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北宋简介 该朝代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与合称,又称两宋,因皇室,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为帝
【千问解读】
与合称,又称两宋,因皇室,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改元建隆。
后通过,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的乱象。
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金国的战争中失利。
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
时通过收复河湟,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
咸平三年(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北宋时期,因推广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国号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
由于疆域相对于后来的南宋而言位置靠北,故又称之为北宋。
历史 北宋开国 赵匡胤在拥立当后周的皇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军官。
后周广顺三年(953),郭威派赵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挥使。
此时正赶上郭威的养子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
柴荣和赵匡胤曾在军中共事数载,深知赵匡胤英武、机灵,就把赵匡胤留在身边,让他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显德元年(954),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
显德六年(959)六月,柴荣在开封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继位,军国大政只好由大臣决断。
此时,赵匡胤已经掌握军队大权,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与杨光义、、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韩重赟、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等结为“”。
其幕下,弟弟,,李处耘等。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镇、定二州剌史派员进开封向朝廷送来紧急战报,称契丹与联合大军掠境,请求朝廷出兵御敌。
宰相、未核实军情,仓促派遣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抵御。
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逼柴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这就是陈桥驿兵变。
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南汉、、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
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赵匡胤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
北宋先后消灭(荆南)、后蜀、南汉,又于开宝八年(975)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
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后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
宦者宫女皆被屏退离开,赵光义自己来照料皇兄。
众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话,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玉斧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
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唤人,叫皇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
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
在五代十国的时期,后晋皇帝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所建立的辽国。
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自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
景德元年(1004),宋战胜辽,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
庆历二年(1042),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
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
这次结盟后,北宋因为边疆战事危机的解除,国内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后来神宗时又割河东地七百里。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长时间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
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
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康定元年(1040)到庆历二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庆历四年(1044)订立和约。
史称。
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
庆历和议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真宗时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
两年后,范仲淹在掌教书院时,又有《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
庆历年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见。
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
