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悲剧的英雄: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会丢掉他的帝国?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简介:一个人获胜,很大的程度上,要看他的对手是谁。

相争,赢得了天下,却常被视为流氓;他的对手,,却成为史上最有名的悲剧英雄,赢尽了口碑。

果真如此么? 项羽为什么会丢

【千问解读】

一个人获胜,很大的程度上,要看他的对手是谁。

相争,赢得了天下,却常被视为流氓;他的对手,,却成为史上最有名的悲剧英雄,赢尽了口碑。

果真如此么? 项羽为什么会丢掉他的帝国? 一 不得不说,在战争时期,屠城是家常便饭。

项羽尤为喜欢。

在中记载的就有: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屠襄城。

同一年,刘邦、项羽屠城阳。

两年后,项羽屠咸阳:“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又屠齐地:“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

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以前的贵族既有轻生死、重道义的优点,也有不把人命当命的坏毛病。

可笑的是,当项羽之后,连钱货女人都贪图,连最后的贵族气都丢掉了。

刘邦也并不见得有多良善,除了与项羽一同屠城阳之外,秦二世三年,他也屠了颖阳,又引水灌废丘;在打败项羽后,刘邦还打算引天下兵屠鲁,但后来出于别的打算放弃了,鲁国也投降了。

而在刘邦立国之后,还发生了刘贾屠城父;屠胡陵、煮枣、废丘;周殷屠六邑;屠马邑;柴武屠参合;栾布灌赵城邯郸;周勃屠浑都(存疑)。

以上的一桩桩一件件,都说明,在秦末战争当中,将军们真不把屠城看成一回事,更不把人命看成一回事。

脾气暴躁些的,杀人就杀得眼红一点,如项羽、樊哙;性格正常的,像刘邦,就挑几个城市来杀。

有了项羽这种极度暴虐的货色作为对比,刘邦这种暴虐程度一般的,也成了大善人了。

历史久远,加之在以前的人的意识当中,命远不像今天那么贵重,一个“屠”字,实在难以曲尽其中的浓浓的血腥味。

尸体枕籍,河水为之断流,到处都是熊熊燃烧的烈火,的哭喊和尖叫,空气中弥漫着焦炭的烟火气和烤肉的腥膻,满地都是血浆,遍地都是被踩得黏乎乎的脚印,士兵们杀完人了,拿着斫得卷了刃的砍刀在嘟嘟囔囔,嫌刚才那把老骨头太硬了……每一次屠城,其实都差不多,在动了开战模式,沾了血之后,杀一个和杀一百个,在这些人眼里都没有区别了(除了可以砍下头颅当军功之外)。

——然而,一转眼,这些士兵,说不定就成了降卒。

他们的命别人也不会认真对待。

项羽坑杀的二十万降卒,二十万精壮男子,竟然全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灭顶之灾;从开始到断气,一定需要好几个时辰,那些拿着锹铲埋别人的士兵,难道就不觉悚然,不觉? 现在常常说起现代战争因为有了先进的武器,所以格外残酷,需要反思现代武器带来的伤害。

我倒不这么认为,残酷的从来都是人心。

历史上曾运用在战争中的杀伤力最大的武器是原子弹,但两次原子弹爆炸的直接死亡人数加起来不超过二十万。

没错,是极其残酷,不过,项羽一次就坑了二十万人;早几十年,秦将也是一次就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万人(数字有可能夸大),光是他的军队在战争中就斩首近90万众。

用着原始的冷兵器杀起人来虽然麻烦,可威力比原子弹还。

没有任何武器的杀伤力能够与人心的残忍相比拟。

实际上,在后来的历史发展当中,每逢战乱,屠城(包括灌城、坑卒)仍然像一个可怕的传统一样,断断续续地维持着。

有人认为项羽坑杀降卒是怕倒戈,很有合理性,这我完全难以同意。

秦汉时期的大屠杀有很多并非基于军事战略方面的考虑,而是仅仅是情绪的宣泄、贪欲的满足等等。

项羽最后的败亡,与他喜欢杀降、喜欢屠城是绝对有关系的。

不要忘了,后来的骁将至死不得封侯,他自己最后总结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杀了八百降卒,是以不祥。

