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人们大都想当官是因为什么?有何好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20 点击数:
简介:自周代起,朝廷就已经很注意官吏的选拔工作。

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要说古代最热衷于当官的国家,可能很少有超过中国的。

本来在各个领域都可以

【千问解读】

自周代起,朝廷就已经很注意官吏的选拔工作。

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要说古代最热衷于当官的国家,可能很少有超过中国的。

本来在各个领域都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

但是在古人看来,在其它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不算成就。

只有当官才算大成就。

比如,他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不管走到哪儿,别人都会把他当神一样供奉着。

但是他却并不高兴,一直认为自己是“蓬蒿人”。

只有当了官,才能让自己“仰天大笑”,才能叫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人,那么热衷于当官呢? 一、成功标准。

我们现在说“,行行出状元”。

就是说,成功的标准很多,各行各业都能取得成功。

但是古人并不这样认为。

古人认为,只有当官了,当大官了,才能取得成功。

古代对于成功人士的描述,一般是“拜将封侯”“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这三个词,分别代表着个人、祖宗和后代。

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还是整个家庭的事情,还是整个家族的事情。

而要让个人以及整个家庭和家族都取得成功,只能当官。

因为“拜”“封”这些,都是的行为。

只有当了官,皇帝才会对某个人进行“拜”“封”。

而“光”“耀”以及“封”“荫”,也都是朝廷的事情,是在“拜”和“封”之下连带进行的。

显然,除了当官,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这也是古代成功的标准决定的。

二、社会地位。

古代的各个门类中,“士农工商”,“士”是排在第一位的。

“士”其实还不是当官,“仕”才是当官。

“士”只是读书人。

所以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但是,这个“士”与“仕”是密切相关的。

因为“士”是“仕”的一个准备。

只有读书才能当官。

而读书唯一的指向,也就是当官。

古代从来没有听说过通过读书,可以成为“农学家”“工学家”“商学家”这样的。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直接指向当官的。

可见当官有着多么崇高的地位。

三、伦理规定。

古代人热衷于当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古代从伦理上规定了当官的重要性。

古代最重要的伦理是“”。

在这“三纲”中,特别讲到了国家、家庭和男女之间的关系。

国家关系作为第一关系,讲的是“君臣”。

而“君臣”其实就是官场。

也就是说,“官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而不是“农场”“工场”或者“商场”。

就算是古代伦理中的第二关系“父为子纲”和第三关系“夫为妻纲”,其实也与当官密切相关。

比如我们称古代的官员为“父母官”。

就是说,古代的官员,相当于老百姓的父母。

由此可见,“当官”的第一伦理,是统摄了家庭的第二伦理的。

再比如,古代的妻子,都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我们知道,古代对人的称呼,其实是一种尊称。

既然妻子尊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这就说明,第一伦理又统摄了第三伦理“夫为妻纲”。

总之,古代从伦理的各方面,都确保了当官的重要意义。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会从成功标准、社会地位、伦理规定各方面,都在强调当官的重要性呢? 很明显,这是古代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古代统治者是通过官场来确保社会稳定的。

中国古代从古至今都是大政府小社会,政府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政府稳定不乱,行政效率高,整个社会也都能保持稳定。

也就是说,政府是解决社会所有问题的要素。

虽然古代也有“政权不下乡”的说法。

也就是说,在县级机构以下是没有政府部门的。

但是,管理整个乡下的“士绅阶层”,其实全都是当官的。

读书人、退休官员、或者官员的家人等等。

由此可见,古代没有一个地方能离开官场,当官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在古时候人们大都想当官是因为什么?有何好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