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作者们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19 点击数:
简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总有一些不得不说的文学体裁,比较著名的乐府诗、汉赋、唐诗、元曲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体裁和特色,能够让我们在时隔千百年后的今天,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去探索那个时代的人们。

今天,就来看一看元曲,但并不是看元曲中那些事物,而是看创作元曲的那些作者们,他们都经历过什么。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

落日金

【千问解读】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总有一些不得不说的文学体裁,比较著名的乐府诗、汉赋、唐诗、元曲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体裁和特色,能够让我们在时隔千百年后的今天,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去探索那个时代的人们。

今天,就来看一看元曲,但并不是看元曲中那些事物,而是看创作元曲的那些作者们,他们都经历过什么。

元曲的作者们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

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

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

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

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髪。

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白朴《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元曲之不同,在于其能颂能唱,跟唐诗宋词比起来多了演绎的成分。

这种演绎靠的不是作者,而是雕兰瓦肆的歌妓戏子们。

元曲本来是所谓的“蕃曲”、“胡乐”,就是金元时期才出现的东西,最开始的时候多在街头巷尾出现,大多演唱之人皆为流浪之人,这即是自其始,就氤氲着淡淡的忧伤之意。

也因之于此,元曲比唐诗宋词要自由得多,谁都能唱,谁都能演,后来也有称元曲为“夹心”者,用现代眼光看的话,不如说是“夹心饼干”,倒是文人墨客或是歌妓戏子们的消遣之物。

元曲的作者们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当然,在元朝时候的元曲戏剧,对这些活跃在民间的歌妓戏子们而言,则是求生之手段。

游走于江湖,传唱于民间,这是中国古代文学融合世俗文化的开端,从前的唐诗宋词大多局限在朝野之中,或者顶多也就是读书人知道得多点儿,其他人只顾谋生,或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身负行囊走世间,哪里有那个闲情坐下来听曲唱歌。

而元朝不同,读书人不能参与科举,元朝人又是以军事立国,对读书人打心眼里就看不起。

这些读书人寒窗苦读数载,便要找个求生之手段,于是跟着剧团到处走,常常写些世态曲调,就成为他们的人生。

因此元曲不能是阳春白雪,不能是高山流水,从其所面对的用户来说,就自然是下里巴人的,他要用普通人听得懂的东西去说去唱,元曲之美即也在此。

在唐诗宋词之中,若有兴致,随便是野外还是家中,就算是骑在马上,坐在家中,只要心情来了就挥墨写诗。

而元曲则不同,元曲有各种调,什么南吕宫唱、仙吕宫唱、大石唱、小石唱、宫调唱的,每种格调都可对应近日的歌曲风格,南吕宫唱的是“感叹伤悲”风格,那就是伍佰;仙吕宫唱的是“清新绵邈”,那就是梁静茹;大石唱的是“风流蕴藉”,那就是周杰伦;小石唱的是“绮丽妩媚”,那是邓丽君。

元曲之悲喜剧,与后世之音乐不谋而合,这即是元曲之趣。

元曲的作者们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据传元代参与戏剧创作的至少有200多人,但光风霁月、流光溢彩,可谓是应有尽有。

不同的元曲有着不同的归属,很多元曲作者常常不屑于与朝廷为伍而要浪迹江湖,把戏曲杂剧留给歌妓戏子们去传唱。

元好问是元曲的开篇者,早在宋金南北对峙之时,元好问就已经名震天下,被文学江湖盛赞为“元才子”,但元好问自金国灭亡而后就终身不仕,隐居于山野之中,不再过问世事,因此对后世之元曲而言,元好问只是开了个好头却没有给结尾。

关汉卿横空出世,但他其实读书写曲之本事,最开始并没有被人们所发现。

最早的关汉卿是金国朝堂中的太医院的医生,也就是所谓的御医。

或许是因为“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关汉卿虽依附元朝,内心之中的抵触情绪是浓厚的,多年之间即是与倡优之辈往来密切,为一代梨园之领袖,是所谓“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元曲的作者们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四大家中的白朴身世最为多舛,金元之乱中流离失所,因元好问之收留,而颇受元好问之影响,毕竟是元曲开山始祖的徒弟,也是诗才横溢,出口成章。

