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缘何未称帝?母亲殉葬无缘皇位影响很大

本文摘自最新出版的《帝国政界往事:前清
【千问解读】
本文摘自最新出版的《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描述了的爱恨情仇和推举皇位继承人时的内心冲突。
母亲被殉葬遗恨深长 在的十六个儿子中,多尔衮排行第十四,他的同胞兄弟还有排行第十二的与第十五的。
是他同父异母的八哥。
有两件事情,可能对多尔衮的一生影响巨大,一件是他的亲生母亲大妃为努尔哈赤殉葬,还有一件就是此次推举皇位继承人。
公元1601年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时,只有十二岁。
史书记载说,阿巴亥风姿俊美,颇有心机。
老夫少妻,阿巴亥很受努尔哈赤宠爱。
两年后,阿巴亥便被立为大妃。
公元1620年,发生变故,努尔哈赤休弃大妃阿巴亥。
公开的名义是指斥大妃偷藏财物,实际上有很深的隐情。
这年三月,努尔哈赤的一个小妃子德因泽告发大妃阿巴亥允许贴身侍女将一匹蓝布送给情人。
努尔哈赤命人调查,结果属实。
令努尔哈赤更加恼怒的是,每当诸贝勒大臣在汗王家里议事或宴饮时,大妃阿巴亥都会浓妆艳饰,在语言眉目之间对努尔哈赤的次子颇多表示,使在场的其他人很尴尬,只能假装看不见。
这一点,可能令努尔哈赤万难接受。
事实上,这种恰恰与女真人的习俗和努尔哈赤本人的安排有关。
他们采用多种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对偶制,嫂婚制,姐妹即连带婚制等。
这些婚姻形式的采用,其内在逻辑指向,在于保证未来的生活与生存状态。
因此,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妹为妻便成为十分正常的、富有人性化的考虑。
因此,死后,多尔衮、阿济格两人作为叔叔,各娶了自己的一个侄媳妇。
皇太极的五位后妃中,两个妃子是亲姐妹,皇后则是这对姐妹的亲姑姑。
努尔哈赤原表示,自己,要将深受宠爱的大妃,还有年幼的子孙们托付给代善。
从而,一度使代善的权势极为显赫。
倒是准太子代善,他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其父的真实想法与性情,结果是努尔哈赤痛恨自己还活着时就开始眉来眼去的大妃和代善。
不久,就削弱了代善的权利。
代善失去了父亲的欢心,被迅速边缘化,也害了大妃。
或许,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情意并未泯灭,休弃不到一年又将她接回,继续做大妃。
《太祖武实录》记载:由于大妃有机变且好嫉妒,使努尔哈赤觉得不快,留下她恐怕身后会祸乱国家,于是预先给诸王交代遗言说:“等我死时,必须命令她为我殉葬。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天一大早,诸王便来向她转达努尔哈赤的命令,大妃支吾不从,诸王寸步不让地坚持,大妃阿巴亥自缢而死。
也有史书认为,她是被用弓弦勒死的。
母亲殉葬时,多尔衮虚岁十五岁。
按照女真人的习俗,已经成年。
并与多铎最受晚年努尔哈赤的喜爱,但他当时没有尺寸武功,在皇太极跟随努尔哈赤驰骋疆场时,多尔衮还没有出生,他没有可能被推举成继位的汗王。
献出“传国玉玺”,助力皇太极登基 皇太极继承汗位一年半之后,十七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征蒙古有功,被“赐以美号”。
此后,皇太极对多尔衮多次委以重任,扶持着多尔衮一步步成长起来。
直至有能力摆平战功显赫的皇长子豪格,先成为辅政王,再成为摄政王。
应该说,皇太极待多尔衮不薄,甚至超过了对他的亲生儿子豪格。
皇太极主政十七年间,几乎所有王公贝勒都受到过严厉处罚。
皇太极最有出息的儿子豪格曾经三次受到过降级、罚款的处分,而多尔衮只受到过一次。
事情发生在公元1641年,皇太极确定了对锦州长围久困的战略,意图迫使锦州守军弹尽粮绝后不战而降。
谁知,时间一久,锦州城内被围的人们受不了,城外围城的人们也受不了了,结果,领兵主帅多尔衮和豪格等助手商量后,撤除了包围。
皇太极知道后勃然震怒,他把多尔衮等人调回来,不许进城,在城外听候处置。
最后,多尔衮的睿亲王爵和豪格的爵被降职罚款。
其他三十多人受到处分。
多尔衮诸人拜托范文程等多次求情,方才挨过这一关。
公元1638年八月,皇太极派遣他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左翼兵伐明。
大明总督、著名的卢象升和总督吴,就是这一次战死在多尔衮手下。
多尔衮攻克山东重镇济南,前后只用了一天时间,生擒德王朱由枢,并陆续攻克城池五十余座。
他的军功,使素以勇猛善战著称的豪格、阿济格、多铎等人全部相形见绌。
多尔衮不是一个只会带兵打仗的赳赳武夫,他的政治头脑远在其他王公贝勒之上。
崇德元年第二次征服朝鲜时,多尔衮率领刚刚组建的水师一举攻克江华岛,俘获朝鲜王妃、王子、宗室、妃嫔等。
多尔衮一改多铎等人大肆屠戮、侮辱俘虏的做法,严令部下对这些妃嫔、宗室、眷属待之以礼,并派兵护送,将她们交还给朝鲜国王。
结果,朝鲜国王立即率群臣出城投降,并对多尔衮大加赞赏。
这一年,多尔衮只有二十四岁。
天聪九年,多尔衮为皇太极和大立下了一个特殊的功劳。
这一年九月,多尔衮率军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
他临之以威、施之以谋,导致林丹汗余部不战而降,并献出了中华帝国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
据说,这颗传国玉玺从之后一直传到了,具有天命所归的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
