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毒典故出处介绍,主人公是谁?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30 点击数:
简介:三国演义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场景和典故,就算大家没看过三国应该也会对这些故事有所耳闻,这次就和大家讲讲刮骨疗毒的故事典故。

刮骨疗毒其实就是发生在关羽身上的一件事,因为关羽并不想用麻药,但是又必须刮骨去掉箭毒,所以就一边和别人下棋一边刮骨治疗,也是体现了关羽的勇猛。

如果是一般人可能开个口子就要被疼晕过去了,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

【千问解读】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场景和典故,就算大家没看过三国应该也会对这些故事有所耳闻,这次就和大家讲讲刮骨疗毒的故事典故。

刮骨疗毒其实就是发生在关羽身上的一件事,因为关羽并不想用麻药,但是又必须刮骨去掉箭毒,所以就一边和别人下棋一边刮骨治疗,也是体现了关羽的勇猛。

如果是一般人可能开个口子就要被疼晕过去了,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吧。

刮骨疗毒典故出处介绍,主人公是谁?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关羽传》,时间是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

原文如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关羽曾经被流矢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山口虽然愈合,但每到了阴雨天,骨头经常疼痛。

医生对关羽说:“箭头上有毒,毒已入骨髓,需要用刀开一个口子,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这样才能根除疼痛。

”关羽当即伸出臂膀让医生开刀。

当时,关羽正在与诸将领一起喝酒,臂上鲜血直流,流了满满一盘子,而他依然割肉喝酒,谈笑自如,就像没事一样。

刮骨疗毒典故出处介绍,主人公是谁?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文中的“刮骨去毒”,意为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彻底医治。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完了这个成语的出处,我们再来说说另外一个更为大家所熟悉的成语:“刮骨疗毒”。

这个成语出自小说《三国演义》,它与历史记载有何不同呢?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小说中的描述。

在小说中,关羽中箭是在关羽围攻樊城期间,“曹仁在敌楼上,见关公身上止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乃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

公急勒马回时,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马……救关公归寨,拔出臂箭。

原来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

”此后,神医华佗突然出现,主动为关羽疗伤。

在疗毒期间,关羽“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须臾,血流盈盆。

刮骨疗毒典故出处介绍,主人公是谁?

历史记载与小说的区别主要有三个地方。

首先是关羽负伤的时间。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这一事件发生在关羽攻打樊城之前,而《三国演义》却将其推到了樊城之战之中。

其次,历史上关羽左臂中箭,而小说却改成了右臂。

第三个区别则是为关羽疗毒的医生。

历史记载中的这位医生无名无姓,而在小说中则是神医华佗。

那么,为关羽疗伤的医生有没有可能是华佗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按照历史记载,华佗的死亡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关羽发动的荆襄之战则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时间足足相差了十一年。

除非华佗起死回生,否则是不可能在死后十一年还为关羽疗伤的。

刮骨疗毒典故出处介绍,主人公是谁?

最后再说说这个故事在影视作品里的一个趣事。

有关三国的电视连续剧,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两部,一部是《三国演义》,另一部是《新三国》。

虽然这两部作品都是按照小说的故事设计情节的,但在关羽“刮骨疗毒”的处理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为了说明问题,我配了两张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三国演义》中关羽负伤的是右臂,而《新三国》中则是左臂。

不知道这两部作品的编剧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一个尊重了小说,另一个则依据了历史。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刮骨疗毒典故出处介绍,主人公是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