但因元好问之影响,对进入朝堂没有兴趣,而是养成了自我放逐的弃世心态,常常与前朝耆老相聚成欢,一腔愤世嫉俗心,却无任何出气处。

白朴之伤,反映在其曲中,所谓“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

”此后,王实甫写《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之故事,遂成后世佳缘良偶之绝配。

王实甫亦是留恋于梨园,常常醉心瓦栏勾舍,最是擅长才子佳人的风韵格调,如果说元好问是金庸,白朴则就是古龙了,而关汉卿则更像是卫斯理。

元曲的作者们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马致远跟前面几位还不同,年轻的时候他还是有过传统文人的进取心的,奈何生不逢时,几经辗转,最终也没有在朝野之中赢得盛名。

晚年之时终至看破世事,以清风明月为伴,游走于梨园,也是写出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梧桐声声的凄惨故事,算是接过了当年关汉卿的位置,被世人称之为“曲状元”。

就算他不能得到这个“曲状元“的身份,仅凭那首“枯藤老树昏鸦”,也是能入得中国古诗名曲一百首了。

张可久跟马致远命运相似,但他就没有马致远那么幸运,一生之中都在为当官做准备,70岁了才是幕僚,80多岁了才是个监税小吏,也就是今天坐在地税局大厅里的那个小职员,整天干的事情都是征税收税。

此后他也才看透人间,寄情山水,可是人生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其曲中多有那种虚度年华之语。

元曲的作者们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再说就是郑光祖了,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这个人也没当到多大的官,最后就是个管道路的小官员,可谓是政治上的落魄文人。

但虽如此,郑光祖在南方杂剧圈子里却是响当当的人物,人称“郑老先生”,如果说有北方的关汉卿,南方的就数郑光祖了。

张养浩比前面几位要好得多,首先其本身出生就是在富裕家庭,而且年少之时就颇有才名。

此后基本顺风顺水,在朝廷上最高当官当到了礼部尚书,虽然曾经因直谏被贬为平民,但是几经沉浮后仍回归朝堂。

按照其他元曲文人的看法,张养浩就是所谓人生赢家。

其曲亦多豪放恢弘之句,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谓是丝毫没有给当朝统治者任何的情面。

梦溪笔谈主要记载的是什么 作者是谁

《梦溪笔谈》是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裁,《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着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梦溪笔谈主要记载了哪些内容《梦溪笔谈》是我国第古代科技第一百科全书,包括《笔谈》、《补笔谈》和《续笔谈》。

作者沈括。

全书共26卷,分17门类,梦溪笔谈主要记载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 讥谑、杂志、药议”。

《补笔谈》三卷本,包括以上内容十一篇。

《续笔谈》一卷,不分门。

《梦溪笔谈》在内容上,用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描述和阐发了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题材并不多见。

例如,《技艺》正确而详细地记录了“布依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可靠的活字印刷术史料,受到了国际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它辩证门记录了韩愈画像,让后人了解一个产生于北宋并传承下来的错误。

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韩愈的画像。

除此之外,北宋其他重要的科技发明和人物都在这本书有所记载。

比如,它记载了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以高超的三节合龙水利工程弥合龙门差距的方法,淮南布依族卫朴讲述历法,登州孙思恭解释彩虹和龙卷风、团钢和浇钢技术,都是科技史上的珍贵史料。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梦溪笔谈》的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物理试卷】新高一入学考试物理试卷

答案: 来源:常释物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环球物理立场。

环球物理 ID:huanqiuwuli 环球物理,以物理学习为主题,以传播物理文化为己任。

专业于物理,致力于物理!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目标,分享物理的智慧,学会用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为大家展现一个有趣,丰富多彩的,神奇的物理。

投稿请联系 14511055@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加入收藏
               

元曲的作者们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