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污蔑太子并图谋毒死父亲,为什么还能善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简介:朱高燧,第一代赵王,第三子,的同母弟,生母是仁孝文皇后。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棣小儿子朱高燧,跟太子朱高炽、二哥朱高煦是一母

【千问解读】

朱高燧,第一代赵王,第三子,的同母弟,生母是仁孝文皇后。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棣小儿子朱高燧,跟太子朱高炽、二哥朱高煦是一母同胞,都是嫡出。

据说朱高燧长得很像母亲徐皇后,为人十分机灵,因而很受朱棣宠爱。

成功,朱棣即位后,朱高燧和太子一起留守北平。

永乐二年太子朱高炽被召回南京,朱高燧被封为赵王,开始独立居守北平。

后来朱棣将北平改名为北京,这一举动是有鲜明政治含义的,如同以前洛阳称东都,后来沈阳改盛京,实际上都是政治升格。

此后,朱棣下令,北京所有政务都要向赵王请示。

这意味着朱高燧的权利和地位提高了一大截,真正成为“下天子一等”的亲王,只比矮一级。

太子若不监国,实际权力都没有他大。

史书记载,朱高燧“岁时朝京师,辞归,太子则送之江东驿”。

意思是说,朱高燧每年进京拜见朱棣,临走时太子朱高炽都要亲自送行,可见朱高燧的待遇是相当的高。

因为天高皇帝远,加上朱棣一贯的宠爱与纵容,在北京,朱高燧渐渐地按捺不住,经常胡作非为,弄得。

应该说,朱高燧这个阶段的不老实,既是野心勃勃的体现,也是对朱棣的一种测试。

朱棣得到报告,大怒,但是没有动真格。

史书记载,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闻其不法事大怒”,杀了他的王府长史,扒了他的亲王冠服,准备严惩。

这时候,太子朱高炽站出来为三弟求情,朱棣这才绕过了朱高燧。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对朱高燧而言,这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的权力因此而缩减了。

这时候的朱棣,已经重病缠身,很少上朝理政了,而朱家老二朱高煦也早被遣送到乐安。

眼见朝中大权渐渐聚拢到太子手里,朱高燧心有不甘,开始变得蠢蠢欲动。

朱棣身边的亲信宦官,例如黄俨等人,一直是反太子的,起先他们是朱棣压制太子的棋子,后来又成为朱高煦攻击太子的工具,现在朱棣病重,朱高煦被驱离京城,黄俨这批宦官为了将来的生存,暗地里纷纷投靠了朱高燧。

为了让朱高燧取代朱高炽,进而挣得拥立之功,黄俨这批宦官先是在朱棣面前进谗言,进而又在宫中散布谣言,说朱棣有意更换太子。

前后做的这一切,实际上是朱高燧集团为宫廷政变所做的舆论准备。

待到时机成熟,朱高燧集团中的两股力量,一股是以黄俨为代表的宫中官宦,一股是以护卫军官孟贤为代表的王府亲信,终于合谋到一起。

史书记载了他们的政变阴谋——“连结贵近,图就宫中进毒药于上。

候上宴驾,即以兵劫内库兵仗符宝,分兵执府部大臣。

预令高正伪撰遗诏,付中官杨庆养子。

至期从禁中议以御宝领出,废皇太子,而立赵王高燧为帝。

” 意思是说,他们决定买通朱棣身边的服侍人员,趁朱棣重病之机在药中下毒,等朱棣中毒咽气,就发兵劫取内府的兵器和宝玺印件,然后分兵逮捕五府的大臣;再由一个老军人伪造遗诏,交给宫中杨庆的养子来保管,到时候从大内凭御宝领出这份遗诏,废掉太子朱高炽,改立赵王朱高燧为大明皇帝。