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
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
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内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统治者要求变法改革。
北宋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
1067年,宋神宗即位,决心变法。
熙宁元年(1068),被召到开封,主持变法工作。
熙宁二年(1069)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变法派形成了吕惠卿、、等为变法派中坚力量的体系。
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熙宁二年以后陆续实行。
熙宁二年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订变法。
概括而言,新法内容大体可分为两方面,即“富国”和“强兵”。
其他 另外,王安石还编纂了《三经新义》,颁布天下。
通过对儒家《诗》、《书》、《周礼》的重新注释,为变法创造理论依据。
但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
哲宗元祐年间,英宗皇后彻底废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复了原先的统治方式。
至此,北宋开始走向衰亡。
新法客观上符合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对地压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
但是这一斗争最后是失败了。
而且后来演变成官僚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完全失掉改革的意义。
新旧党人的纷争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此后,宋神宗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将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内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视增加赋役收入和加强军备的措施,试图改变对外被动挨打的弱势,取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
元丰年间,由于北宋两次对西夏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宋神宗遂于元丰八年(1085)忧忿而死。
宋神宗死后,他年方十岁之子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废掉,变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
史称“”。
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惇为相,恢复新法。
各地起义 宋徽宗继位后,面对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开始整顿朝政。
可是一年以后,逐步懈怠政务,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设立“西城括田所”,专事搜刮民财。
梁山泊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只要武装抗租抗税,所以梁山泊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作为据点,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到宣和元年(1119)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河北、山东一带。
宣和三年(1121),宋江率起义军乘船来到海州,陷入宋军重围,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由于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人民纷纷起兵反抗。
于宣和二年(1120)10月率众在今安徽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
在当时影响很大,宣和三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
方腊起义严重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
早在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派大宦官出使,了解辽朝的政治形势。
童贯在这次出使过程中,遇到了燕人马植,向童贯献策取燕,深受童贯赏识,被童贯改名为李良嗣,带回开封。
李良嗣向宋徽宗陈说辽的荒淫和政治腐败,女真对辽恨之入骨,如能从登莱过海,与结好,相约攻辽,则燕地可取。
宋徽宗对此非常高兴,又赐姓赵,开始了谋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动。
当辽朝在金兵的进攻下,处于岌岌可危之时,宋徽宗、等人以为联合女真夹击辽朝,进而收复的时机已成熟。
于是,重和元年(1118)宋廷以买马为名,遣使从登州渡海到辽东,同商议共同伐辽的事宜。
宣和二年(1120)宋再遣赵良嗣等使金,遂与金订立“”。
辽朝灭亡后,金朝即乘胜侵犯北宋。
东京城破,开封军民抗敌情绪很高,要求参战的人达30万之多。
金军不敢贸然进占全城。
于是提出“和议”,向宋王朝勒索。
派宰相何栗去金营乞和,完颜宗翰和宗望却要宋钦宗亲自到金营商议割地赔款之事,宋钦宗不得已进了金营求降,献上降表,并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对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民众进行镇压,然后金军大肆搜括宋朝宫廷内外的府库,以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
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大雪纷飞,被掳掠一空的开封人民遭受饥寒无情的袭击,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宋朝腐朽统治者的投降政策,使开封人民遭受难以言状的灾难。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为皇帝。
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
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
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靖康二年,徽钦二帝及在开封的宗室3000余人被金兵掳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因为被委派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出外招兵而免于此难,不久在应天登基,金兵继续追杀,他逃到了扬州,后来又被逼无奈,出海逃亡,最后在临安(今杭州市)落脚,暂时稳定下来。
