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6 点击数:
简介: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成语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经常能在各种书籍或者古装剧中出现,但是你知道这个成语背后发生的故事吗?今天就专门和大家讲讲识时务者为俊杰背后的典故还有出处,其实这个故事背景发生在三国时期,当事人之一就有诸葛亮。

只能说诸葛亮的确是才华横溢,当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等诸葛亮出来后发现还有一位同孔明旗鼓相当的人,

【千问解读】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成语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经常能在各种书籍或者古装剧中出现,但是你知道这个成语背后发生的故事吗?今天就专门和大家讲讲识时务者为俊杰背后的典故还有出处,其实这个故事背景发生在三国时期,当事人之一就有诸葛亮。

只能说诸葛亮的确是才华横溢,当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等诸葛亮出来后发现还有一位同孔明旗鼓相当的人,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吧。

识时务者为俊杰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主人公名叫司马徽。

原文是这样: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识时务者为俊杰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备向司马德操询问当世之事。

司马德操回答:“一般的儒生和俗人哪里懂得时务?识时务的都是那些俊杰之人。

这里便有伏龙和凤雏两位先生。

”刘备问“伏龙”和“凤雏”都是谁,司马德操回答:“就是诸葛孔明和庞士元。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出自司马德操的话语中,叫做“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这句话后来也被浓缩为一句成语,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意为能认清时代潮流的,聪明能干的人,方可成为杰出人物。

不过,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并非司马德操,而是春秋时期的名相晏子,原话出自《晏子春秋•霸业因时而生》中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识时务者为俊杰典故出处介绍

文中所提到的司马德操,是名士司马徽。

他并非荆州人氏,而是出自豫州的颍川郡。

因躲避战乱,于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前后来到荆州,并以教书为生。

后来的曹魏大臣刘廙、蜀汉文臣尹默等人都曾经是司马徽的学生。

在荆州生活期间,司马徽不仅与当地名士庞德公关系密切,同时由于诸葛亮、庞统行等青年才俊来往频繁。

故此,当刘备向司马徽询问当地有识之士时,司马徽便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非常清楚,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隆中,从此开始了传奇而精彩的一生。

识时务者为俊杰典故出处介绍

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刘备光顾着向司马徽请教,却忘记了像请诸葛亮一样请司马徽出山来协助自己。

因此,司马徽还像以前一样在荆州地区隐居,倒是一代枭雄曹操在攻占荆州后立刻意识到司马徽的重要性。

据《世说新语》记载:“荆州破,为曹操所得。

操欲大用,惜其病死。

”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因病去世的话,司马徽就将成为曹操的部下。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识时务者为俊杰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