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才君子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8 点击数:
简介: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增添一些戏剧冲突,很多三国影视剧中,都喜欢把曹丕树立成抢夺曹植嗣子之位的人。

其实曹操心中的继承人在曹昂死后,就已经锁定了曹丕,曹植才是夺位的第三者。

而且朝中有部分大臣也不想看到曹丕上位,所以就故意在曹操身边推荐曹植,那曹植的文学说事,但曹操也不傻这种事不会轻易被他人左右。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贤才君子”就跟曹操立嗣

【千问解读】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增添一些戏剧冲突,很多三国影视剧中,都喜欢把曹丕树立成抢夺曹植嗣子之位的人。

其实曹操心中的继承人在曹昂死后,就已经锁定了曹丕,曹植才是夺位的第三者。

而且朝中有部分大臣也不想看到曹丕上位,所以就故意在曹操身边推荐曹植,那曹植的文学说事,但曹操也不傻这种事不会轻易被他人左右。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贤才君子”就跟曹操立嗣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吧。

贤才君子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注引《文士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名叫丁廙。

原文如下:

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淄侯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

至于博学渊识,文章绝伦。

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原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钟福于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

”欲以劝动太祖。

太祖答曰:“植,吾爱之,安能若卿言!吾欲立之为嗣,何如?”廙曰:“此国家之所以兴衰,天下之所以存亡,非愚劣琐贱者所敢与及。

廙闻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

至于君不论明暗,父不问贤愚,而能常知其臣子者何?盖由相知非一事一物,相尽非一旦一夕。

况明公加之以圣哲,习之以人子。

今发明达之命,吐永安之言,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须臾,垂之于万世者也。

廙不避斧钺之诛,敢不尽言!”太祖深纳之。

贤才君子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丁廙曾经从容地对曹操表示:“临淄侯曹植生性仁爱孝顺,性格质朴,而且聪明智慧,将来一定是个高才。

他学识渊博,所写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

当今天下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无论老幼,都愿意和他结交,愿意为他而死。

这是老天有意降福给大魏,才赐予这么一位能维持大魏长久统治的继承人啊!”丁廙想以此改变曹操立嗣的心意。

曹操回答说:“我非常喜欢曹植,这不用你来说。

我若立他为太子,那会怎样呢?”丁廙说:“这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并非像我这样愚昧卑贱的人所能预料到的。

我听说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但那些糊涂的君主和愚昧的父亲,为何却做不到这一点呢?因为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

您英名盖世,对自己的儿子非常熟悉和了解。

如果你做出这个立嗣的英名决策,说出令天下永远安定的言语,可以说是上应天意、下安人心之举。

此举虽然决定于顷刻之间,但却可以流传万世。

我不怕斧钺处死的危险,怎能不把想法都说出来呢?”曹操被丁廙的话语深深打动。

贤才君子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丁廙口中所提到的“贤才君子”,意为有道德和有才能的人。

这也是由丁廙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对于自己的继承人人选,曹操很早就在着手考察。

早在献帝建安初年,曹操就先后让自己的儿子们与自己一起四处征战,以此观察他们的能力。

后来曹昂被杀,曹丕成为曹操心目中的继承人选。

故此,曹丕才得以在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被委以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之职。

此时曹丕已经二十五岁。

年纪比曹丕小五岁,排行尚在曹彰之后的曹植为何会卷入立嗣之争呢?除了聪明伶俐、文采飞扬引起曹操关注之外,有三个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关键的人物便是这则成语故事提到的丁廙。

贤才君子典故出处介绍

丁廙的父亲名叫丁冲,是曹魏集团早期重臣,曾担任司隶校尉一职,是曹操的嫡系。

丁廙的哥哥名叫丁仪,很受曹操器重,差点就成了曹操的女婿。

丁廙也是年纪轻轻就担任了黄门侍郎之职,其才能享誉曹魏,也是曹操非常欣赏之人。

正是在丁廙兄弟和杨修的鼓动下,不仅曹植起了争嗣的念头,就连曹操也对自己以前早已做出的以曹丕为继承人的决定出现动摇。

此举最终也导致了持续数年的立嗣之争。

不过,最终曹植还是败于曹丕之手。

作为曹植的坚定支持者,丁廙兄弟自然成为曹丕的眼中钉。

在曹丕就任魏王之后,很快便下令将丁氏兄弟处死。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贤才君子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