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盈恶大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9 点击数:
简介:董卓入住朝廷以后,汉室政权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关键是当时也没人能够阻拦董卓祸害朝廷,曹操和袁绍都要自身难保了。

不过当时朝中大臣肯定还是以拥汉为主,所以除掉董卓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

而且当年曹操就曾想当这样一名烈士,准备刺杀董卓,可惜曹操在最后时刻还是怂了,被发现后只能匆忙出逃。

那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罪盈恶大”就跟另一起刺杀董卓的事件

【千问解读】

董卓入住朝廷以后,汉室政权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关键是当时也没人能够阻拦董卓祸害朝廷,曹操和袁绍都要自身难保了。

不过当时朝中大臣肯定还是以拥汉为主,所以除掉董卓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

而且当年曹操就曾想当这样一名烈士,准备刺杀董卓,可惜曹操在最后时刻还是怂了,被发现后只能匆忙出逃。

那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罪盈恶大”就跟另一起刺杀董卓的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他是谁吧。

罪盈恶大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时间是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主人公名叫伍孚。

原文如下:

伍孚字德瑜,少有大节,为郡门下书佐。

其本邑长有罪,太守使孚出教,敕曹下督邮收之。

孚不肯受教,伏地仰谏曰:“君虽不君,臣不可不臣,明府奈何令孚受教,敕外收本邑长乎?更乞授他吏。

”太守奇而听之。

后大将军何进辟为东曹属,稍迁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

罪盈恶大典故出处介绍

董卓作乱,百僚震栗。

孚着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

语阕辞去,卓送至阁中,孚因出刀刺之。

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

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

”遂杀孚。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伍孚字德瑜,年轻时就很有气节,担任过郡中的书佐。

他的故乡有一位年长者犯了法,太守命伍孚前去传令捉拿,伍孚却不肯去,跪在地上对太守表示:“君主及时不能尽到君主的职责,臣子也不能没有臣子的样子。

您怎么能让我去传令叫外人捉拿我自己村里的长者呢?我请求将这个人物派给其他官吏。

”太守听了非常诧异,便答应了伍孚的请求。

后来大将军何进任命伍孚为东曹属,稍后又迁为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等职。

罪盈恶大典故出处介绍

董卓作乱期间,百官惊恐不已,伍孚身穿铁甲,在朝服里藏着佩刀去见董卓,想趁机杀死董卓。

他与董卓谈完话后,起身告辞,董卓送他到了侧门,伍孚趁机拔刀刺向董卓。

但是,董卓力气大,向后退却,没有被刺中,伍孚随即被抓。

董卓对伍孚说:“你想造反吗?”伍孚大声骂道:“你不是我的君主,我也不是你的臣子,怎么说是造反?你扰乱国家,篡夺王位,罪恶达到极致。

今天是我的死期,所以来诛杀你这个奸臣,恨不能将你车裂在市集,以告慰天下百姓!”此后,董卓下令将伍孚斩杀。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伍孚口中的“罪盈恶大”,意为罪恶达到了顶点。

这也是由伍孚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罪盈恶大典故出处介绍

汉末京城洛阳出现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火并,两大集团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不过,随着西北军阀董卓进京,汉末朝廷陷入了更大的动荡之中。

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

对此,众多大臣敢怒不敢言,即便袁绍、曹操这样的反对者也只能逃出洛阳另谋它法,为由伍孚已让留在洛阳,伺机刺杀董卓,为天下除害。

只可惜伍孚未能达到目的,最后被董卓抓获,慷慨就义。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罪盈恶大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