多尔衮得到这颗传国玉玺并献给皇太极,皇太极受大家的拥戴,登上了大清帝国的皇帝宝座。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多尔衮才被推到了皇太极死后至关重要的上。
忍辱负重推举六岁毛孩登龙椅 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极已经去世五天,多尔衮在三官庙里会晤皇太极生前最为任的内大臣索尼与图赖,推举大清皇帝的继承人。
索尼告诉多尔衮:“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语气坚定,完全没有商量余地。
前清时代大清帝国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刻到来…… 本来多尔衮最应该被推举为最高权力继承人,偏偏此时的情形已经与努尔哈赤死后大不相同,经过皇太极十七年经营,他们拥戴皇太极,坚定主张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其中,还有人指名拥戴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还大三岁。
从努尔哈赤的时代起,就开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了。
豪格也不仅仅是个武夫,在对待大明、朝鲜与蒙古察哈尔的战略关系上,他眼光独到。
豪格与多尔衮多次并肩作战,经常是多尔衮为主帅,豪格为副帅。
譬如,那颗传国玉玺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
不过,叔侄之间似乎并没有建立起、生死与共的情谊。
豪格对多尔衮好像也并不服气,或许和他年龄比多尔衮大有关。
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皇太极对豪格有什么特别的关照,但到皇太极去世时,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已经成为大清国位高权重的人物。
而皇长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诸王包括多尔衮在内都不具备的优势。
另外一个因素是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旗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关系很不和睦,他们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
当多尔衮已经成为摄政王时,曾说:“昔日太宗死时,没有确立继承者,诸王、贝勒、大臣都寄希望于我,他们跪着请求我来继位。
”多尔衮在此所说的,可能大体是事实。
几年以后的九年,清算多尔衮时,那些拥戴他的人谈到了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
事实上,精明强干的多尔衮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双方的实力对比。
多尔衮若欲令智昏,强行继位,势必遭到激烈反弹。
其后果无法预料。
于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五天,在大清帝国后继皇帝的推举会议上,出现了一个事先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结局。
会议一开始,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与便率先提出,应立皇子继位。
多尔衮勒令他们退出会场。
随后,英王阿济格与豫王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未置可否。
多铎即声称:“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
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
” 多尔衮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个人。
”多尔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反驳多铎的同时,顺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
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 代善表示:“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
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
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
”代善也够狠,仿佛不经意之间,便堵死了多尔衮的路。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
”离开了会场。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
若不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