此外,史书上还专门记载了另一个细节,钦天监官员王射成与孟贤一向交好,他在事前曾对孟贤说:近来天象异常,不久就会“有易主之变”。

在封建时代,钦天监的观测往往会被赋予天意色彩,具有一定权威性。

孟贤借王射成观测天象,显然是想把此次阴谋拔升到”天意难违“的角度。

粗浅地看,朱高燧集团搞的这起政变阴谋,还是挺严密的。

从参与人员上看,有朱棣身边的亲信宦官,有护卫部队,有掌管天象的钦天监官员,组织挺严密;从选择的时机看,此时的朱棣已经病重,几乎与外界隔绝了,正是宫廷政变的绝佳时机。

但是,如果深入了解大明的宫廷制度,仔细推敲政变细节,就会发现这起政变阴谋其实很粗糙,根本经不起推敲。

第一、这起阴谋的关键一环是给朱棣下毒。

大明皇宫,皇帝生病,一般由太医院里的太医和精通医道的宦官共同负责治疗,从治疗方案到药方,都要经过反复斟酌,严格控制,更关键的是即使是给皇帝服用调剂好的药也要一式三份,开药的御医和经手的官宦要先尝药,他们喝了无碍后,皇帝才会服。

如果药方错了,太医、太监是要处死甚至灭族的。

政变的主谋之一宦官黄俨,虽然是朱棣的亲信,但要他掌控下毒的整个链条,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当整个皇宫还掌控在朱棣手里的时候,宦官想下毒,可能性极小。

第二、明朝的兵器都收储于兵仗局、军器局等部门,它们都是由内府和朝廷双重控制的重要机构,要想从中领取武器,必须持有皇帝的命令,而且兵仗局等军事重地向来有重兵把守。

在他们的阴谋计划里,这一环是要发兵劫取的,但仅凭朱高燧手里那一点护卫兵力,无异于以卵击石。

第三、盗取符宝同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明皇帝宝玺归尚宝司、尚宝监和司宝女官联合控制,其中尚宝司是朝廷机构,负责收藏、管理各种符牌以及加盖宝玺的手续;尚宝监是内府宦官的一个监局,负责核实文件后参与并监督尚宝司的官员办手续,为诏书加盖宝玺并存留底簿备案;而皇帝的所有宝玺,全部归宫中的司宝女官收存保管。

黄俨一伙想要破坏这种三重控制的管理体系,从司宝女官手中抢得宝玺,很难很难。

第四、盗取符牌,也就是拿到进出皇宫的各类通行证,同样很难实现。

明朝对各类符牌管理非常严格,朝廷有尚宝司、内府有尚宝监和印绶监,内外三个机构共同控制这些符牌。

弄虚作假更不可能,因为各类符牌都有时间段、范围和身份限制。

细细揣摩这几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朱高燧搞的这个阴谋,看似阴险,环环相扣,但本质上都是花架子,根本无法落地,除非他们能做到一点,那就是将京城、皇宫彻底控制住,那样的话,这起政变的实质就变成了军事政变。

如果是这样的话,趁朱棣病重,一个逼宫就完了,哪还需要这些阴谋花架子。

而搞军事政变,正是朱高燧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能指挥的兵马,实在少得可怜。

几十万的兵马,全都操控在了朱棣和太子手里。

综合来看,这起政变阴谋,很可能就是黄俨等人在那里瞎扯淡,根本没打算实施;又或者,这根本就是太子朱高炽集团捕风捉影后的栽赃陷害。

阴谋的败露,同样具有这样的意味——一位参与阴谋计划的老军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外甥(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王瑜劝阻无效,怕遭连累,于是出卖了自己的舅舅。

说到这位大嘴巴老军人,这起阴谋还有一点也很怪异荒唐,政变的遗诏居然是由卫所的一个老军人起草的,仅就这一点,加之老军人轻易就泄了密,这起政变阴谋怎么看怎么像儿戏,很难让人相信这是赵王所为。

