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科举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考试很难吗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光流程就很复杂 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社会时期最主要的人才获取渠道,自从将提出以
【千问解读】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光流程就很复杂 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社会时期最主要的人才获取渠道,自从将提出以后,由唐到宋的更正修缮,科举考试俨然已经有了明确且深刻的等级划分和考试制度。
随着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善,读书人在普罗大众眼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尤其是那些参加过乡试和会试的读书人,只要能得到一个“举人”的头衔,那就是典型的“散馆留用”,迟早要做官的人。
但其实,除了乡试的“举人”,会试的“贡士”,殿试中产生的“三甲”才是最受人们关注的。
科举考试的考试制度 作为备受古代读书人关注的科举考试,在诞生之初,就与古人所追求的功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读书人要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要从小学习,直到得到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资格。
在我们现代人的印象中,好像科举只用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而通过了这三种考试的读书人就能够得到当官的资格甚至直接当官。
其实不是的,科举考试的制度其实和我们现在读书时的层层选拔一样,都是从小就开始了。
古代读书人在参加乡试之前,首先通过参加的“童试”,在通过童试得到“儒生”的称号之后,才能够继续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如果没有得到儒生的称号,就必须接着参加童试,直到得到儒生的称号之后才能继续下一阶段的开始。
童试之后是“岁试”,岁试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是每一年考一次,其实不然,岁试和乡试、会试一样,都是三年一次,而通过了岁试的儒生,才能得到“”的称号。
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得到了秀才的称号似乎就是得到了参加乡试的准考证,是成为举人的第一步。
实际上,这样的理解虽然是对的,但是却并不全对。
因为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还要经过一次“科试”,科试就相当于是乡试的预考,目的就是将一些的不合格者从中剔除掉,以减轻乡试的压力。
通过了科试的秀才,实际上就等同于得到了成为乡试“举人”的资格。
经过了这些三年又三年的考试,在科试中通过了的秀才,才有资格进入到我们所熟知的乡试环节。
我们常年听说的“苦读”,就是从童试到科试都一次性通过的卓越人才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更多的读书人,在走到乡试之前,可能需要花上十几二十年。
不同朝代的不同制度 从童试到科试,其实不是科举考试中的“正式考试”,而是相对简单的“初级考试”。
但也正是因为能剔除掉大部分人的考试都是初级考试,所以古时候的大部分读书人在科举之路的旅程也就只能走到这一步。
不过不同朝代中对秀才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是一个科举制度下的“失败者”,秀才也是有着很高的含金量的。
在时期,秀才指的是已经考上了县学或者是府学的学生,这个时候的秀才又被称为“庠生”。
到了之后,庠生才被称做秀才,并且由于清代度科举制度的改动,想要成为清代的秀才不仅要府学的考试,还需要加上一道“院试”。
这个时候,只有通过了院试后,才能叫秀才。
当然了,随着院试的出现,院试的第一名自然也就要有一个不同的名字。
但由于之后的乡试和会试,院试第一名的名字自然不可能听起来就比乡试的第一名更高,于是院试的第一名就被确定为了“案首”。
清代时期考到了秀才称号的读书人,待遇也要比之前更好一些,不仅处具有了举人才能够享受的待遇,见到了县一级的官员还不用“行大礼”,不用出“徭役”,就算是犯了事,在审问的时候也不能“上刑”。
但同样的,有了优待自然也就有了限制,成为秀才的读书人每年都要参加考试,通过了才能保证自己继续享受秀才的待遇。
否则的话,不仅会有取消秀才称号的危机,还有可能会被挂上“永不录用”的牌子。
当然了,像这样需要每年考试的情况下,朝廷自然会给出一定的“补助”,比如每年秀才考试中都能够得到第一名或者连续处在前几名的人,朝廷每个月都会给出一定数目的钱粮,待遇类似于我们现在国家单位里的合同员工。
改变命运的科举正式考试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考试之后,一直保持着秀才称号的读书人就能够参加朝廷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了。
但不同于我们现在,在经过了乡试和会试后,能够撑到殿试阶段的读书人已经是,每一个人放到现在,最少也是博士学位起步。
当然了,每一个参加考试的秀才只要能够撑过乡试,得到举人的称号,就能够得到朝廷的承认,走到哪里都可以自称是一个“文魁”了。
乡试举行之后,在经过会试,就能够加入到“殿试三甲”的角逐中去了。
殿试通过的读书人都叫“进士”,但又因为成绩不同,被处分成为了“三等”,这三等也就是我们现在文中所说的三甲。
一甲统称“进士及第”,会得到钦赐的一块写有“进士及第”的牌匾,相当于考试第一拿的奖状。
又因为一甲的三个等级,皇帝赐的牌匾又会有不同的规格。
一甲一名的称号想必已经没有人不了解了,“状元”这个名号可是横穿了我国的各类古装电视剧。