”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时,我都不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过问这么大的事?”随即起身离开了会场。
多尔衮则当机立断地表态说:“你们说的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
他年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
”多尔衮的提议,立即获得多数人通过。
多尔衮地推举出一个六岁的孩子继承皇位,令两个人感到不满,一个是代善的儿子硕托,一个是代善的阿达礼。
他们二人在诸王公贝勒已经对天盟誓,在小皇帝福临还没有举行仪式登基之时,动员大家推翻成议,拥戴多尔衮。
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发自己的一子一孙违反誓约,最后,二人被毫不容情地处死。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被逼无奈还是大义灭亲,代善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发挥了安全阀与稳定器的作用。
在豪格看来,过去,仅仅因为多尔衮是叔父,所以领兵打仗时才会成为主帅,自己不得不屈居副手。
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偏偏又被多尔衮搅了好事,不但皇位没有坐上,反而更要听从辅政王多尔衮的号令,就连那些曾经依附他的两黄旗大臣们,现在也纷纷倒向多尔衮。
这口气令他实在难以下咽,他不止一次放出狠话说:“难道我就不能扭断这些家伙的脖子?” 多尔衮心中的悲愤则可能要更加深重。
想想看,他的母亲年轻貌美,却被弄得声名狼藉,正值三十七岁盛年,却不得不给死人殉葬。
有证据显示,多尔衮曾经认为皇太极的权位是从自己手里巧取豪夺走的。
如今,皇太极死了,这个皇位本来已经非自己莫属,偏偏皇太极的儿子又横在了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举出他的另外一个孩子———一个六岁的毛孩子来坐那把龙椅,太不公平。
虽然多尔衮是这一轮角力中毋庸置疑的胜利者,实际上,他和豪格是两败俱伤,他们二人在心灵上全部创巨痛深。
过去,多尔衮与豪格虽然并不亲密,但至少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他们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独揽大权,豪格神秘“赐死” 十二天之后,公元1644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皇帝位。
九月十一日,皇太极去世一个多月了,辅政王多尔衮替小皇帝发布谕旨,命令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攻伐锦州与宁远,这是一次很奇怪的军事行动。
济尔哈朗带兵走后,多尔衮又代小皇帝发布谕旨,晋封自己为摄政王。
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召集贝勒大臣们开过一个会,会议的重大决定是,从摄政王开始,所有亲王、贝勒、贝子“悉罢部务”,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务。
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书负责,各部尚书直接对摄政王负责。
一个月后,济尔哈朗从宁锦前线返回沈阳,发现短短一个月时间,一切已经。
不久,他召集大家开会,宣布:今后一切政府事务都要先报告多尔衮,排名顺序也要先写多尔衮。
从此,济尔哈朗成了一位挂名辅政王爷。
半年后,公元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尔衮即将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个亲信部下,出面检举豪格“悖乱”。
处理的结果是,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被杀死,豪格本人被废为庶人。
这是一个奇怪的、完全的判决。
三年后,顺治三年正月,已经牢牢掌控了大权的多尔衮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军前去对付。
顺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这位令四川人闻之色变的“大西皇帝”杀死后,凯旋回京。
一个月以后,为他庆功的热乎劲儿还没有完全过去,豪格便又一次获罪被幽禁起来。
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称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不久,时年四十岁的豪格在幽禁中无疾而终。
有人认为,他是被受过专门训练、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留用人员奉命杀死的。
死后,检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
这可能是福临小皇帝痛恨多尔衮的原因之一,多尔衮的身后亦由此注定。
就这样,曾经有过“贤王”之美誉的多尔衮,三十二岁时,成为大清帝国的真正领袖,率领大军直扑北京。
当时在中国社会与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所有人物,不是成为他的部下或棋子,就是灭在他的手里。
