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改变蜀国稳定部署导致蜀汉灭亡?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之后就直接是接班,其实姜维的资历还差得远,在诸葛亮之后还有和两个重要人物。
在这两个人在时期,蜀汉政权
【千问解读】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之后就直接是接班,其实姜维的资历还差得远,在诸葛亮之后还有和两个重要人物。
在这两个人在时期,蜀汉政权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转而开始了休养生息。
但是费祎被刺杀之后,姜维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实际领导者,姜维军事能力很强,但是政治能力不足。
面对蜀汉内部出现了宦官专权问题,姜维束手无策,只能自己在外带兵。
网络配图 一、姜维改变了的战役部署,最终导致了汉中的失守 公元219年,取得了汉中大战的胜利,在此之后,刘备任命魏延负责防御汉中地区。
魏延这个人被黑了600多年,他的军事能力是相当强的。
魏延镇守汉中时,把很多部队部署在汉中外围的山区。
这样一来,魏军很难直接进攻汉中的核心地区。
这一政策从刘备时期一直沿用到了费祎时期,长达将近30年时间。
但是姜维上台之后,更改了这一计划。
姜维认为魏延的部署虽然稳妥,但是无法有效的歼灭魏军主力。
曹魏更改了这一部署,把所有的部队全部放进了城内。
这就等于把魏军放进了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姜维的计划是魏军久攻不下撤走时,自己率领大军及时追杀,这样可以一举歼灭部分魏军主力。
但是这一计划的前提是自己后方稳定,而且对方只能来一路军队,这就很难保证了。
姜维的部署出现了明显的破绽,曹魏方面的也不是傻瓜。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夹击蜀汉。
其中邓艾和诸葛绪主要是辅助作用,钟会的部队负责主攻。
钟会也看出了姜维的部署漏洞,他命令一部分军队牵制汉中地区的蜀军,而自己率领军队攻破了蜀汉政权的第一道门户阳安关。
阳安关失守之后,蜀汉政权所能依赖的也只剩下了剑阁而已。
姜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放弃剑阁之外的控制区,急速撤回剑阁防御钟会的大军。
魏国的三个将领并不心齐,还没有取得胜利,钟会和邓艾就先联合陷害了诸葛绪。
窝里斗是曹魏政权的一大特色,从时期开始一直都是这个德行。
二、邓艾选择了700里大迂回,主动选择了投降 面对姜维固守的剑阁,无论是钟会还是邓艾都无法从正面攻进去。
邓艾提出了迂回战术,而钟会则负责牵制姜维。
钟会的大军继续进攻剑阁,姜维自然是拼死守卫,两军相互厮杀,姜维占据地形的绝对优势,钟会根本无可奈何。
姜维的防守还是很出色的,几,宋军进攻后蜀。
宋军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剑阁,这真是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
但是姜维并不知道自己的身后出事了,邓艾从阴平小道开路前进,一口气迂回了700多里,最终直逼成都。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进行了最后的抵抗,但是最终被邓艾击败。
邓艾的军队之所以有这么强的战斗力,除了邓艾自己的个人能力之外,还有当时的环境问题。
邓艾的军队一路南下,背后都是,根本就是有进无退,士兵们为了活命自然是拼死向前。
网络配图 客观的说,邓艾的军队根本没有能力攻下成都城。
为了翻越重重山岭,邓艾的军队连一匹马都没有。
至于什么攻城器械和武器辎重更是想都不敢想,邓艾缴获的那点粮食根本持续不了多长时间。
只要成都能够坚守,邓艾的军队很快就会不战自溃。
此外姜维知道背后出事以后,一定会分兵前来增援。
到时里外夹击邓艾,那邓艾就是瓮中之鳖。
但是刘禅这个人比他的父亲刘备差得远,刘禅没有一点主见。
一会说要撤往南方,一会又说要投靠东吴,最后在西川本土官员的忽悠之下,竟然选择了开城投降。
邓艾也没有料到这突如其来的胜利,姜维和钟会更是感到十分意外。
姜维在得到命令其投降的命令之后,但是又没有丝毫的办法。
三、姜维、邓艾、钟会最终都栽在了一个小人物的手里 姜维假意投降钟会以后,发现钟会这个人野心勃勃,姜维开始忽悠钟会谋反。
但要谋反必须先除掉邓艾这个绊脚石,钟会诬陷邓艾要割据西川,司马昭命令钟会捉拿邓艾。
敲到了邓艾之后,钟会逼迫各军将领谋反,但是被监军卫瓘发现。
网络配图卫瓘联络部队包围了姜维和钟会,最终钟会被杀、姜维自杀殉国。
不过卫瓘并没有忘了邓艾,在此之前,他和钟会联合诬陷邓艾。
一旦邓艾返回长安,肯定会向司马昭说明一切。
死人是最安全的,卫瓘命令紧急追杀在押解途中的邓艾。
历史就是这么机缘巧合,很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都死在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手里。
例如和等等,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的蜀汉就这样走向灭亡了,在军事上,姜维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是谁都想不到,邓艾竟然以残兵围困成都,最可笑的是,蜀汉还投降了,悲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