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04 点击数:
简介:明代从1436年到1464年间,因为没有出产任何带有官窑年款的瓷器所以被称之为空白期。

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瓷器,历史悠久也是非常好的艺术品。

不过在空白期出品的青花瓷都是民窑所产,倒不是说民窑就不如官窑,那在当时的出产的青花瓷又有什么特点呢?其实说不定会有更加精致的青花瓷产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明代中期包含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

【千问解读】

明代从1436年到1464年间,因为没有出产任何带有官窑年款的瓷器所以被称之为空白期。

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瓷器,历史悠久也是非常好的艺术品。

不过在空白期出品的青花瓷都是民窑所产,倒不是说民窑就不如官窑,那在当时的出产的青花瓷又有什么特点呢?其实说不定会有更加精致的青花瓷产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明代中期包含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社会动荡,灾荒、战争连年不息,景德镇制瓷业也受到冲击,至今还未发现带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

陶瓷史上称这三个朝代为瓷器制造的“空白期”。

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正统 孔雀牡丹纹罐

明中期民窑青花瓷器胎、釉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青花瓷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的器物胎质较为白细,继承了宣德时期的部分特征;后期与前期的比较相对粗糙些,釉面薄而白润,也有闪青或灰青色的,都光亮透明。

特别是景泰时期釉面加厚,泛青的釉面似湖面青色。

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成化 缠枝莲牡丹纹碗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的工艺和造型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民窑青花瓷器中大、小罐较多,此时的罐肩腹丰圆,束径、器足外撇,罐型与元代近似,但罐身多比元代高。

瓶的双耳以扁方耳、月牙耳、蟠螭耳多见。

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正德 八卦纹象耳炉

折胫筒形炉正统后期开始流行,直至弘治,青花回纹筒形“天顺年”款三足炉被成化、弘治直接继承。

小型琢器瓶、罐,大多用模印再镶接成型,接痕多并且较明显,器物内壁不修坯。

盆分折沿、花口和圆口。

总之,这时期制作工艺盘圈足较浅,足根内斜,有砂底和釉底。

碗的圈足大而深。

碗底常出现缩釉、芝麻点,碗底多是乳点状。

瓶、罐、香炉是砂底,接痕明显,修胎粗糙。

“空白期”的青花瓷的造型以生活器皿为多,另外,还有祭祀用瓷和盖罐、净水杯、香炉等。

天顺 “松竹梅”纹梅瓶

明代“空白期”青花瓷的青花:正统朝的青花瓷的青花清新浓艳,发色淡雅,笔线清晰明快,晕散现象少有,青花浓的地方有下凹不平褐黑色或灰青色斑点。

景泰、天顺时期民窑青花釉层变厚和微小气泡,青花颜色显得松散朦胧,笔线晕散。

景泰-天顺 菊花纹筒式炉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的纹饰

“空白期”画面布局疏朗,绘画用笔流畅,线条有轻重粗细变化。

正统与景泰、天顺的区别主要在于正统纹饰细致秀丽,接近宣德时期的绘画风格。

景泰、天顺时期的线条肥润柔软,正统时出现抖屈笔法,画面给人苍老古拙之感。

“空白期”纹饰写意的多,图案丰富。

人物题材采用简笔写意,内容有高士图、庭院婴戏图、苏东坡夜游赤壁图、张骞乘槎图、琴棋书画、八仙、三国故事、陶渊明爱菊图等。

成化 缠枝莲八宝纹碗

动物花卉纹饰题材有:牡丹湖石孔雀图、狮子绣球图、鱼藻图、蝴蝶图、池塘鸳鸯图、牡丹麒麟图等。

还有松竹梅纹、山石松竹纹、折枝茶花纹、缠枝莲八宝纹、蒲草纹、梅花纹、灵芝纹、杂宝纹、菊纹、宝杵纹、芭蕉纹等。

器物上也有用青花书写的梵文和吉祥汉字,如:隶书福、寿等。

同题材的纹饰各时期的画法也不尽相同。

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弘治 花卉纹罐

正统时期的卷云人物纹多以左右大片螺纹状卷云衬托人物背景,人物神情生动,线条流畅。

景泰后期器物的画面趋于简化,在亭台楼阁后部只点缀远山、劲草,颇有意境。

少有人物为主体的纹饰图案。

麒麟纹在正统时多是蹲着昂首前瞻,大多与孔雀、牡丹组成主题纹饰,四周装饰火焰纹、杂宝纹点缀空白。

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弘治 携琴访友图碗

天顺以后麒麟纹多画成蹲姿回首状,填白处的火焰纹、杂宝纹绘画的较为简化、潦草。

花卉纹也有区别:正统时缠枝莲纹的花头似宝相花状,绘画细致工整,景泰时花心画成螺旋状,花瓣似芒穗,卷叶短而粗,中心叶片似桃实、豆荚,有点缠枝莲还保留元代特征,但画的比元代小许多。

折枝瑞果纹或缠枝茶花纹,正统初时与宣德时一样画的比较写实,正统中期等景泰,画面呈现描意画,瑞果由三果简化为一果,花瓣随意点成“逗号”。

折枝画为分开状。

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正德 缠枝花卉纹碗

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正德 凤穿牡丹纹

总之,明代中期的“空白期”前期,连年战乱,瓷器烧造也因社会的动荡而没落。

成化时期,政治中兴,经济得到了恢复,制瓷业得到了发展,瓷器制作也趋于精细。

成化到弘治青花瓷总体造型趋于俊秀轻巧,青花发色淡雅幽静,绘画疏朗。

正德时期继承了成化、弘治的旧制,也有创新和发展,并且对后朝影响深远。

广西出土明代古墓,竟发现一块瑞士手表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很多人们认为不可思议的东西确确实实地在人们的身边发生了,因此引来了无数人的惊呼。