随后,豪格死后仅仅两年多一点,三十九岁的多尔衮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上天待多尔衮又何其薄也?他的恩怨情仇几乎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国的垮台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而又波诡云谲的图画。
随机文章《史记.项羽本纪》节录古罗马皇帝德修斯简介小行星是什么样子的,奇形怪状任意一颗可致毁灭性灾难华盛顿合作定律是什么,纽约谋杀案真实体现/国际版三个和尚细数战斧式巡航导弹的型号,最新型可临时改变打击目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八大臣缘何败于慈禧太后之手
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本受帝遗命赞襄政务,却在政变中迅速败下阵来,而则成功登上权力巅峰。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 权力格局:失衡的天平 咸丰帝驾崩后,清廷中央形成了三方势力。
两宫领着年幼的,看似处于弱势,实则拥有两枚至关重要的印章——“御赏”和“同道堂”。
这两枚印章是咸丰帝临终前交予和慈禧的,凡颁布御旨需八位辅政大臣拟订且加盖两枚印章才能生效,这赋予了她们在权力运作中的关键否决权。
肃顺为首的虽被赋予赞襄政务的重任,在名义和实力上占据一定优势,但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而身在北京的集团,作为咸丰帝的兄弟势力,手握一定政治资源,却未被纳入顾命大臣之列,这为后续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
三方势力犹如三角关系,任何一方争取到奕訢的支持,都将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占据优势。
慈禧策略:精妙的布局 慈禧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谋略。
她深知自身势力相对薄弱,于是积极寻求外援。
她派使苦肉计,带着密信来到北京,与奕?取得联络,同时成功说服了面慈心软的慈安太后支持自己。
此外,她还发展了醇亲王奕譞作为眼线,因为奕譞的福晋正是她的亲妹妹。
在关键时刻,钦差大臣胜保带兵来到热河,奕訢刻意笼络,胜保表态支持垂帘听政,这为慈禧和奕訢增添了重要助力。
在具体行动上,慈禧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
她以同治帝年幼为由,提出“垂帘听政”,被肃顺等人拒绝后,她并未强硬对抗,而是通过此事摸清了八大臣的底牌,看清了朝臣的姿态,占据了孤儿寡母备受“欺凌”的政治舆论高地。
这使得八大臣在取得暂时性胜利后志得意满,放松了警惕,而慈禧则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八大臣失误:致命的疏漏 八大臣在权力斗争中犯下了诸多致命错误。
首先,他们过于轻敌。
肃顺虽颇有才干,整顿吏治、,在咸丰朝深受信任,但面对慈禧的夺权企图,却未能充分重视。
肃顺认为后妃干政、垂帘听政在历史上从未出现,慈禧即便野心再大,也不能坏了祖制,因此并未将慈禧视为真正的威胁。
这种轻敌心态使得他们在战略上放松了对慈禧的警惕,战术上也未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其次,八大臣内部缺乏团结和有效的决策机制。
肃顺虽为核心人物,但其他大臣往往惟其马首是瞻,决策过于依赖肃顺一人。
在面对慈禧的阴谋时,未能形成统一的应对策略,导致在政变中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
再者,八大臣忽视了外部政治势力的影响。
他们将奕訢推向了两宫太后一方,而奕訢所代表的北京政治势力在辛酉政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奕訢作为咸丰帝的弟弟,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源和影响力,他渴望进入权力核心,与慈禧联手扳倒八大臣,实现了双方的利益诉求。
决策效率:快慢之差 在权力斗争中,决策效率至关重要。
慈禧面对八大臣,代表的是皇权,她下死手顾虑少,决策快。
而八大臣顾及多,不敢下死手,否则就是造反,政治上天生有缺陷。
而且人多决策慢,在面对慈禧的迅速行动时,往往反应滞后,错失良机。
例如,慈禧与奕訢密谋后,迅速回京部署,而八大臣却未能及时察觉并做出有效应对,最终被慈禧等人逐个击破。
历史教训:权力的警示 八大臣的失败,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在权力斗争中,不能忽视任何潜在对手,要善于分权与集权,懂得让出一部分权力资源来获得广泛支持。
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来自各方的威胁,避免因轻敌而陷入被动。
慈禧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她对权力资源的精准把握和高效运用,而八大臣的失败,则源于他们对权力格局的误判和对对手的轻视。