比较起来,刘邦在入关之前,众多城邑望风而降,得到了善待,也成了刘邦不断吸纳将领,打了胜仗的基础。

二 现在很难找到更多的资料和数据来分析刘邦、项羽的军队构成了。

不过,项羽家世代是名将,据推测他的手中,应该有不少较为精良的职业军人;而刘邦,最初的三千人里,都是各地临时招徕过来的,有游侠、有群盗、有普通农民、有底层小吏。

在其后的战争中,又不断有新的起义队伍加入刘邦。

实际上,这样杂芜的队伍是最难领导的。

起义队伍往往是暴力组织,尤其在许多起义者都是底层农民的时候,更为可怕,他们一无所有,同时也没有廉耻道德观;他们只有饥饿,同时还有饥饿带来的狂躁和仇恨;起义者不关心主义,抢劫和杀人往往是他们的目的和兴趣所在。

二百多年后,西汉末年的绿林、就充分暴露出“义军”的真实面目。

腐败的政府要的是你的钱;而那些激动的抢掠者,不仅要你的钱,还要你的命。

在这片土地上,只要你剥削得不是太狠,留给百姓最后一口饭吃,他就会忘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会时时为着统治者着想;可一旦统治者残暴贪渎得超过限度,让底层百姓一无所有了,那种既不惜自己的命更不管别人的命的凶残和嗜血就会被释放出来,陷入非理性的互害丛林当中。

难得的是,在一路凯旋高歌的征伐中,刘邦借助他手下的那些名将们,居然成功地管束了手下的义军。

刘邦入咸阳,就很能说明问题。

投降了,大家都说应该杀掉,刘邦说:“怀王派我来,就是因为我比较宽容,我不能让他失望。

而且人家已经投降了,杀之不祥。

”虽然一看到秦宫里的和,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刘三很是心动,但他还是听从樊哙、的劝谏,一概不碰,还军霸上,又让把秦丞相府的图籍文书全部收起来。

不要财宝,不要美女,不要地盘,只要各种户籍资料、法律文告、财政报表、税收账薄、地图和内府书籍——这些都是秦帝国赖以施政和维持统治的图籍。

看得出来,这时候的刘邦,已经在做当的准备了。

同时,还为了安抚百姓,他给秦暴政下的咸阳人“约法三章”,连百军他都不要,怕麻烦老百姓。

刘邦真的天生就是这样的人吗?当然不是。

亚父就对说项羽说:沛公这个人,向来,这次入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

’又说刘邦有天子气,让项羽赶紧杀了他。

范增是看得很准的。

刘邦为了长远目标,及时地摒弃了身上的土气和痞气,也抛掉了不切实际的游侠梦。

而项羽,就差得太远了。

他坐进了咸阳,没几天就屠咸阳城,杀掉了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然后,把珍宝都抢过来,把美女们带着一起往东走。

其实,即便项羽再残暴,他要决心当领袖,民众们也是没有办法的,坐了江山那么个三两年,天下叫万岁的声音就会十分真诚了,谁要赶走他,说不定老百姓就跟叛党拼命。

可项羽有准备当领袖吗?有准备收拾天下了吗?没有。

他明显无心恋战,无心驻扎,充当的是抢一票就走的强盗,抢完之后杀人放火,毁尸灭迹。

“秦民失望”,不仅是对其残酷本性的失望,也是对其不愿好好统治,不愿充当他们的舵手和领主的一种失望。

项羽比起刘邦门弟高贵得多吧,见多识广吧?瞧这点出息!更荒唐的是,韩生劝项羽,可以把以伯(霸)为首都定下来,项羽一想,秦的宫室都被我烧掉了,算了,还是别在这里呆了;我现在富贵了,有能耐了,应该回老家楚地去显摆显摆了,便说了一句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 而且,在项羽的理想中,他并无意于大一统,而是建立了不少于18个的小国,它们是一个联合体,他是其中的楚国的王,是这个联合体的盟主。

