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瞑目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6 点击数:
简介: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认识,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成语了。

但是你知道死不瞑目的典故出处么?这次就为大家专门讲讲死不瞑目背后的故事。

这个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集合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但是这些诸侯当中只有孙坚一人肯全力出战。

而孙坚在此次战役中发生了一件事,诞生了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千问解读】

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认识,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成语了。

但是你知道死不瞑目的典故出处么?这次就为大家专门讲讲死不瞑目背后的故事。

这个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集合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但是这些诸侯当中只有孙坚一人肯全力出战。

而孙坚在此次战役中发生了一件事,诞生了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死不瞑目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时间是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主人公是孙坚。

原文如下:

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

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

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坚乃前入至雒,脩诸陵,平塞卓所发掘。

讫,引军还,住鲁阳。

死不瞑目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董卓畏惧孙坚的勇猛善战,派遣将军李傕等人前来和亲,让孙坚列出自己的亲属名单,许诺将他们分别晋升为刺史、郡守等职务。

孙坚表示:“董卓违反天命,毫无道义,颠覆皇室。

我今天不诛灭你的三族、将你悬首以示全国,就算是死了也部门闭上自己的眼睛,哪里还会与你这样的人和亲呢?”

于是,孙坚率部进军大谷,距离洛河仅九十里。

董卓随即迁都西入函谷关,放火烧毁京城洛阳。

孙坚又率部占领该城,修复汉朝皇陵,平整、封塞被董卓掘开的陵墓。

整修完毕后,便率部返回鲁阳。

死不瞑目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孙坚口中的“死不瞑目”,意为死了也无法闭上眼睛,比喻虽死而心犹未甘。

这也是由孙坚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时值关东联军讨董之际,联军将领曹操、王匡等人先后被董卓击败,关东诸侯畏惧董卓,纷纷避而不战。

声势浩大的讨董之战一时间忽然停顿下来。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长沙太守孙坚来到了前线。

在与董卓所部经过几次战斗之后,孙坚发现了对手的弱点,并随后在阳人地区取得大胜,斩杀董卓手下都督华雄,并击败了吕布。

死不瞑目典故出处介绍

孙坚的连战连捷让董卓非常恐慌。

于是,董卓便派遣李傕等人前来进行拉拢。

而孙坚的回答也非常干脆,不杀董卓死不瞑目,董卓的图谋破产。

为了避开孙坚的锋芒,董卓不得不将汉末朝廷从洛阳西迁至长安。

可以说讨董之战的胜利几乎是孙坚一人的功劳。

只可惜数月之后,关东诸侯出现内讧。

孙坚加入了袁术集团,与袁绍、曹操等人发生武装冲突,结果死在了袁绍的盟友、荆州牧刘表之手。

假若孙坚不死,汉末局势将会更加复杂,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势能否形成,都将是个巨大的问号。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死不瞑目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