之后建立了南宋,是为宋高宗。
徽、钦二帝被掠去后,于1135年和1156年死于金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千年官制密码:参知政事的朝代演进与权力密码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 临时差遣 到乾德年间 制度化副相 ,其权力轨迹折射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进化逻辑。
一、:相权分割的试验田 参知政事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时任黄门侍郎的刘洎被加封 参知政事 衔,得以进入政事堂参与机务。
这种 以他官加衔参政 的模式,实为唐初皇权对三省制的柔性改造——当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三省长官因位高权重而虚悬不授时,通过授予参知政事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等临时头衔,构建起非正式宰相群体。
典型案例可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崔仁师以 参知机务 身份参与处置战事,其决策权已突破常规谏官范畴。
但需注意,唐代参知政事始终未形成固定编制,其存废完全取决于皇帝个人意志,这种 弹性相权 设计既保证了决策灵活性,又避免了权臣坐大的风险。
二、宋代:制度化副相的成型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正月,一场静默的权力革命在政事堂展开。
太祖罢免三相、、后,任命、吕余庆 以本官参知政事 ,标志着参知政事从临时差遣升格为法定副相。
此时其职权仍受严格限制:不得佩鱼符、不预政事堂印信、不设专属僚属,实为 影子宰相 。
制度突破始于开宝六年(973年),太祖诏令参知政事 升都堂议政 ,首次获得与宰相同等议政权。
至道元年(995年)的 轮班知印 制度,更使其掌握行政文书签发权。
这种渐进式赋权在中达到顶峰——以参知政事身份主导的 明黜陟、抑侥幸 等十项改革,其决策效力已与宰相无异。
三、辽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制度移植 参知政事制度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展现出惊人适应性。
辽代设参知政事,属南面朝官系统,负责处理汉地政务,其从二品品阶与左右丞相当。
金代更将其制度化,在设参知政事二人,与左右丞组成 执政官 集团,佐治省事。
这种 汉制胡用 的实践,既满足游牧政权对先进治理经验的需求,又通过分设 北面官 南面官 维持政权二元性。
中书省的制度创新更具特色。
至顺元年(1330年)定制参知政事为二人,位列左丞之下、郎中之上,形成 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 的六级权力链。
这种精细化的职级划分,与元代 四等人制 的民族等级相呼应,展现出草原帝国对中原官僚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四、制度遗产与权力逻辑 参知政事制度的千年存续,本质上是皇权与相权博弈的产物。
宋代通过 异相制衡 (文武相、亲疏相、新旧相搭配)与 事务分割 (参知政事主行政、枢密使主军政、三司使主财政),构建起精密的权力制衡网络。
这种制度设计在变法中暴露出致命缺陷——当改革派同时掌控参知政事(王安石)、枢密使(陈升之)、三司使()要职时,分权体系瞬间崩塌,印证了黄仁宇 数目字管理 困境的古代版本。
元代度中的参知政事更具示意义。
作为行省副长官,其既参与军民重务决策,又受制于达鲁花赤(蒙古监临官)与平章政事,这种 三权分立 架构比宋代中央层面的分权设计更具稳定性,为明清督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原型。
在制度的显微镜下,参知政事已超越具体官职范畴,成为观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绝佳标本。
从唐代的 弹性相权 到宋代的 制度化分权 ,再到辽金元的 多民族适配 ,其制度形态的每一次嬗变,都精准对应着皇权扩张的技术迭代。
这种将权力制衡寓于官职设计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在现代治理体系中回响——当我们在讨论 行政副职 的职能边界时,何尝不是在续写这部跨越千年的制度史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麟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两句经典诗词便出自苏麟之手,不过苏麟也仅有这两句诗流传了下来,这点还是比较奇怪的。
苏麟也因此被人调侃,不过他写过的诗词应该不止一首,只是恰巧《断句》得以保存下来。
1、苏麟是谁苏麟是宋仁宗时期的一个诗人,在杭州任一个属县巡检。
最初不怎么知名,其生平也不详。
史载,他大约于公元969年出生,卒于1052年。
这苏麟的确有些文采,工作也兢兢业业。
只是,他长期在巡检的岗位上得不到晋升,心里边也颇有些不是滋味。
恰好,范仲淹被北宋朝廷外迁到杭州任知府,他很随和且又惜才,对下属极为平易近人,只要有才华有能力的,都很看重并极力向上级推荐,量才使用。
一时,范仲淹手下的优秀人才大都脱颖而出,相应得到晋升的机会。
唯独苏麟虽是下属,但因不直接在范仲淹身边工作,便一直没有得到提携。
闷闷不乐的苏麟心想,自己与那些被提任的同仁相比,也不差他们。
可机会就是不降临在自己身上,看来是尊敬的范知府范大人把他遗忘了吧。
不过,这个苏麟是个碍于情面之人,他不想主动申诉,觉得直接找范大人谈自己升迁的想法,有跑官要官之嫌;但不说出自己渴望进步的想法,似乎又有些不甘。
思来想去,苏麟便想到了"献诗"的办法。
2、献诗两句于是,苏麟就借向范仲淹述职的机会,另向他呈上了仅有两句的"断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这两句诗字面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最先看到月光的影子,因没有树木的遮挡;向着阳光的花木,最容易发芽率先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故"向阳花木易逢春"亦作"向阳花木早逢春"。
苏麟其实是含蓄地提醒范大人,我虽然没有在您身边鞍前马后地工作,但也认认真真地为朝廷效劳,提携推荐时不要忘记我苏某哈。
所幸范仲淹是伯乐,亦胸襟宽广,他看到苏麟的这两句诗后,一下明白自己对苏麟的前途不够关心,便给予了及时帮助。
根据他的能力一番考察后,即向上级慷慨推荐。
不久,苏麟果然得到晋升,如愿以偿。
3、“最懒诗人”苏麟凭这两句诗得到推荐的故事传开后,由此成名,还被后人戏称为史上最懒的诗人。
这一典故亦被宋代文人俞文豹收录在《清夜录》中:"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久而久之,这两句诗又化用为一个成语:近水楼台。
不过,这个人尽皆知的成语于今天而言,却似乎成了一个带贬义的成语:意在嘲讽那些拥有"近水楼台"之便利的人,通过自身的优势抢先得到恩泽占尽了好处。
殊不知,该成语溯源之处原本不是这样的意思,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