这不违反了历史潮流了吗? 这就是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本来与项羽实力悬殊的刘邦,经过咸阳事件后,从道义上、从影响力上,隐然已可以和项羽分庭抗礼了。

项羽没有杀刘邦,让刘邦逃了出去,既有项羽性格中优柔寡断的因素,也是因为项羽并没有绝对取胜的把握。

刘邦又先让出了关中,双方就成了互相妥协的态势了。

刘邦在暗暗等等机会。

想必项羽让英布杀义帝的时候,刘邦一定很高兴吧。

项羽已经抛弃了自己的合法性,同时也把底牌露出来了,令天下的将帅士子心寒。

刘邦抓住这个时机,为义帝发丧,号令天下击羽。

经过差不多四年,刘邦终于把项羽打败了,把他逼到乌江边自刎。

对项羽的失败寄予了深深的同情、甚至赞美。

我理解他作为一个文学家对一代枭雄悲壮地赴死怀有的敬意;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的仪式感,给年轻、英俊、强壮的项羽的死亡增加了美感。

而他的敌人,那位登上的刘邦,却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农村老头。

从审美上来说,多么令人惆怅啊。

项羽被打败的这一幕,就不由想起了清代戏曲《千钟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相。

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

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带怨长。

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那歌者摇摇曳曳地拖着腔,听得人心都要碎了。

江山都被断送了、无路可逃的项羽,不就正如一千多年后无路可逃的明代建文帝么! 当然,文人的臆想和现实的逻辑有时完全是两回事。

项羽残暴、猜忍、刚愎自用,不过是“”;项羽若功成之后,杀功臣怎么可能比刘邦手软?刘邦常被批为“伪善”,不过,像项羽这样连“善”都不愿意“伪”的人,杀宋义、杀义帝、杀二十万秦军连借口都懒得找的人,连恶都不愿掩饰的人,怎么可能当了皇帝之后,忽然柔情似水? 历史证明,这个年轻时不事产业的刘三,不适合做一个好农民,而适合做一个领导者。

三 有时想想项羽和刘邦的成功,孰善孰恶,真是一言难尽。

刘邦为什么能胜?每逢关键时刻,他性格当中的“仁厚、大度”,还有从谏如流时神一样的反应速度,都及时地救了他。

,,刘邦原本没有什么好印象,听从魏无知的解释,重用。

,看不出能力,听从萧何的推荐,拜为大将;后来又顺着的口风立其为真齐王;郦生,第一次见刘邦,刘邦正在踞床洗脚,郦生一劝,刘邦马上整理衣装,请其上座……所以,在与项羽时,那么多人愿意为其所用。

刘邦公开说过: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我,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他是一个“善将将”的人,一点都不虚。

司马迁偏爱项羽,不喜刘邦,所以他记录的项羽很良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而刘邦却脱不了痞气和粗鲁,“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

与人言,常大骂。

”还有,刘邦背信弃义的事也没少干,刘邦逃命的时候,为了让车更快,他三次把一双儿女推下车子,都被夏侯婴捡回来;项羽要烹煮刘邦的父亲时,刘邦,一点都无所谓;刘邦从荥阳逃跑时,又派了两千名女人穿上兵甲从东门出去,当作楚兵的炮灰,还让纪信扮成自己任楚兵杀掉…… 然而,项羽的仁慈却没有用对地方,连司马迁也忍不住在上面“涕泣分食饮”那句后面加上,“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小家子气已至于此! 刘邦的本性未必佳,但至少他意识到如果要向帝王之路迈进的话,要就控制自己的欲望,宽厚待人,与同伙一起分享胜利果实。

刘邦在楚汉争霸的后期,早已摆脱了自身的小农身份、游侠情结的限制,具有的长远的眼光和宽厚的胸怀;但我认为,刘邦登基后,仍然有几件事体现出了他骨子里对游侠之义的敬重。

