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尸骨之谜:曾化验并未发现中毒迹象

日前,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公布,国家有关部门历时5年,通过对光绪头发、遗骨、衣物进行检测化验,得出结论:“系砒霜中毒死亡”。
11月18日,本报刊发
【千问解读】
日前,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公布,国家有关部门历时5年,通过对光绪头发、遗骨、衣物进行检测化验,得出结论:“系砒霜中毒死亡”。
11月18日,本报刊发的《揭秘光绪死亡档案》,从清宫档案角度披露了光绪帝生前死后的隐秘。
文章见报后,很多读者来电询问,如今确认光绪是中毒而死,所检测的遗骨是重新打开光绪棺椁提取的吗?光绪的陵墓在1938年曾经被盗过,其尸骨在当时是否遭到了破坏?1980年文物部门曾对光绪陵的地宫进行过清理,那次可曾对其尸骨进行检测?化验结果是怎样的?因此,本报再次采访了宫廷史专家李国荣研究员—— 崇陵曾经被盗 光绪的尸骨遭到过破坏吗 问:100年前,即1908年11月14日,清帝光绪死去。
光绪死后的第二天,实际执掌大政的紧接着病亡。
据说,光绪临死时还没有自己的陵墓。
那么,光绪是如何安葬的?网络配图 李国荣:在中国历史上,新一即位,就马上着手为自己建造陵寝,这是千百年来奉行不变的定制。
可是,光绪皇帝从登基直至病亡的34年中,专权的从来就没有张罗给光绪皇帝建陵。
陵址倒是选了,那是光绪十三年(1887)清明时节,但慑于慈禧的淫威,没有一个大臣敢奏请为皇帝动土建陵。
人们普遍认为,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在光绪建陵问题上作梗,可算是慈禧对光绪的一个报复和打击。
今天坐落在河北易县的光绪陵墓——崇陵,是光绪死后的第二年,即宣统元年(1909),由光绪的弟弟、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开始操办兴建的。
对已经停尸待葬的光绪来说,这已是迟来的万年吉地。
光绪的陵墓,在宣统元年二月初八日破土动工。
同年三月,光绪的梓宫奉移西陵行宫,暂时安放,光绪的尸身在西陵地面等待入土。
1911年,正当崇陵工程吃紧赶工的时候,大清王朝灭亡了。
崇陵工程因此停顿了一段时间。
根据《优待清室条件》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
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
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支出。
”后来,逊清皇室与民国政府经过协商,崇陵工程继续进行,袁世凯派国务总理赵秉钧督办崇陵工程。
据载。
工程紧张时,每天陵上施工人员都有六千人左右,整个陵寝工程花费预估551万两白银。
光绪陵墓的建造,从1909年算起,历经5年,到1914年才竣工。
光绪是1913年入葬的,那时,工程还没有全完。
光绪的隆裕皇后是1913年2月死去的,她随光绪一起葬入崇陵地宫。
至于光绪宠爱的,还有她的姐姐,则被安葬在光绪陵寝的旁边,在陪侍光绪了。
问:1938年光绪的崇陵曾经被盗,光绪的尸骨遭到破坏了吗? 李国荣:光绪入葬后25年,即1938年,他的崇陵就被人盗掘了。
当时,盗墓者挖洞进入地宫,用斧头将光绪棺椁的正面凿开一个直径约3尺的圆洞,将光绪的遗体从棺内拖出,放在一边,盗走了棺内的随葬品。
同时,还将隆裕皇后的棺椁毁坏,打开棺盖,盗走了棺内宝物。
盗墓者从光绪的崇陵地宫中到底盗走了多少,一直没有确切说法。
现在,根据清宫档案中记载的光绪皇帝的《万年吉祥账》,我们看到光绪入殓穿戴和随葬物品的清单,盗墓者仅从光绪的棺椁内,就盗走宝物近200件。
1938年光绪陵被盗后,盗口当即被填埋封闭。
应该说,这次崇陵被盗,盗墓者关注的只是地宫珍宝,光绪的尸骨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
网络配图 1980年对光绪头发和尸骨的化验为什么没发现其中毒迹象 问:1980年清理光绪地宫时,对光绪的头发和尸骨做过化验吗?结果又是怎样? 李国荣:1980年4月,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对的泰陵进行发掘,后因故停止。
同年6月,对光绪的崇陵地宫进行保护性清理。
在清理时发现,光绪的左手上还有一对翠环。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的盗墓者对皇家的丧葬制度并不太了解,他们不知道金井里还放有大量镇墓之宝。
所谓金井,就是皇陵的“点穴”之地,在皇帝棺椁正中央的下方,墓主人在生前或入葬前,往往将一些珍宝放入井内,以求驱邪镇墓。
因此崇陵虽然被盗,但金井里20多件珍宝竟丝毫未损地全部保存下来。
其中的子母铁球,摇动时还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另有一个银怀表,那上面的文字数码依然清晰可见。
这次清理崇陵地宫,发现光绪皇帝的尸身虽然已经没有肌肉,但骨骼各关节还都连接完好,一米六四的身躯,没有刀剁斧砍的痕迹。