史书上记载,朱棣看到伪造的遗诏,不禁大为震怒,立即下令处死了宫中的内应。

赵王朱高燧被带来后,朱棣问他,这是你干的吗?(这个问话,其实很意味深长。

) 朱高燧早已吓得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

这时候,太子朱高炽又站出来为三弟求情说:“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

” 太子朱高炽说,这事朱高燧根本不知道,都是他下面的人干的。

朱棣听了,终于放了朱高燧,但对于涉及此案的一众对象,以及告密者王瑜所揭发的人,均遭到了清洗。

史书上说,告密者王谕所揭发的人,大多是冤枉的。

也就是说,因为这件荒唐未遂的政变,赵王朱高燧的羽翼被彻底拔除了,从此他变得一蹶不振,再不敢有非分之想。

朱高炽和他的儿子相继登基后,对朱高燧还算大度,但朱高煦后来起兵造反,很大程度上还是影响了朱高燧。

被灭掉后,征讨大军中有种声音很强烈,那就是干脆顺道把赵王朱高燧也一起收拾算了。

朱瞻基对三叔,虽然没有动手,但也做出了诛心之举。

他把军中这一倡议,告诉了朱高燧,然后又放了三叔一马。

朱高煦后来被扣在铜缸里活活烧死,朱瞻基又行了诛心之举,把细节告诉了三叔。

朱高燧得知这些,拼命示弱,压低身份,这才保全了一家性命,最后得以郁闷善终。

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燧,许多方面也许被误读了,他真实的处境可能一直很尴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朝时期,太子用棋盘砸死另一个太子

时期,作为人质居住在帝都长安的吴王太子与汉文帝太子下棋,不料发生争执,蛮横的当朝太子刘启毫不犹豫地抓起棋盘砸死诸侯吴王太子。

当时在位的汉文帝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毕竟吴王是自己的堂兄,于是派专门的部队和仪仗队护送吴王太子的灵柩回到江南。

悲愤的吴王刘濞,听说儿子惨死,现在看着儿子的灵柩回来了,地说:“大家都是皇室子弟,既然死在京城,那就葬在京城,何必运回来?”赌气之下,他竟然名人将太子灵柩又转回长安埋葬。

这种不嫌来回麻烦的行为,无异于是向汉文帝做了一次抗议和示威。

太子刘启是杀人凶手,也是汉帝国的继承人,他是政治地位上正确的一方,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所以不用因为失手杀人而付出代价。

吴太子是被害者,刘濞是被害者家属,他们在情理上是正确的一方。

然而,情理上的正确不能取代政治上的正确,作为诸侯,他们忍受冤屈,不做任何抗争,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

悲愤的刘濞只能以托病不上朝的方式进行抗议。

凶手的父亲汉文帝做了一次妥协,他御赐给自己的堂兄刘濞一根手杖,恩准他可以不进京上朝,这其实也就承认了堂兄抗议的正确性。

时光流转,父亲汉文帝去世,儿子刘启继位成为。

刘濞在南方的势力日益壮大,汉景帝想着要削藩了,晁错洞悉到了汉景帝的心思,提出必须消灭掉南方最大的“诸侯王”刘濞。

当年杀刘濞儿子的凶手,也就是现在高高在上汉景帝,立即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已经62岁的刘濞自从儿子死了以后就有了谋逆之心,杀儿子的仇人、当今的皇上既然已经采取了行动,他也无所顾忌了,毅然牵头起兵反攻朝廷。

出兵之前,刘濞发表告全军书籍讨伐檄文,他说:“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

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

”这就是说,他的儿子多年以前就已经讨伐过朝廷,已经为此而牺牲。

如今, 想当年,作为父亲的汉文帝多少对侄儿子的死怀有愧疚之心,他的态度是“宽,不忍罚”。

然而,一旦凶手上台,刘启当年用棋盘砸死吴太子的狰狞面目就暴露了。

很多人认为,汉景帝是受了晁错的谋划才急于削藩,其实,晁错一方面从政治的高度看到了南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同时看到了汉景帝的心虚,他急于要清洗掉当年砸死吴太子的血迹。