比如说,任侠季布,在当项羽的部将时,数窘刘邦,刘邦当了皇帝后重金要抓他,后来以其守信,赦免了他。

栾布收彭越的头颅哭之,本该处死,刘邦敬重,赦免了他并拜为都尉。

田叔陪疑为谋反的赵王张敖入京受审,刘邦亦感动,拜官。

反之,当初项羽的下属丁公,放了刘邦一马;等项羽灭了又向刘邦求封。

刘邦冷笑,斩了丁公,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

”刘邦杀丁公的理由是“不忠”,实际上非也。

鸿门宴项伯救他的时候也是在项羽的阵营中呢,怎么项羽死后刘邦却封项伯为列侯?就是因为游侠的道德里,要求是“不矜其能,羞伐其功”,而丁公主动讨封,不是游侠,而是一小混混;而项伯,准备带张良一起逃亡,被张良感动后再去救刘邦,有游侠之烈风。

这里面,的确是有些微妙的平衡。

如果细想,就会发现,这不是平衡,而是刘邦对年少时的游侠理想的回光返照,对他手握处分权的一种任性。

一些本来他可以杀的仇人,他不杀;一些本来他应该奖励的恩人,他杀了。

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刘邦在行使一个皇帝快意恩仇的权利。

如果还没明白,我们再看雍齿这个例子吧。

秦二年十月的时候,刘邦终于攻占了秦地丰,命令雍齿守丰,他自己引兵到薛。

魏人周市派人对雍齿说,魏现在下了数十座城,你投降了我,你还可以当侯,守着丰,不投降,我就把丰屠城。

雍齿本来跟刘邦关系也不好,周市一说,雍齿就同意了,为魏人守丰。

沛公回过头来攻丰,反而不能下。

雍齿的反叛,把刘邦气得牙痒痒的。

登基之后,群将日夜争功。

张良劝说刘邦,大家既怕有功你却不封,更怕你记恨以前的过失,秋后算账,以防万一,准备造反呢。

你要封一个你平生最恨的人,而且是大家都知道你很讨厌的人,大家就放心了。

刘邦一下子就想起了雍齿,令人赶紧定功行封,封雍齿为什方侯。

果然,群臣大喜,都知道刘邦不会因以前的怨恨杀他们了。

这个故事能说明的东西很多。

如果和丁公的例子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刘邦行事并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

有时,刘邦会,如对待丁公;有时,刘邦会以德报怨,如对待雍齿。

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原则,游侠标准只是刘邦的无数个标准之一。

这就是我认为君主最大的特权:“任意阐释权”。

如论背叛,雍齿的情节比丁公严重多了吧?但君主就是有本事让臣子们拿不准自己到底是该封侯还是该被斩首。

刘邦时而阴狠,时而仁慈,随便怎么做,都能找到理由。

这就叫做“天威不可测”。

年老的刘邦,在的处分上,比起血气方刚的项羽,是更有谋略的。

尽管他本人不一定会想得那么深。

随机文章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简介?隋朝攻打高丽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神奇的过度学习效应,天才没有99%的汗水那不是天才霍金完美体现鲨鱼效应,与病魔斗争50年获得惊人成就(内心强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隋唐英雄侯君集简介 历史上侯君集是如何死的

,是豳[bīn]州三水人,在今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以有材且雄健著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

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的幕府之中。

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和李元吉。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

侯君集讨伐吐谷浑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

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

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李靖征讨吐谷浑国。

以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部队到达鄯州,商议下一步军事行动。

侯君集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已快到目的地。

而吐谷浑部队不去守住险要之地,实在是老天相助。

如果用精干的部队乘其不备,则有大胜可能。

等敌人逃到山谷里,攻克起来就难了。

” 李靖同意他的计策。

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

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侯君集平定高昌国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

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

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

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

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

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的念头,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