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权力格局的失衡,到慈禧策略的得当,再到八大臣自身的失误,每一个环节都为这场政变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也让我们看到,在权力的游戏中,智慧、谋略与对局势的精准把握,往往比单纯的权力更迭更为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唐朝科举考试缘何由吏部侍郎主持
至少在开元年间,吏部员外郎是牛气冲天的,但是却因一件小事而最终改变了官场定制,京试俊秀科后改由吏部侍郎主持,相当于权力被高度集中起来,由人事部副部长直接管辖了,要说这个改变,源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5年时,吏部考功员外郎由一个叫做的人担任,这个李昂史书上有记载,是个大诗人,唐诗上曾留诗两首,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为《楚舞歌》,当时广为流传。
李昂这个人性格偏激,按现在话说比较轴,不谙世情,做事古板。
他当了员外郎以后,自我感觉良好,也想为国家真正选拔出优秀的后备干部,但是做起事和说起话来却官腔十足,很难被学子们和同僚们认可。
这天,李副司长召集所有参加考试的同学们开会,并且慷慨激昂信誓旦旦的向大家表示:“自古才子锦绣文章,请大家放心,我一定量才取士,认真批阅考卷,大公无私,坚决顶住送礼说情风,谁要是这样做了,我一定会让他落榜回家抱孩子。
” 李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过这也太那个了,有点太过于锋芒毕露了,不是吗?当时有一个考生叫做李权,李同学和李副司长的岳父为邻居,关系处得比较好,两家礼尚往来,在得知女婿出任考官后,岳父好心之下办了坏事,上门请求女婿给予小李同学适当照顾。
李副司长一点都不给岳父面子,马上再次召集考生们开会,重申考前纪律,并且指名道姓的批评小李同学走后门,参与不公平竞争。
小李同学很委屈,辩解道,我是个老实人,私下里不过跟你岳父聊了会天,并没有请他为我说情,是老人家满口打包票,到头来却让我落了个不是。
李昂眼见李同学不知悔改,还揭岳父老底,气坏了,但是官场上还得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李昂再次训话,我相信大多数同学还是很好的,文章也作得不错,但是玉石也有品级之分,何况文章呢?假如大家试卷中的文章里有什么瑕疵,或者不恰当的地方,我将当面向大家指出。
同学们一脸崇拜的望着的考官李副司长,思索着副司长高深莫测的话语。
这位李权同学越想越不是滋味,怎么看都象是李副司长在针对自己,于是心中越发不安,下来以后,就对同学甲说,完了,完了,我这次肯定是没戏了,李副司长要做清正廉洁的好官,这一次肯定是要拿我开刀,,但我也不能就这样束手就擒,傻靠等死,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李权同学开始留心眼,暗地里搜集李副司长的过错,准备。
没过几天,为了标榜清白,也为了,李昂果然把李权同学试卷中的文章细细梳理一遍,似的挑了几处过错写在榜文中,于闹市中公之于众,借此以羞辱李权,李昂这个做法就太过了,打人脸也没有这样打的,把话说明了,这是要把李权同学往臭里往死里整啊。
文章贴出来后,李权同学虽然怒火万丈,但是非常冷静,面对李副司长的恶意打击报复,李权同学不卑不亢,先恭恭敬敬的施完门生礼,然后有理有节的说,谢谢恩师的批评指正,我的文章写得不好,已经得到你的指点了,您的文章写得非常好,,那么我可不可以和您切磋和讨论一下您的大作呢?李昂正襟危坐,眼皮子都不抬一下,非常轻蔑的说,有何不可?李权娓娓道来,你曾经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叫做“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是吧?李昂很自负的说,是的。
李同学问他,我听说,洗耳一词源于古语,从前唐尧年迈,倦于政事,就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想听他唠叨,所以才洗耳,如今当朝皇帝青春年少,并没有把皇位禅让给您的意思,你干嘛要洗耳呢? 小李同学这一席话像一针强心剂一样,立马就打得李昂鸡血盈头,也像针毡一样让李副司长屁股马上坐不住了,面红耳赤想了半天,都不知道该怎样应对这个刁钻的问题。
李权同学说完,看都懒得再看这位沽名钓誉的坐师一眼,转身离去,李昂这下傻眼了,非常恐惧小李同学的话流传于坊间,更怕这句话传到皇帝耳中,想了又想,越想越咽不下这口气,这都怪谁呢?谁让他自己当初太过于孟浪,你把人家学子一辈子的功名都毁了,也该付出点代价不是。
李昂事后向上级申诉,说李权狂妄,坚决要求上级主持公道,将李权除名,结果上级偏听偏信,将李权同学抓了起来。
当然李权同学也不是吃素的,进入牢狱之后,将前因后果通过帝国一些民间小报和官办新闻渠道捅了出去,再加上李昂先前肯定得罪了不少政要,结果廷议对李昂副司长十分不利,人事部紧急磋商,并报皇帝玄宗同意,自此主持俊秀科考试的考功员外郎正式下课,改由吏部侍郎即人事部常务副部长担纲,给出的理由令人,一个小小的副司级职务不高,不足以让天下读书人尊重和礼敬。
当然你说这是人事部的官官相护也好,是政府机关家丑不可外扬也罢,反正自此以后,考功员外郎一职了,至少天下读书人不再受这个六品官职的了。
李昂呢?屁点大的事让他闹得,考官就了不起啊?你忘了当初自己是怎样寒窗苦读,又是怎样辛苦巴巴一路考上功名的,最起码你得尊重读书人不是?自此以后,李昂性情大变,先前的不徇私情和严肃认真都被雨打风吹去,后来官越做越大,别人再向他走后门,请托送礼,他是来者不拒,唯恐在官场上再得罪人,这人是怎么了?看来先前的正直和原则性,都不过是做官的一场秀而已,也或许正是因为他变得务时和圆滑了,所以这官才越做越大。
唉,没劲,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