汉景帝给前线的一份诏书,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到他屠杀清洗旧罪的心态。

他命令,对于职位在三百石以上的叛军人员,一律格杀勿论,有敢质疑这项命令的,一律腰斩。

杀得越多,洗刷得越干净。

虽然中间经历了很多波,最终的胜利当然还是汉景帝的,以当政者皇家的胜利而告终。

这样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只是,刘濞父子的冤屈和血泪永远得不到伸张,这才是真实的悲剧。

太子党之争,这是一笔糊涂账,所谓正义和公正,在大的历史发展潮流中不值一提,根本不可能得到计算,也没法子做到“亲兄弟明算账”,注定是一场悲剧。

随机文章明朝皇帝朱允是谁?俄罗斯900年木乃伊出土,女木乃伊头发睫毛清晰可见如果有一天火星撞地球,两者都将毁灭(可能性为0)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看不起搞理论研究的女妖洞在什么地方,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内(世界第一无底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太子洗马是什么意思?这个官职是何时出现的?

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冼(xiǎn)马官官居三品秦汉起始,做先马,后人可能误写,做"洗马",从此留下千古悬念。

正史王朝统一将官名做"洗马",而不用"冼马"。

就经常有人嘲笑"洗马"一职为洗马的官,可见,洗意和现在相同了。

秦汉起始,做先马,后人可能误写,做"洗马",从而留下千古悬念。

正史王朝统一将官名做"洗马",而不用"冼马"。

明朝就经常有人嘲笑"洗马"一职为洗马的官,可见,洗意和现在相同了。

《六韬》: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

洗马:一作先马。

即太子侍从官。

秦汉始置,太子出行时为先导。

晋以后兼掌图籍。

南朝梁陈有典经局洗马,称典经坊洗马,均置八人。

隋改为司经局洗马,置四人。

历代沿置。

清末废。

太子洗马,比六百石。

陈情表 中,李密说"除臣太子洗马。

明人小说载:驿丞问杨文懿公:"官名洗马,日洗几马?"公答之云云。

《水东日记》又载一事:"刘洗马定之与兵侍王伟遇于朝,伟戏刘曰:‘吾太仆马多,公须一一洗之。

‘刘应声曰:‘何止太仆,诸司马不洁,我固当洗之耳。

‘闻者快之。

"伟即媚王振者也。

明焦竑《玉堂从语》卷五谐谑目:今制,东宫官名多袭古,如庶子、洗马是也。

景泰间,刘主静升洗马,兵部侍郎王伟戏曰:‘先生一日洗几马?‘刘应声答曰:‘大洗净,少司马尚洗,未净。

‘众闻之噱然。

后谓主静曰:‘众人皆是假庶子,先生真庶子。

‘盖主静庶出,闻之默然无以答。

二公可谓善谑矣。

明张岱《快园道古》卷一盛德部:杨文懿公守陈,以洗马乞假归。

行次一驿,其丞不知为何官,与之抗礼,且问公曰:"公职洗马,日洗几马?"公曰:"勤则多洗,懒则少洗。

"俄而,报一御史至,丞乃促公让驿。

公曰:"此固宜,然待其至而让未晚。

"比御史至,则公门人也,长跽问起居。

丞乃蒲伏谢罪,公卒不较。

随机文章七年只出战一次!马超之勇为何不被孔明重用?专家:2原因乾陵地宫打开了吗,中国挖墓技术太菜/乾陵至今未打开尼古拉特斯拉的惊世预言,精准预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结束时间揭秘盗墓的人为什么活不久,鬼魂缠身/神秘病毒/机关灭杀盗墓者西游记菩提老祖的真实身份,竟是圣人通天教主/孙悟空的强大后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朱高燧污蔑太子并图谋毒死父亲,为什么还能善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