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跣足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1 点击数:
简介:在三国演义当中,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令赵云一战成名。

不过比较可惜的就是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最后选择了投井自尽。

不过在正史中,这一幕是不存在的,因为糜夫人早在之前便以去世了。

所以赵云的长板坡一战算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场战役,当然这种事好像经常在蜀国人身上发生。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披头跣足”就和此次事件有关,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

【千问解读】

在三国演义当中,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令赵云一战成名。

不过比较可惜的就是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最后选择了投井自尽。

不过在正史中,这一幕是不存在的,因为糜夫人早在之前便以去世了。

所以赵云的长板坡一战算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场战役,当然这种事好像经常在蜀国人身上发生。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披头跣足”就和此次事件有关,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披头跣足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发生在赵云“单骑救主”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赵云和麋夫人。

原文如下:

赵云便问二夫人消息。

军士曰:“恰才见甘夫人披头跣足,相随一伙百姓妇女,投南而走。

”云见说,也不顾军士,急纵马望南赶去……赵云听了,连忙追寻。

只见一个人家,被火烧坏土墙,麋夫人抱着阿斗,坐于墙下枯井之傍啼哭。

云急下马伏地而拜。

夫人曰:“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

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

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

云曰:“夫人受难,云之罪也。

不必多言,请夫人上马。

云自步行死战,保夫人透出重围。

”麋夫人曰:“不可!将军岂可无马!此子全赖将军保护。

妾已重伤,死何足惜!望将军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为累也。

”云曰:“喊声将近,追兵已至,请夫人速速上马。

”麋夫人曰:“妾身委实难去。

休得两误。

”乃将阿斗递与赵云曰:“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

四边喊声又起。

云厉声曰:“夫人不听吾言,追军若至,为之奈何?”麋夫人乃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

披头跣足典故出处介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占据荆州,刘备仓皇南撤,结果在当阳长坂坡一带被曹军追上。

在乱军当中,赵云与两位夫人和少主刘禅失散。

经过一番寻找后,终于在一烧坏的土墙下找到了二人。

眼看曹军迫近,麋夫人将刘禅交给赵云,自己投井而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披头跣足”,意为头发散乱,光着脚,比喻十分狼狈或穷困潦倒的样子。

刘备在当阳一带遭曹军痛击,损失惨重,连儿子刘禅都差点死于乱军当中,最终被赵云所救,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三国志·二主妃子传》 中说:“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于当阳长阪,于时困逼,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

”而《三国志·赵云传》则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披头跣足典故出处介绍

从这两个记载中可以发现,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赵云保护的是甘氏和刘禅,却只字未提麋夫人。

那么,历史上的麋夫人究竟是不是在长坂坡自己而亡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麋夫人早在八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刘备。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麋夫人的记载,在《三国志》中较为零散。

《三国志·麋竺传》记载:“谦卒,竺奉谦遗命,迎先主于小沛。

建安元年,吕布乘先主之出拒袁术,袭下邳,虏先主妻子。

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

”之所以摘录这段记载,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麋氏的身份是夫人,也就是正妻。

下面再来看看另外一段记载。

披头跣足典故出处介绍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这个“妻”是谁呢?从《麋竺传》的记载可以得知,她便是麋竺的妹妹麋氏。

麋氏最终的结局如何,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以为她在关羽的保护下回到了刘备身边,但真相却并非如此。

按照《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关羽杀死颜良后离开曹操,重返刘备身边,并无麋夫人随行的记载。

这也就意味着麋氏依然在曹操的手里,从此再无消息。

这也就意味着她也就不可能出现当阳,更不可能投井而死。

因此,小说中关于麋夫人之死仅仅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相。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披头跣足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