有放箭射死关羽,只是射中了关羽的头盔。

黄忠箭法超群,他的这种行为在长沙太守韩玄看来,就是通敌,于是韩玄决定将黄忠羁押处死,幸亏魏延及时出现,斩杀了韩玄,成功的救下了黄忠!魏延在救下黄忠后,又立即打开了城门,帮助关羽攻下了长沙,成就了关羽的美名。

见魏延如此懂事,关羽便将魏延引荐给了刘备,听闻魏延的,刘备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准备重用魏延,结果诸葛亮却主张立即杀掉魏延! 原文:云长引魏延,亦言其功,玄德敬之。

勃然曰:“韩玄与汝无仇,杀之乃大不义也!人人效此,必怀异心。

”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簇下魏延。

诸葛亮之所以对魏延表露杀机,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魏延诛杀了长沙太守韩玄,而且在此之前,他也曾打开襄阳城门,这两次背主行为,使诸葛亮觉得魏延就是一个不义之人,担心他将来也这样对待刘备,所以主张把魏延给杀了。

不过刘备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魏延两次主动投靠自己,乃是真心投靠自己的人,杀了魏延会寒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不愿杀魏延,最终,诸葛亮妥协,魏延被刘备救了下来,并受到了刘备的重用! 魏延得到刘备的庇佑,从诸葛亮手中死里逃生,随即又被刘备带着一起攻打益州,屡立战功,再后来,魏延在汉中之战表现优异,还射掉了的门牙,被刘备破格提拔,力压,成为了汉中太守,令众人震惊! 从刘备对魏延的提拔来看,他是非常看重魏延的军事才能的,完全是把魏延当作了心腹,非常信任,也正是因为刘备在从中斡旋,所以诸葛亮和魏延一直和平相处。

诸葛亮主内政,魏延主汉中防务,双方互不隶属,所以一直相安无事,但这种情况随着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北伐,发生了大变。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控了蜀汉大权,开启了北伐,而蜀汉北伐,基本是走汉中这个出口,于是魏延这个汉中太守便纳入了诸葛亮麾下,开始跟着诸葛亮作战。

原本蜀汉人才凋零,魏延军事才能又不错,诸葛亮是对魏延抱有希望的,但他们两人的作战风格完全不同,最终引发了剧烈的矛盾! 首先是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觉得蜀汉兵少国弱,所以想要兵行险招,走子午谷突袭曹军,但是诸葛亮用兵比较谨慎,拒绝了魏延的这个提议,并率军杀入了陇右,准备攻占陇右全境,以此提升蜀汉国力,一步一步的蚕食曹魏。

说白了,魏延是认为蜀汉国力远弱于曹魏,除非出奇制胜,不然根本玩不过曹魏,但是诸葛亮不敢像魏延这样兵行险着,因为他后面的摊子更大,他怕万一失败,蜀汉才建国几年就灭亡了,对不起刘备! 诸葛亮乃是丞相,蜀军的最高长官,所以大家都听诸葛亮的,成功的打进了陇右,但是在街亭防守战中,诸葛亮,派去守卫街亭,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全面撤退。

这一失败令魏延颇有微词,他认为诸葛亮不会用兵,要是听自己的,哪里会有如此大败?自此,诸葛亮和魏延二人,开始有小矛盾了,不过真正促使两人矛盾爆发的原因,乃是魏延公开反对诸葛亮! 诸葛亮第三次兵出祁山时,准备用诈败之计引诱追击,然后让一个大将从中截击,将司马懿的追兵一分两截。

这个策略的重点是截击的大将,必须武力高强,军事能力强悍,而整个蜀军阵营,就数魏延最适合了,但是当诸葛亮对魏延以目示意时,魏延却装作没看见,拒绝了诸葛亮,令诸葛亮非常难堪! 原文: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口:“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若懿至,伏兵正在当中,须要大战。