据说,那次清理崇陵地宫时,确曾对光绪的头发和尸骨进行了化验,但当时条件很有限,检测化验是在县城医院及防疫站进行的,没有查出什么结果,也没有留下什么化验单据。
因此,1980年清理崇陵地宫,没有发现光绪中毒的迹象。
崇陵地宫清理完毕后,将光绪的尸骨装进一个塑料袋,经过一番包装,放入一个特制的楠木箱内,重新安葬在原来的棺椁里,并将棺椁封闭。
光绪的头发、衣物晾晒后,分别包装,存放在西陵文物管理处的文物库房内保管。
还有几块光绪的遗骨,也留存在外,保存在文物库房内。
光绪的衣物早已腐烂残破,检测化验的残衣是光绪入殓时原本所穿的吗 问:这次检测的光绪尸骨遗物都有哪些?是打开光绪的棺椁直接提取的吗? 李国荣:由于光绪的棺椁在1980年清理地宫时已经重新封闭,不可能再开棺检验。
此次所检测的光绪尸骨遗物,是清西陵文物库房内专门保管的。
其中有光绪的头发2缕,肩胛骨、环椎骨、脊椎骨、肋骨等7块遗骨,以及5件已经残破的衣物。
光绪的衣物已经腐烂残破,如何保证这些残存衣物确是光绪入殓时原本穿的,在有关部门进行检测化验时,光绪皇帝的《万年吉祥账》起到了独特的凭证作用。
在这个账簿档案上,详细记载着“大行皇帝升遐戴去”的具体物件,也就是光绪皇帝入殓时穿戴的衣物,有如下几件:“天鹅绒冠一顶,穿黄缂丝棉金龙袍、石青缂丝棉金龙褂、月白春绸面白纺丝里小棉袄、月白春绸棉裤、月白春绸中衣带、月白春绸套裤白纺丝棉袜。
”档案中对光绪身上穿戴的这些衣物的具体记载,是最好的凭据。
在对光绪残存衣物进行整理化验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根据档案所载,与实物一一核对,确保了所检测化验的衣物确是光绪所穿戴的。
网络配图 问:根据检测报告,光绪尸骨上的砒霜中毒情况到底怎样? 李国荣:这次对光绪尸骨遗物的检测鉴定,除了清史专家,还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的专家等,专项课题组历时5年,严格按照法医工作规范,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充分利用中子活化实验、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分析、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分析法等现代科技检测方法,对光绪的头发、遗骨、衣物以及墓内外环境样品等进行了反复检验和缜密研究,发现光绪的头发、遗骨以及衣物上均有浓烈的砷毒素(砒霜),其砷含量要比常人高2000多倍。
通过模拟试验和多维论证,专家推断,光绪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光绪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以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含毒尸体腐败后溢流侵蚀所致。
百年疑案,尘埃落定,最终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胡夫金字塔,揭秘胡夫金字塔未解之谜
众多的金字塔中,最著名、最高大、最具神奇色彩的是位于尼罗河畔、距开罗20公里的胡夫金字塔,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1]。
塔高146.59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相当于40层大厦高。
塔身是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5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至今发现的110座金字塔中最大的。
它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成群结队的人将这些大石块沿着金字塔内部的螺旋上升通道往上拖运,然后逐层堆砌而成,十万多个工匠共用约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人类奇迹,当年埃菲尔铁塔还未建成时胡夫金字塔还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修筑真相 那时尼罗河每年泛滥,淹没田野达3-4个月。
农民和劳工们无法种地,于是他们找到了修筑陵墓的工作。
建成一座金字塔的工程可能要花费30年时间。
由于埃及人的生死观及信奉太阳神的影响,认为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就像每天于东方出生及西方死亡,故金字塔都建于尼罗河西边。
金字塔的修筑反映着纯农耕时代人们从季节的循环和作物的生死循环中获得的意识,古埃及人迷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只要保护住尸体,300年后就会在极乐世界里复活永生,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修筑陵墓。
公元前2613年,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即位。
他希望自己死后居住在一座大陵墓里,于是决定修筑一座最大的金字塔。
