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之才典故出处介绍(附释义)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10 点击数:
简介:董卓是在东汉末年推动三国鼎立的关键因素。

如果不是董卓挟天子已令诸侯,那天下人也不会讨伐董卓,等董卓讨伐完毕汉室实际上再也不是真正的掌权者了。

今天为大家讲的成语王佐之才就是出自董卓传,总有人觉得董卓和曹操很像,虽然他们都有残暴的一面,但是曹操修养更好,文学造诣也高,这让很多人不得不服他。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董卓传》注引《汉

【千问解读】

董卓是在东汉末年推动三国鼎立的关键因素。

如果不是董卓挟天子已令诸侯,那天下人也不会讨伐董卓,等董卓讨伐完毕汉室实际上再也不是真正的掌权者了。

今天为大家讲的成语王佐之才就是出自董卓传,总有人觉得董卓和曹操很像,虽然他们都有残暴的一面,但是曹操修养更好,文学造诣也高,这让很多人不得不服他。

王佐之才典故出处介绍(附释义)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董卓传》注引《汉纪》,时间大约是在汉桓帝期间,主人公名叫王允。

原文如下:

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

少有大节,郭泰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

”泰虽先达,遂与定交。

三公并辟,历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为从事,迁河南尹、尚书令。

及为司徒,其所以扶持王室,甚得大臣之节,自天子以下,皆倚赖焉。

卓亦推信之,委以朝廷。

王佐之才典故出处介绍(附释义)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人氏。

少年时期非常有气节,郭泰见到王允后非常惊奇,并表示:“这个姓王的后生就好像千里马一样,是辅佐皇帝成就大业的杰出人才。

”郭泰虽是前辈,但与王允成了忘年之交。

三公府征辟王允为官,王允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他又征辟了荀爽、孔融担任从事。

后来王允又历任河南尹、尚书令等职。

在担任司徒期间,王允一心扶持王室,很有大臣的节操。

皇帝以下的大臣,大都依附于他,就连董卓也非常推崇和信任他,将朝中的大事都交给他来处理。

王佐之才典故出处介绍(附释义)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郭泰口中的“王佐之才”,意为辅佐皇帝成就大业的杰出人才。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回。

王允是汉末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此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少年时期就得到名士郭泰的垂青,被誉为有王佐之才。

后来,王允受到三公的征辟,从州刺史做到了仕途这样的高位。

此人的工作能力超强,为人处世也非常公正,故此不但得到了满朝文武的推崇,就连权臣董卓也对他委以重任。

王佐之才典故出处介绍(附释义)

不过,显然董卓并不了解王允。

他只看到了王允的能力,却对王允忠于王室的特性缺乏认识。

王允表面上顺从董卓,暗地里却积蓄力量,打算除掉这个为祸朝政的奸臣。

最终,王允在董卓部下吕布的协助下杀死了董卓,汉末朝廷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喘息机会。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王允能力不俗,但他却遇上了能力更为强劲的贾诩。

正是在贾诩的协助下,董卓残余势力才得以死灰复燃,并在三个月时间内聚集了十万人马,不仅杀死了王允,还控制了汉末朝廷,王允一心想匡扶汉室的愿望也化为了泡影。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王佐之才典故出处介绍(附释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