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败亡,跟这三个人有很大的关系

高杰和是同乡,跟李自成一起率众起义,成为李自成得力的部将,绰号“翻山鹞”。
高杰
【千问解读】
高杰和是同乡,跟李自成一起率众起义,成为李自成得力的部将,绰号“翻山鹞”。
高杰打仗很厉害,是一员骁将,史书记载,高杰和李过勇猛善战,顾君恩善于谋划,然而,高杰做了一件蠢事,他把李自成的妻子拐走了,不仅拐走了李自成的妻子,他还带着李自成的妻子投降了明军。
李自成还没成为闯王之前,还是闯将的时候,他的妻子邢氏英姿飒爽,颇有才能,负责掌管农民军的军用物资,高杰经常到邢氏那里领取军用物资,,高杰和邢氏对上眼了,眉来眼去,两个人好上了,邢氏看中了高杰长得英俊帅气,高杰看中了邢氏的漂亮和才干,两个人一拍即合,于是,李自成后院起火了。
高杰和邢氏怕纸里包不住火,心中恐惧,于是,高杰便一不做二不休,带着邢氏投降了明军。
《 高杰传》记载:自成妻邢氏武多智,掌军资,每日支粮仗。
杰过氏营,分合符验。
氏伟杰貌,与之通,恐自成觉,谋归降。
次年八月遂窃邢氏来归。
李自成是堂堂的起义军闯将,未来的农民军领袖,老婆被部下拐走了,还投降了明军,可想而知,这件事对李自成的打击有多大?李自成的第一任妻子韩金儿就是和村子里一个叫盖虎的私通,被李自成杀死了,现在,第二任妻子又和别人私通,谁能受得了? 不仅如此,这件事传出去,在农民军队伍里,产生了多大的负面效应?李自成颜面尽失,太丢脸了。
更可气的是,高杰从起义军将领,,变成官军,镇压起了农民起义军,从兄弟变成了敌人,相当于自己人打自己人,这影响太坏了。
然而,高杰这家伙因祸得福,在明军中,一路高升,成为“江北四镇”,显赫一时,后来,高杰在睢州被许定国诱杀,南明朝廷追赠高杰为。
不过,高杰被杀,许定国也算是给李自成报仇了! 第二个,刘宗敏。
刘宗敏是陕西蓝田的一个铁匠,家庭很贫苦,后来参加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刘宗敏因为勇猛善战,成为李自成的得力大将,可以说是李自成手下第一号猛将。
刘宗敏在李自成最艰苦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了,躲在商洛山中,弹尽粮绝,走投无路,刘宗敏在危急时刻,杀死了自己的两位妻子,誓死追随李自成,帮助李自成。
最终,李自成轻骑杀出,席卷中原,部队又发展了数万人马。
《明史 高杰传》记载:刘宗敏者,蓝田锻工也,最骁勇,亦欲降。
自成与步入丛祠,顾而叹曰:“人言我当为天子,盍卜之,不吉,断我头以降。
”宗敏诺,三卜三吉。
宗敏还,杀其两妻,谓自成曰:“吾死从君矣。
”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
自成乃尽焚辎重,轻骑由郧、均走河南。
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从自成者数万。
可以说,没有刘宗敏的支持,李自成很难再翻身,然而,李自成攻进北京之后,刘宗敏却坏了李自成的大事。
众所周知,刘宗敏在北京城中,酷刑拷掠明朝官员,逼他们按照官职大小交出钱财,不仅如此,还对百姓大肆掠夺,造成很多老百活不下去了,自杀而死者很多,民心尽失。
《志 李自成传》记载: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
藻德遇马世奇家人,泣曰:“吾不能为若主,今求死不得。
”贼又编排甲,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
李自成也曾责备刘宗敏,可刘宗敏却不买账,对李自成说,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
最可气的是,刘宗敏霸占了山海关总兵的爱妾,造成本来打算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走到半路,一怒之下,返回山海关,投降了清军。
最终,吴三桂和清军联手在山海关击败了李自成。
《 李自成传》记载: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
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
如果刘宗敏不抄吴三桂的家,不霸占吴三桂的爱妾,也许吴三桂就不会降清,李自成也不至于惨败给满清,可以说是刘宗敏坏了李自成的大事。
第三个,。
牛金星是李自成的谋士,精于计谋,他为李自成制定战略、策略,历任左辅和天佑阁。
本来牛金星做的贡献很大,然而,牛金星这个人妒忌心很强,他见李岩很有才,便在李自成面前诬陷李岩,说李岩有雄才大略,将来不会,有可能会取而代之,于是,李自成便听了牛金星的话,杀了李岩。
《明史 李自成传》记载:李岩者,故劝自成以不杀收人心者也。
及陷京师,保护令自尽。
又独于无所拷掠,金星等大忌之。
定州之败,河南州县多反正,自成召诸将议,岩请率兵往。
金星阴告自成曰:“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
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
十八子之谶,得非岩乎?”因谮其欲反。
自成令金星与岩饮,杀之,贼众俱解体。
主 李岩很有才,他也很有长远眼光,是农民军中为数不多的能高瞻远瞩的人,是很有头脑的人,李岩曾劝李自成不要杀人,要收取民心,还编造歌谣“迎闯王,不纳粮”,这六个字,帮李自成获得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国志 李自成传》记载:岩因说曰:“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
”自成从之,屠戮为减。
又散所掠财物振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
”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
”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
可以说,李自成发展了百万大军,推翻了大明王朝,李岩有重大贡献,然而,李自成却听信牛金星的谎言,将李岩杀了。