这也就是胡夫金字塔。
解析胡夫金字塔未解的谜团 金字塔之所以奇怪就在于它的修筑时间和建筑的数据。
在几千年之前,古埃及当时没有如今便利的机器和工具,甚至可以说连人力资源都比不上如今的社会,但是当时所修筑出来的金字塔换到现在我们都建不出来。
这足以证明金字塔修筑的难度。
那么古埃及人到底是怎么设想出这种建筑并且将它建出来的呢?这是胡夫金字塔未解的谜团中的其一。
第二,中国历史皇帝的陵墓都是靠机关和毒药来防止后人盗墓的,但是古埃及不是,他们是靠咒语。
进入胡夫金字塔的科学家发现在塔身内部刻有这样的文字“不论谁打搅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降临在他头上”。
而进入过金字塔内部的人也的确在之后纷纷奇妙死亡,半数死于癌症。
咒语这种东西一直都是很虚无缥缈的,大部分人都不相信。
但是科学家们的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到胆怯。
在金字塔内,能够轻而易举地保护易腐败的东西。
法老们为何会想要修筑金字塔,最大的真相是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尸身不腐,在300年后就可以复活在极乐之地。
所以古埃及的法老们才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筑金字塔。
而根据科学家们的实验,动植物的身体放入金字塔后,的确能够保持原样,腐蚀的极其缓慢。
金字塔内的未解的谜团还有很多,但是至今都没有人能够成功地解密。
明朝“禁史”之谜:历史书写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文化劫掠
这一论断并非指官方彻底封锁史料,而是源于修史过程中的刻意遮蔽、西方势力对中华文明的系统性劫掠,以及后世对历史真相的认知偏差。
通过梳理史料与学术争议,可揭示这一论断背后的多重历史逻辑。
一、清朝官方修史:权力合法化下的历史篡改 清朝统治者对《》的编纂长达94年,远超《》的2年半与《》的1年。
这种超长周期的背后,是满清政权对前朝历史的系统性重构。
政治合法性建构:清朝通过《明史》将明朝灭亡归咎于农民起义,刻意淡化自身作为异族征服者的身份。
例如,将起义军塑造成“流寇”,而将清军入关描述为“为明复仇”,从而掩盖其武力征服的本质。
文化话语权争夺:清朝统治者对关键历史事件进行选择性记录。
如对“”中被俘的细节,却淡化其后期复辟的合法性;对“三大征”的军事成就一笔带过,转而强调万历长期怠政。
史官的生存困境:主修《明史》的张廷玉虽为汉臣,却因“模棱两可”的立场被帝猜忌。
其团队在修史时不得不平衡满汉关系,导致许多敏感内容被“掐头去尾”,例如对明朝势力的描述被夸大,而对文官集团的制衡作用则被弱化。
二、西方势力渗透:中华文明的“乾坤大挪移” “西史辨伪”学派的研究揭示,明朝档案的缺失与西方势力存在关联。
共济会的角色:该学派认为,共济会通过扶持满清政权,系统性劫掠中华文明成果。
例如,耶稣会传教士以传教为掩护,窃取《》《坤舆万国全图》等科技典籍,并将其伪造成西方文明的“原创”。
档案的转移与销毁:部分明朝档案被转移至欧洲,成为西方伪造“四大文明古国”的依据。
例如,哲学中的“原子论”被指抄袭明朝思想家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而的建造技术则被认为源于明朝的建筑学著作。
文化符号的窃取:明朝的航海技术、火器制造、农业技术等被西方篡改为自身成就。
例如,下西洋的宝船技术被改头换面为“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起源,而明朝的“水底雷”则被包装成西方军事科技的“先驱”。
三、民间记忆的扭曲:被篡改的集体认知 清朝通过文化手段重塑民间对明朝的认知。
文学作品的污名化:清朝文人编造的《太祖皇帝本记》将描绘为“丑陋暴君”,而《凤阳花鼓》则以“十年倒有九年荒”诋毁其治绩。
这些内容通过小说、戏曲广泛传播,掩盖了朱元璋推行养老院、免费医院等惠民政策的事实。
历史事件的污名化:被歪曲为“寻找建文帝”,而非宣扬国威与促进贸易;万历皇帝的“不上朝”被解读为荒废朝政,却忽略其通过内阁制度维持国家运转的治理智慧。
民族身份的解构:清朝通过谣言散布为“人”或“朝鲜人”,试图消解对明朝的认同,为自身统治制造合法性。
四、历史真相的再发现:从档案到学术的突破 尽管明朝档案受损严重,但近年来仍有新的发现。
出土文物的佐证:广东阳江海域的“南海一号”沉船,证实了时期海上走私贸易的猖獗,为理解明朝初期海禁政策的必要性提供了背景。
域外史料的对比:朝鲜、越南等国的史籍中,仍保留着对明朝的正面记载。
例如,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了万历援朝战争中明军的英勇表现,与清朝史书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
现代学术的反思:学者逐渐认识到,明朝的灭亡并非单纯因“自毁长城”,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例如,之死既有其擅杀、私自议和等过失,也与帝猜忌多疑的性格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