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简介: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邓艾之死,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说是个职场课题:面对猜忌心严重的上级,如果只想着把事情做好,而

【千问解读】

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邓艾之死,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说是个职场课题:面对猜忌心严重的上级,如果只想着把事情做好,而不惜违背基本的权力规则,大概率会被整得很惨。

为了便于理解,先讲个身边的例子。

多年前,笔者有个朋友,是一个国企的部门经理,上面的直接领导是总监,再往上是副总经理、总经理。

某一年,这个总监因病休假,在副总经理的支持下,当年的公司项目由我这个朋友接手。

没想到的是,当年的项目成果大大超过了往年;至于原因,其实大多是行业形势的加持,也有些偶然运气成分,我朋友所起的作用其实并不大,他只是恰好处在那个位置上。

但我这个朋友当时年轻啊,认为自己能力相当不错,言语之间颇为自得。

现实很残酷。

没多久总监归来,对我这个朋友痛下杀手,想方设法地架空、边缘化,甚至还另外扶植了一个同事升为经理。

由于该总监与总经理关系密切,副总经理为了稳定也装聋作哑,我那位朋友最终成了炮灰,黯然离职。

为什么一个立下功劳的员工,不仅没被提拔、甚至因此招祸?这就是现实版的功高震主。

在一些体系下,相对于集体的得失,某些领导者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

遵照这种逻辑,如果下属取得了一项显著成绩、但这位领导却没有在其中占据主要角色,那他/她一定会对相应的下属痛下杀手。

基本上是成绩越大,下手越狠、整得越惨。

所以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种微妙的现象,在许多企业中,一些人做出了成绩,首先会感谢领导,诸如“在XX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得益于XX总的大力支持与领导”等等。

实际上,这里所提到的领导也许压根没参与此事。

这不是腹黑,只是针对现实的人性所作的自我保护性妥协。

而作为灭蜀的头号功臣,邓艾却惨遭杀害,就是因为没有妥协。

公元263年8月,在洛阳,整队誓师,下令进攻蜀汉。

将军邓敦只是提了一嘴“时机未到”,就被司马昭杀头示众。

司马昭之所以这么决绝,其实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在公元260年,他的手下带人当众杀了不听话的,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纵然司马家族权势滔天,也架不住的口诛笔伐、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为了有所表示,司马昭拒绝了期待许久的“相国,封晋公,加九锡”的待遇; 其次,近年来屡屡北伐,虽然基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但曹魏也不得不多次兴师动众、疲于应对。

司马昭对此非常不满,他怕有人指责自己治国无能、无法威慑敌国。

为此,他甚至寻思着派人前去刺杀姜维,就像当年暗杀一样。

在从事中郎荀勖的建议下,司马昭找到了一个彻底扭转人心、提升自己权威的好办法:灭蜀。

说到底,当时的他还是曹魏的人臣,想要更进一步,名正言顺地加九锡、封晋王,有什么比灭掉敌对政权来得有效呢? 所以我们可以明确一个基本的规则:灭蜀这一成就,只能是司马昭的;只有创造历任曹魏皇帝梦寐以求的辉煌壮举,他才能从法理上将曹魏扫进历史的角落。

凭借压倒性的兵力与国力优势,曹魏灭蜀按理说问题不大。

所以,剧本应该是这样的:遵从大将军、大都督、录尚书司马昭的批示与指导,钟会、邓艾、、卫瓘等人各司其职、,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予的任务;这个功劳是全体将士的,但说到底还是有赖于领导司马昭领导有方、决定正确、支持到位。

顺理成章地,司马昭权威再上新台阶,篡魏不在话下。

然而,邓艾却没按这个剧本来。

其实开战以后,在各路魏军的配合协作下,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形势极为不利,屡屡落败的情况下只能退守剑阁。

鉴于当时的蜀廷弄权、政治腐败,姜维得不到有力支持,钟会的主力获胜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由于各路魏军捷报频传,到了十月,司马昭已成功地被封晋公、加九锡,距离目标仅有一步之遥。

但谁也没料到,到了11月,邓艾的偏师竟然从小道插入蜀汉腹地,杀死、逼迫投降。

一时间,风头全部转移到这位一线将领身上了。

原本这样问题也不大,得到蜀汉投降的消息后,识相地正式任命司马昭以相国身份统摄朝政,进一步合法合规地交出了政权。

司马昭的目的基本达到,如果前线的将领有一丁点儿眼力劲,结局极有可能是的。

但接下来,邓艾的一步步举动,却让司马昭非常不愉快。

首先,进入成都后,邓艾“依故事,承制拜禅行,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

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

也就是说,他模仿当初大将邓禹的惯用做法,授予刘禅行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其他官员要么被任命为曹魏官员,要么出任邓艾部属。

随后,他又上书司马昭,表示自己对下一步的动作已经形成了初步规划,比如留下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在蜀地煮盐炼铁,以备军需;反对将刘禅送往洛阳,而是封为扶风王、安置在扶风郡,以招降东吴...... 司马昭的回应是这样:任命邓艾为太尉,增加食邑两万户(任命钟会为司徒,增加食邑一万户)。

同时密令卫瓘提醒邓艾:“以后诸事必须先汇报,不得擅自做主。

” 由此可见,之前邓艾在成都的一系列安排,都是他自己的主意。

同时,司马昭给予他三公之职、二万户的爵邑(当初辅政,也只是一万户),其实也是明确告诉他:你的荣誉已经到顶了,如果再按照你的规划安排刘禅、对付东吴,还能有什么更高的奖励给你? 可惜的是,邓艾已经被自己的辉煌成就冲昏了头。