李自成杀了李岩,可以说是自毁长城,也失去了军心,造成了农民军内部不团结,失去了凝集力,人心离散。
人心散了,这仗还怎么打?不败才怪。
所以说,高杰、刘宗敏和牛金星这三个人,坏了李自成的大事,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致使李自成,给了满清趁虚入主中原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剑交辉与歧路殊途:李白与高适的真实关系考辨
然而拨开历史迷雾,这对曾同游梁宋的诗人,实则经历了从诗酒唱和到政治对立的复杂转变,其关系轨迹折射出盛唐文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剧烈碰撞。
一、梁宋之游:文学知音的短暂交集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 后,经引荐与高适相遇于洛阳。
三人结伴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在禹王台煮酒论文,在孟诸泽猎鹰赋诗,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千古佳话。
高适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中赞李白 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 ,杜甫更以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的诗句,记录这段文人雅集。
但这段友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李白当时名满天下,杜甫年辈较晚且对其崇拜有加,而高适年过五十仍 落魄无成 ,诗名未显。
这种地位差异导致:李白与杜甫互赠诗作达17首,与高适却仅存1首赠诗;高适赠李白诗作亦仅1首,远少于赠杜甫的3首。
这种文学互动的疏离,暗示三人关系亲疏有别。
二、安史裂痕:政治立场的根本分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二人命运轨迹。
永王李璘招募李白时,高适已任淮南,奉命平定永王叛乱。
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高适明确主张 永王必败 ,并最终将李白下狱。
这种政治对立绝非偶然:高适始终秉持 报国知身命,要须在长策 的务实态度,而李白则怀揣 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浪漫理想,二人对政治时局的判断存在本质差异。
值得玩味的是,高适虽平定永王之乱,却未对李白落井下石。
李白在狱中作《送张谒高中丞》称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既显怨怼又含敬意;高适虽无营救记载,却也未公开抨击李白。
这种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的克制,彰显盛唐文人的精神风骨。
三、诗酒余韵:文学传统的双重映照 尽管政治立场对立,二人诗歌创作仍存在深层呼应。
李白《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困境,与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的苍凉形成互文;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放,与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旷达,共同构成盛唐精神的双面镜像。
这种文学共鸣超越个人恩怨。
李白从璘虽为政治误判,但其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的报国热忱,与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的边塞情怀本质相通。
二人诗歌共同塑造了盛唐文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精神图谱。
四、历史镜像:文人命运的盛唐注脚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轨迹,实为盛唐文人命运的缩影。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放,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高适 五十始为官 的隐忍,却成就封侯拜相的仕途。
这种命运分野既有个性差异,更源于时代局限——当安史之乱打破 的幻象,文人必须在 兼济天下 与 独善其身 间做出抉择。
从文学史视角审视,二人关系更具象征意义。
李白代表浪漫主义诗歌巅峰,高适则是现实主义边塞诗旗手,二者关系恰似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
他们的离合悲欢,既是个体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精神裂变的文学注脚。
当后世吟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与 战士军前半死生 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诗人的才华碰撞,更是一个文明在盛世崩塌前的精神挣扎。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史证明:真正的文人友谊从非简单的情感投契,而是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
这种对话虽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诗歌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