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

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

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到这个消息,笑道:“唐国离我国七千里地。

荒漠,盐碱地有二千里。

既无水草,而且冬天风吹裂肌肤,夏天风吹如火烧。

行族商人一百人不能有一人到达。

岂能大军攻到这里?即使能够到达,在城外一两十天就会因吃完粮食而溃败。

我将趁机俘虏他们。

” 侯君集刚渡过荒漠,到达高昌地界。

就听到麴文泰死去,其麴智盛刚继位。

而且高昌正在办丧事,无心作战。

侯部下请求快速奇袭。

侯说:“不可以,唐天子因高昌国君傲慢,让我执行上天的惩罚。

现在赶上人家办丧事,在坟墓上奇家,不是问罪的好方式。

”于是击鼓前行,等高昌国作好守城的准备,才砍树填塞护城河,牵引撞车,摧毁城墙。

于是攻破外城,俘七千人。

进围都城。

麴文泰外无援兵,于是投降,高昌平定。

侯君集刻石表功,才返回。

侯君集支持太子谋反 但因此役侯君集部队进攻中抢掠财物、妇女。

纪律很坏,在朝廷中引起非议。

有人攻击侯君集,但李世民念他的功劳,按下不理。

侯君集自恃有战功。

因一点小过被人非议,甚至被纪律部门审查,心中不平。

这时太子李承乾有过错,害怕被废。

知道侯心有怨恨,因此找人招侯来出主意。

问稳住太子位置的方略。

侯暗示愿助李承乾一臂一力。

又说:“魏王正得势,皇上如果有诏见,不要去。

”李承乾都听从了。

侯君集是怎么死的 然而侯君集害怕有人告密,心中不安。

李承乾谋反的事终于泄露,牵连侯君集下狱,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

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

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

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说:“我不愿刀笔吏欺辰公侯。

”侯君集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世民对群臣说:“侯君集于国家有功劳,我不忍心处置他。

为他向大家讨一条命,王公大臣们允许这样吗?”大臣们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请将他按法律处罚。

” 李世民于是说:“与侯公诀别了,从今后,只有看到侯公的遗像了。

”因而流泪。

于是斩杀了侯,将其家属没入官府。

侯临上刑场,面色不变,对监斩官说:“我要造反?只是运气不好,蹉跎成这样罢了。

然而我曾为将,攻下两个国家。

你可告诉陛下,留一个儿子给我祭祀。

”李世民听了,将他妻子及一个儿子流放五岭之外。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楼兰古国一夜消失,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在大漠风沙的西域,藏着不少的未解传说。

有的地方至今袅无人烟,踏足过的人们却寥寥无几;有的地方曾经繁华不已,现在却只有黄沙漫天。

被文人墨客写进诗词中的楼兰古国,就是这大漠中的未解的秘密。

这座古国曾经在丝绸之路上,如同一颗明珠一般,镶嵌了长达500年之久,可是它却在一夜之间消失,就如同在这历史舞台上从未存在过一般。

人们开始怀疑,那片西域上的奇怪古城,真的存在过吗?楼兰古国一夜消失,历史上真的存在吗?翻看历史文献的记载,在《史记》、《汉书》中,都曾有过楼兰的身影,可是它仅仅只持续了几百年之久,尤其是到了公元四世纪,楼兰直接奇怪的消亡了,在往后的史书中,关于这个古国再无任何记载,就如同它未曾出现过一般。

直到1899年,一支由瑞典人带领着探险队进入新疆新疆罗布泊以后,因为一把铁锹的丢失,菜叶网,才发现这座在西域大漠之中沉睡了长达1600年的古城,1900年的3月28日,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世界。

随后在近百年的岁月,有不少的考古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开始出现在这里。

在这座古城,发现了很多的木器、陶器,还有古代的钱币和汉锦,甚至还有近代手抄的一本《战国策》,这些古老的文物,在展现这片土地过往的繁华盛世的同时,也证明了楼兰是真实存在过的。

尤其是在70年代末期,这座古城还出土了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还有珍贵的皮革制品和漆器等文物,虽然这座古城沉睡了千年,但是它的文明却一直悠久的流传下来。

加入收藏
               

史上最悲剧的英雄: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会丢掉他的帝国?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