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其实都是跟别人学的

但事实上,刘备的这次托孤并不是自己的原创,他也是从别人那里学过来的,他学的就是东吴孙策临死前托孤张昭,就连说的话都相差无几。
那么,孙策托孤又是怎么一回事,张昭又是怎么做的呢? 刘备临死前托孤诸葛亮,说
【千问解读】
说到“托孤”,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三国时期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将儿子刘禅交给诸葛亮的情节,后来诸葛亮也是为了蜀国鞠躬尽瘁。
但事实上,刘备的这次托孤并不是自己的原创,他也是从别人那里学过来的,他学的就是东吴孙策临死前托孤张昭,就连说的话都相差无几。
那么,孙策托孤又是怎么一回事,张昭又是怎么做的呢?
刘备临死前托孤诸葛亮,说刘禅如果能扶持就扶持,不能扶,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一般认为,这是刘备的策略,让诸葛亮为了他的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刘备这一套是跟别人学来的,在他之前,东吴的孙策已经用过,他托付的对象是张昭。
据《吴历》记载,孙策临终前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后来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的话,“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简直就是从孙策那里趸来的。
不过,两人的托孤结果都不错。
诸葛亮为西蜀鞠躬尽瘁,张昭为东吴也是劳心费神。
孙权刚接手父兄的基业时,刚刚19岁,孙策手下的很多人对这个小毛孩似的人物有些不服气。
张昭亲自扶孙权上马,又列兵让孙权视察。
众人见张昭对孙权如此尊重,才跟着顺服了。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张昭在东吴群臣和将士心中的地位。
有一次,孙权在武昌钓台和大臣们一起喝酒,孙权喝多了,让人用水洒向群臣,还说,在做的都要喝醉,醉到跌落水中为止。
张昭对孙权的醉话很不高兴,就出去坐进车里去了。
孙权知道张昭不高兴了,让人去叫张昭回来,还说,大家一起高兴,您又何必发怒呢?张昭以亡国之君商纣王为例,说纣王做酒池一夜宴饮也只是为了高兴而已。
孙权没有说话,挥了挥手,解散了酒宴。
公元232年,公孙渊在辽东反魏,向孙吴称臣,并要求内外合应,共同打击曹魏。
对于公孙渊伸出的橄榄枝,孙权很快就答应了,但张昭持反对意见,他劝孙权,公孙渊目的不纯,他是怕曹魏征讨才东吴来求援。
如果公孙渊改了主意,不但我们派出的使者回不来,还会被天下取笑。
孙权一心想打北方的曹丕,哪里听的下张昭的劝谏。
这样,张昭越劝,孙权越不能忍受,最后,他抓着刀,强忍着心中的怒火,但还是愤怒地对张昭说,吴国士人入宫拜我,出宫则拜你,我对你的敬重已经到极点了,我真怕失手伤了你。
张昭看孙权很久,才悠悠地说,我知道我的话不中听,但我还要说。
我忘不了太后临终的的嘱托啊!说完,张昭热泪纵横,孙权也扔下刀,跟张昭一起哭起来。
后来,孙权还是派人去了辽东。
张昭生气于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就蜗居在家,不再上朝。
孙权一怒之下,让人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表示他永远不必出门了。
张昭毫不示弱,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表示他永远不打算出门了。
当孙权派到辽东的使者被杀,孙权后悔了,知道了张昭的预测是正确的。
他几次派人请张昭上朝,但张昭不肯来。
孙权抹不开面子,下令用火烧张昭的家门,想以此逼他出门。
谁知张昭依然不出来。
孙权觉得无趣,又让人把火又扑灭,自己则在张昭家门前站了很长时间,一直不走。
后来,张昭的儿子看不下去了,连搀带扶,把老爹从家里拉出来,跟孙权才算和解了。
张昭如此倔强,这大概也是他没有当上东吴丞相的原因。
不过,即使他不是丞相,他在东吴的实际地位也是有目共睹。
一个人,不在于地位高低,只要一心为国,总会受人尊敬。
三国鼎立的缔造者:曹操、孙权、刘备的政治博弈与才能比较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杰出的领袖在这一时期中脱颖而出,他们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才能使得魏、吴、蜀三个政权能够形成鼎立之势。
本文将探讨这三位领袖如何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比较他们各自的政治能力。
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他以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统一了北方,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孙权作为东吴的领袖,继承了父兄的遗业,巩固了江东的统治,并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手,成功抵抗了曹操的南侵。
刘备则凭借其仁德的形象和诸葛亮等一批贤臣的辅佐,逐渐扩大势力范围,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三位领袖各有所长,但刘备相比曹操和孙权最大的优点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民心所向。
刘备以仁爱著称,他的“王道”政治理念吸引了大批人才和民众的支持。
这种以德服人的领导风格,使他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政权。
至于曹操、孙权和刘备谁的政治能力更高,这实际上很难一概而论。
曹操以其果断和残酷著称,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都非常出色;孙权则以其稳健和审时度势著称,他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局势;刘备则以其仁德和民心所向著称,他的政治理念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三人各有特点,但都具备高超的政治能力。
结语: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领袖的政治才能和决策智慧共同塑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他们的不同领导风格和政策选择反映了各自政权的特点和优势。
刘备的仁德政治虽然在军事实力上不及曹操,但在赢得民心和支持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
三国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政治能力和领导风格都有其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时代背景和个人条件来发挥自己的长处。
刘备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外族势力创建的国家(政治原因)
相信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刘备,刘备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是属于一个比较特色的人物形象了。
在历史当中是拥有着很多有关刘备的记载。
刘备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主要的原因是拥有三方面的分别,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以及军事原因。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如果想要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几乎为零,而且蜀汉是属于外族势力创建的国家。
政治原因刘备之所以没有能够统一天下,是因为当时蜀汉的同志依然是延续着旧制度,而这些都是淘汰的制度,因为楚汉根本不能够与时俱进,历史才会选择淘汰。
蜀汉本身是属于一个氏族地主阶级所创建的国家因为局限性也是比较大,导致没有办法去适应一个历史时期,会被历史所淘汰,这是属于一个外族势力所创建的国家。
经济原因蜀汉是以汉中,四川为经地区,中间的经济趋势可以养活整个地方的政权,以汉川当前的劣势,经济区显然是没有办法扩张的。
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将汉川作为根据地是没有办法达到统一天下的效果。
诸葛亮就会做出一个不同的战略规划,如果可以占据了三个经济特区,可以统一天下,但是蜀汉自始以来都没有办法成功。
军事原因当时的汉朝十三洲曹操一个人已经霸占了9个、孙权霸占了2个、而刘备仅只有1个,从这个方面来看显然是没有太多优势的,在人口这一方面是极度缺乏,再加上很多战争中没有取胜,对于刘备来说是雪上加霜。
刘备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是没有太好的地位,也面临着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