此两枝兵,若非大将,不可当也。

”孔明言罢,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

诸葛亮以目视魏延,其实就是暗示魏延主动报名,但是魏延低头不语,这就让诸葛亮很难堪了。

王平看出了诸葛亮的难堪,主动解围,接着其他武将都踊跃报名,可自始至终,魏延都一言不发,拒不参战,导致整常作战中,都没有魏延的身影。

说白了,魏延此时对诸葛亮已经有意见了,在跟诸葛亮闹别扭。

而诸葛亮呢,也并没有和魏延把话说开,而是任由这种情况发生。

诸葛亮第四次并出祁山,让魏延、张嶷、杜琼、陈式等人率领军两万出箕谷,然而等魏延他们走到半路时,诸葛亮又派人来传令,让他们小心司马懿的伏兵,不要轻进。

陈式觉得诸葛亮担心太多了,出言抱怨。

魏延将这些情况看在眼里,非但没有阻止陈式,反而煽风点火,刺激陈式,最终陈式引兵轻进,中了魏军的埋伏,导致大败。

原文:”魏延想起孔明向日退军之时,教他守武都、阴平全无功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

有何益也?……魏延欲与孔明争气,将言语激着陈式…… 魏延作为一个军事经验极其丰富的,不可能不知道此次用兵的冒险之处,然而他却仍然撺掇陈式进兵,可见他这是在公开跟诸葛亮唱反调!而事实上,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这个心思,所以他对魏延又泛起了杀机! 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

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

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 诸葛亮第二次表露杀机,其实这里面魏延的问题更大,公开跟诸葛亮唱反调,撺掇同僚反抗诸葛亮,导致蜀军大败,损兵折将,这确实该杀! 诸葛亮第三次对魏延表露杀机,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期。

当时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准备用祈禳之法,为自己增加寿元,这个祈禳之法其实就是在帐篷中放置七星灯,若七天内主灯不灭,则诸葛亮可以增加寿元,若是主灯灭了,则诸葛亮必死! 诸葛亮施展祈禳之法,前六天安然无恙,但是等到第七天时,魏延却突然冲了进来,将主灯扑灭,导致诸葛亮功亏一篑! 原文: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

忽听得寨外呐喊,欲令人问时,魏延入帐报曰:“魏兵至矣!”延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

七星灯灭,寓意着诸葛亮求寿元不成,必死,于是诸葛亮再一次对魏延显露了杀机! 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

” 魏延扑灭了诸葛亮的主灯,断绝了诸葛亮活下去的希望,坏了诸葛亮继续北伐的大计,所以遭到诸葛亮的记恨,于是诸葛亮对魏延显露了杀机,而这一次,诸葛亮安排斩杀魏延之人,乃是!最终,一切都如诸葛亮所料,他死以后,魏延去抢夺蜀军大权,两军阵前,魏延被早已埋伏在身边的马岱偷袭斩杀! 总的说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三次对魏延动过杀机,第一次是诸葛亮的问题,而第二次,第三次都是魏延的问题,说白了,这两人从一开始就不对付,两人的性格都有问题,要是两人能够好好的坐在一起,把问题说开了,哪里还会有这么多弯弯绕绕?魏延怎么可能会遭到诛杀? 那么如果魏延未死,蜀汉又会怎样呢?实际上,若是魏延不死,蜀汉必定会陷入两个极端的情况! 第一种极端是好的情况,那就是魏延用奇兵击败了魏军,成功的打进了中原,灭亡了曹魏!魏延深知蜀汉和曹魏的国力不对等,他知道两国长期发展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当年才会提出子午谷奇谋,因为面对强大的曹魏,只能兵行险招,如果老老实实的和曹魏死磕,那么蜀汉必败! 第二种极端是坏的情况,那就是魏延玩不过司马懿,被司马懿击败了!司马懿也是非常擅长用兵的,若魏延玩不过司马懿,蜀军遭到毁灭性打击,那么蜀汉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魏延一旦兵败,魏军趁机进攻蜀汉,那么蜀汉很可能提前二十年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诸葛亮侄子曾受百姓拥护是怎么回事?后死于非命被夷三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