对于中国人而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注定了会有更多奇怪的事情的发生,而在这些奇怪的事情之中,发现又成为人们最为惊叹的事情。

据说在广西曾经发掘出一座明代古墓,在墓中出土了一块戒指,上面还刻着瑞士英文字母。

对于这件事情,专家还称:“这是真的”。

那么,到底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呢? 2008年11月,上思县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

12月11日,中央台记者的两个记者和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文物专家组组长、原广西自治区博物馆馆长蒋廷瑜先生来到上思县,对墓地考察、采访报道。

中午十一点左右,考察报道队在对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录像的过程中发现,巨棺(较小那个)出土的墓坑边还有一片5公斤左右的三合土(巨棺由三合土制成),挖出之后,从三合土的碎片上掉下了一个金属物品。

考察队员赶紧将其捡起来,结果发现这是一枚“戒指”。

对戒指的材质进行辨认后发现,它是铜制品,个头和普通戒指一样大小,“戒指”的表现呈现出了手表的形状,而时针和分针指向10点6分,边缘也有像手表上发条的纽,整个“戒指”颇像一个袖珍手表。

后来,有人将“戒指”的内部擦了一下,发现里面有梅花桩凹陷的花纹,可以从中看到两个清晰的大字“瑞士”。

专家们认为,即使这是用来陪葬的手表,但是当地人并没有金实物做成袖珍状的习惯。

同时,世界上第一块用于佩戴的手表诞生于1904年(也有人认为是1918年),因此在的时候,手表并不存在。

同时,手表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这还晚,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石棺的年代久远。

也就是说,这块手表是“陪葬品”的概率并不大。

但是,倘若手表不是陪葬品,那么它又为何会出现在墓坑附近,并且还被后人给发现了,这件事情总是有些离奇的。

不过,对于这里面的原因,考古学家依旧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这“手表”究竟是什么年代的物件,用来作什么,又怎么出现在墓坑边的泥土里,这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迷团。

参考资料:《上思巨棺》 随机文章运20大型运输机数量猜测,未来100架造价20亿元二战日本九二式重机枪,最差重机枪却收割无数生命(需11人伺候)鲨鱼为什么一直游动,鲨鱼一直游不累吗(不游动会窒息死亡)切尔诺贝利巨鼠,因为核辐射发生了基因突变/凶残的吃人为什么来了美国就发胖,为什么在美国喝水都胖/你是不是有胖人基因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南平现400年前刊刻建本 曾是明代流行书籍

日前,笔者在闽北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建阳区收藏协会副会长林溁家中发现3册极为罕见而珍贵的年间的“建本”。

该“建本”书名统称《活法大成》,三册建本分别名为:《仰止子详今名家润色诗林正宗七卷》、《仰止子详考古今名家润色诗林正宗之十三卷》和《仰止子详考古今名家润色韵林正宗之十六卷》。

据《福建古代刻书》载:《仰止子详考古今名家润色诗林》和《仰止子详考古今名家润色韵林》系余象斗自编自刻的类书,总共刻有十八卷。

刊刻时间大约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据中国最具权威的“建本”专家、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华先生鉴定:该“建本”为明万历间刻本,建阳书林余象斗刻本。

据悉,余象斗刊刻的《仰止子详考古今名家润色诗林》善本唯有部分分卷珍藏在国家级图书馆,但不齐全。

余象斗,福建建阳书坊人。

约、万历、年间前后在世。

又名文台,字仰止。

坊名双峰堂、三台馆等,自称三台山人。

他是明代最有名气的书坊刊刻家,也是通俗小说的编著者。

他所编印的书,品种多,数量大。

其代表作有:《皇明诸司公案传》、《北游记》、《南游记》等卷,余象斗双峰堂刊刻的《志传评林》是现存最早的《水浒传》完整刻本之一。

《书林清话》:“夫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建安尤以为最。

” 细观这三册“建本”, 在其扉页中间刊刻有“三台馆山人 仰止 余象斗编辑;吏部左侍郎 九我 李廷机校正;书林双峰堂 文台 余氏 刊行”的字样,表明这是著名明代著作家、刊刻家余象斗的刻本无误。

据著名“建本”研究专家方彦寿先生所著《建阳刻书史》载:余象斗刊刻的书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自身宣传,往往将自个名号“仰止子”、“三台馆”直接印在书名中。

此次发现书中扉页中就有“三台馆人”、“仰止”、 “书林双峰堂”字样;二是注重名人效应,所编图书往往假托名人。

此次发现书中扉页中就有“吏部左侍郎”、“九我”、“李廷机校正”等字样,完全符合余象斗刊刻的风格。

翻阅书中刻印章法,该书采用单页竖十八行,每行二十四字,标题阴刻,内文阳刻,黑口,四周双边。

字体为仿宋体,进一步印证堪为余象斗刊刻风格。

《活法大全》这是一部为作诗者翻阅用的词书,按照韵脚排列,把一些辞语排在一起,诗人只要一翻,添上去就能做成七言四句、五言八句之类。

不用说当时是一部畅销书,及至今日,余象斗编著、刊刻的《古今名家润色诗林》和《古今名家润色韵林》,对广大爱好写诗填词赋曲的诗人仍是必备的案头之书。

此次发现明代余象斗刊刻“建本”善本弥足珍贵。

资深“建本”专家认为:按此品相的余象斗刊刻“建本”在拍卖市场上至少价位在六位数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