一甲二名叫榜眼,由于状元是皇帝钦点,所以第一名不会写在“皇榜”上,写在第一位的第二名自然就成为了“榜眼”了。
一甲三名叫,在民间又叫探花郎。
二甲虽然也是进士,但不能叫进士及第,只能叫“进士出身”,但同样能够得到皇帝钦赐一块牌匾。
二甲的三个名次并没有详细的区分,并且由于人数不等,所以只有第一名能够得到“传胪”的称号。
三甲更没地说,被称为“同进士出身”,这个名号就难免给人一种“虽然你们都是很不错的人才,但朕更赏识一甲二甲”的感觉,所以在历史上,关于三甲的详细记载就更是少得可怜。
结语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封建时期沿用了一千多年的选拔制度,其中的优点自然是没得说的,但相比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来说,还是落后了不少的。
比如放弃一次等于放弃终生的区别,现在的我们只要想读书,即使是已经,依旧可以重新去高中上学,然后参加高考。
更何况,时代的变化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多了,不像古时候的人那样,除了通过读书来改变家族命运之外,就无路可走了。
现在的我们,却可以看到无数条与读书并行的“通天大道”,虽然读书依旧是改变命运最迅捷的方式,但其它的道路依旧能让我们抵达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
不过,看完了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才了解有多复杂,有多难,拿到“前三甲”有多不容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吉林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入口!附填报流程图解
一、吉林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吉林高考志愿填报模拟演练入口在吉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具体网址如下:https://gkbm.jleea.com.cn/二、吉林志愿填报流程图解第一步:在志愿填报的规定时间内进入吉林省高考考生服务平台系统,进入后输入报名号、密码和验证码登录进系统。
第二步:在页面中选择“我的志愿”栏目。
第三步:点击“志愿填报”选项。
第四步:选择对应批次并点击填报按钮。
第五步:阅读考生须知,点击同意,再点击开始填报志愿。
第六步:输入院校专业组代码及专业代码,并选择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第七步:点击保存并提交选项。
第八步:确认是否显示保存并确认成功的图标,有显示则说明志愿保存成功。
三、2025吉林高考志愿填报规则2025吉林高考志愿填报规则暂未公布,可以参考2024年的相关数据,2024年吉林高考志愿填报为院校专业组模式,各批次的填报规则及志愿设置如下:1、普通批次2024年吉林普通本科批和专科批次都可以选择40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以选择6个专业,同时还有服从调剂选项可选择。
2、提前批次提前批分为A、B两个批段。
(1)提前批A段设1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包括军事、公安、司法、消防、飞行学员、公费师范生、航海类等艰苦专业、优师专项计划、有关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部分院校的小语种专业;省属院校的免费医学定向、公费师范定向、订单农科生等相关专业;定向培养军士、司法类等高职(专科)层次相关专业,以及其他经教育部或吉林省招委会批准的特殊院校(专业)。
(2)提前批B段设1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包括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院校及专业。
2025河北高考模拟志愿填报时间及入口 附操作流程
一、2025河北高考模拟志愿填报安排本次志愿模拟填报工作是2025年河北省考生唯一一次熟悉志愿填报系统的机会,填报结果不会对你的高考录取产生任何影响,仅仅是为了熟悉系统,建议一定参加。
下面是本次模拟志愿填报的具体信息安排:1、填报时间预计6月18日9:00至20日17:00。
考生只能在系统开放时间内登录,其余时间无法使用。
2、填报入口河北省教育考试院http://www.hebeea.edu.cn/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https://gk.hebeea.edu.cn/hebgk/二、2025河北高考模拟志愿填报流程主要流程步骤如下:1、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选择【普通高考信息服务】,或者直接登录【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选择【志愿填报系统】。
2、输入考生个人信息登录系统,阅读点击承诺书,选择对应批次进行填报。
3、通过设置条件,依照顺序填写院校代号、专业代号、勾选是否服从调剂等,填写完毕后点击【保存】,输入系统密码保存志愿数据。
4、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可以选择【加载辅助系统意向志愿】,将在辅助系统收藏的意向志愿全部加载到批次志愿中。
5、志愿填报完成后要查看志愿表,确认无误后安全退出系统,以免被他人看见志愿信息。
三、2025年河北志愿正式填报时间暂未公布,可先参考2024年河北志愿填报时间:6月26日12时至6月27日12时填报:本科提前批(A段军队院校志愿)6月28日09时至7月02日17时填报:本科提前批(A段除军队院校外、B段、C段)、本科批、对口本科批)7月29日12时至8月01日17时填报:专科提前批、专科批、对口专科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