面对卫瓘的提醒,他不仅不听从,甚至当面嚷嚷:“《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 面对司马昭的明示,邓艾不仅不紧急刹车,甚至还搬出了儒家经典来给自己寻求合理性。

他以社稷、国家来压司马昭,难道不明白这个社稷是司马昭的吗? 下属恃功而骄、不服管控、挑战权威、争夺荣誉,司马昭杀心已起,至于钟会的告状,只是个合理的借口罢了。

巧的是,随后钟会试图谋反,两个灭蜀功臣终于先后被搞臭,司马昭的伟光正形象再次被强化。

这再次证明,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人性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提升,只不过是换了个包装与体现形式而已。

纵观古今,邓艾的遭遇又有什么稀奇?也许不合理,但这就是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屈突通简介 隋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屈突通生平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孤忠难挽狂澜:元末名将王保保的悲壮终章

在元明交替的乱世烽烟中,以 天下奇男子 之名载入史册。

这位蒙古,自幼在汉蒙交融的家族中成长,既承袭了伯也台部蒙古人的骁勇,又浸润着中原文化的谋略,其一生轨迹恰似元末政局的缩影--在军阀混战、皇权倾轧与外敌入侵的三重漩涡中,以孤忠之姿演绎着末代王朝最后的倔强。

一、乱世烽烟中的崛起之路 王保保的军事生涯始于察罕帖木儿遇刺后的权力真空。

1362年,其养父在镇压红巾军时遭叛将暗杀,年仅弱冠的王保保,以雷霆手段诛杀叛将、王士诚,剖其心祭奠亡父。

这场血腥镇压不仅稳固了河南、山东局势,更让元廷看到这位年轻将领的铁腕手段。

破格擢升其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总领天下兵马,却不知此举将最后的精锐之师推向了党争深渊。

在皇太子与顺帝的权力博弈中,王保保被迫卷入 太子党 与 帝党 之争。

1365年通州之战,他联合辽东诸王击溃孛罗帖木儿,护送太子返京后获封左丞相。

然而元廷腐朽已深,、弼等地方军阀拒不承认其权威,元军陷入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困局。

当的北伐大军逼近大都时,王保保正被困于太原内战,待其回师救援,元顺帝已仓皇北逃,留给他的只剩破碎山河。

二、塞北孤城的血色残阳 定西沈儿峪之战成为王保保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1370年,面对徐达率领的明军主力,他以八万残兵对抗二十万精锐,虽以火器阵大破明军先锋部,却因部将叛变导致全线溃败。

史载其 仅与妻子数人北走,至黄河,得流木以渡 ,狼狈逃至漠北和林。

这场惨败不仅使元廷丧失关中根据地,更暴露出政权的致命弱点--缺乏战略纵深与后勤保障。

转机出现在1372年的岭北之战。

王保保采用 诱敌深入 之计,以贺宗哲部为诱饵,将徐达五万先锋引入漠北腹地。

当明军深入至漠南哈拉和林时,预先埋伏的元军铁骑突然合围,明军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粮道断绝,蓝玉部 死者数万人 ,徐达仅率残部突围。

此役虽重创明军,却未能扭转北元颓势--王保保始终未能建立稳固根据地,其麾下多为流寇式武装,难以与的度相抗衡。

三、孤忠难挽的王朝余烬 朱元璋对王保保的招降堪称历史奇观。

从1368年至1375年,他先后七次遣使劝降,甚至封王保保之妹为秦王妃,派北元降将李思奇持亲笔信赴漠北。

王保保的回应极具戏剧性:他礼遇来使却断其一臂,使其 伤重而亡 。

这种近乎偏执的忠诚,既源于对的效忠传统,亦因目睹元廷腐朽后的救赎心理--当察罕帖木儿遇刺、元顺帝北逃等事件接连发生,他选择以军事行动证明蒙古铁骑的尊严。

关于其死因,史学界存在争议。

《明实录》载其卒于洪武八年(1375年)哈剌那海之衙庭,而兰州地方志则称其晚年潜渡琼州,在万州北门终老。

但更多证据指向漠北病逝说:出土的《赛因赤答忽墓志铭》显示,王保保家族长期受困于高原肺疾,其晚年 咳血不止 的记载与漠北恶劣环境吻合。

其妻自缢殉节,更印证了其 宁死不降 的誓言。

四、历史回响中的文明碰撞 王保保的悲剧折射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深层冲突。

他麾下既有装备火器的汉军炮兵,又保留着蒙古铁骑的轻骑战术;既在兰州修筑王保保城坚守关隘,又以 坚壁清野 对抗明军屯田。

这种矛盾性在岭北之战中达到顶峰--当明军以构建防线时,北元仍依赖的劫掠经济,注定无法持久对抗中原王朝的体系化战争。

朱元璋将其列为 人生三憾 之首,既是对军事对手的尊重,亦是对游牧文明韧性的警惕。

王保保死后十二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彻底终结黄金家族的统治。

但王保保城遗址的夯土层、兰州太平鼓的战鼓声,仍在诉说着那段文明碰撞的悲歌--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忠诚与背叛、铁血与柔情,最终都化作黄河岸边的苍茫暮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