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典故出处介绍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东汉末年才出现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很多朝代也有相似的经历,但要说知名度还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出名。
当年曹操就是因为挟持汉献帝,才能号令天下,不过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并不是曹操,而是董卓。
只是董卓的手段和情商不如曹操,导致被天下诸侯所挤兑,最后还被自己的亲
【千问解读】
不管你有没有看过三国,应该都会对"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起事件有些印象。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东汉末年才出现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很多朝代也有相似的经历,但要说知名度还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出名。
当年曹操就是因为挟持汉献帝,才能号令天下,不过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并不是曹操,而是董卓。
只是董卓的手段和情商不如曹操,导致被天下诸侯所挤兑,最后还被自己的亲信吕布所杀,一起来看看这句话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主人公是诸葛亮。
原文如下:
(刘备)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备屏退众人,单独对诸葛亮说:“如今汉室倾覆,奸臣窃取大权,皇帝蒙受灾难。
我不顾自己德薄力微,一心想替天下伸张大义,但是却因为智术短浅,一再遭受失败,才落到了今天这番田地。
然而我的志向并没有因此改变。
您认为我应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从董卓以来,天下豪杰并起,占据州郡者不计其数。
曹操与袁绍相比,无论是名望还是军力都相差太远,但最终曹操却能战胜袁绍,由弱变强,不仅靠天时,人的谋略也占了重要因素。
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实在是无法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已经经历了三代,既有天险可依,又有民众的支持,贤能之人都肯为他卖命,他可以作为您的盟友而您却不可能吞并他。
”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诸葛亮口中的“挟天子而令诸侯”,意为挟制皇帝,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
大家更为熟悉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本文介绍的这句成语其实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刘备与诸葛亮的这番谈话,出自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在中原闯荡数十载却一事无成,不得不寄寓荆州苟延残喘。
经过荆州名士徐庶的推荐,他来到隆中拜会仅有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想找到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做出一番分析,明确地指出了刘备的生存之道:联吴抗曹,这一建议后来也成了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
不过,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尽管这个策略符合刘备集团当时的情况,也是刘备集团生存、发展的唯一方式,但诸葛亮却一直忽略了一个事实,占据江东的孙权也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不会让刘备集团做大从而对自己造成威胁。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的荆州之争就成为一种必然。
而刘备集团发展战略的设计者诸葛亮,显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这也导致了后来关羽被杀及荆州丢失的悲剧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看,诸葛亮的“隆中对”还是有着巨大漏洞和缺陷的。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