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一个什么样的乐器 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古琴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11 点击数:
简介: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籍记载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造琴、造琴等

【千问解读】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籍记载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造琴、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位列四艺“”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至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起源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礼记》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

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等典籍,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据《》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发现最早的古琴,为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

传说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

发展 先秦: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

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

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

儒学创始人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子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

后世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涓、师文、师乙、伯牙、雍门周、孔子等。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分别是的「号钟」、的「绕梁」、的「绿绮」和的「焦尾」。

两汉:琴的型制于晚期确定 。

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

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

《胡笳十八拍》相传为蔡邕女儿作,实则《大胡笳》和《小胡笳》皆为唐人借题所作。

此外还有所著《说苑·琴录》,所著《琴清英》。

琴曲《广陵散》也在此时广为流传。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司马相如和桓谭等。

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乐谱可追溯到。

魏晋: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文人琴人,如“”和“”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

的《长清》、《短清》、《长侧》和《短侧》4首,合称“四弄”,现存同名琴谱载于琴谱,可能并非原作;还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阮瑀、嵇康、、和阮瞻等。

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

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戴颙、宗炳和柳恽等。

隋唐: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

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期间新作琴曲有《风雷引》、《昭君怨》、《》、《阳关三叠》和《渔歌调》等,斫琴在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

减字谱逐渐成熟,成为了记录琴音乐主要谱式。

初唐时琴也传到朝鲜和日本。

期间著名琴人还有、、、赵耶利、薛易简、陈康士和陈拙等。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

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

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

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

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元:由于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

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

第1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

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

期间著名琴人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倪云林和苗实等。

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

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

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

宋代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

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

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

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

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

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

明清: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现存第一部减字谱《神奇秘谱》保存了众多古曲。

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汪芝、蒋克谦、杨抡、严澄、徐常遇和等。

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

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

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近代: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

1920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编印的《今虞》琴刊是当时惟一的盛事。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查阜西带领调查小组在中国琴人聚集的地区进行了普查,造访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录音资料,整理出版《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等书,为古琴艺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唐健垣编有《琴府》一书,其中一册涵盖了20世纪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状态。

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顾梅羹、张子谦、卫仲乐、徐晓英、金蔚等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研究、传授琴艺。

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

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现代: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东南大学为古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古琴是一个什么样的乐器 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古琴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