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简相召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8 点击数:
简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虽然将整个曹氏宗亲瓦解,但朝中还有很多忠于曹氏的大臣抵抗司马懿,所以司马懿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他们除掉。

这点也和当年曹操的举动并无两样,事后魏国大臣王凌准备起兵对抗司马懿,结果消息走漏风声,被司马懿提前一步。

论权术王凌哪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假意饶恕王凌,实则是想让他放松警惕。

这次讲述的成语“折简相召”就和此次

【千问解读】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虽然将整个曹氏宗亲瓦解,但朝中还有很多忠于曹氏的大臣抵抗司马懿,所以司马懿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他们除掉。

这点也和当年曹操的举动并无两样,事后魏国大臣王凌准备起兵对抗司马懿,结果消息走漏风声,被司马懿提前一步。

论权术王凌哪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假意饶恕王凌,实则是想让他放松警惕。

这次讲述的成语“折简相召”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吧。

折简相召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王凌传》注引《魏略》,时间是在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15年),主人公是司马懿和王凌。

原文如下:

太傅使人解其缚。

凌既蒙赦,加怙旧好,不复自疑,径乘小船自趣太傅。

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余丈。

凌知见外,乃遥谓太傅曰:“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

”凌曰:“卿负我!”太傅曰:“我宁负卿,不负国家。

”遂使人送来西。

凌自知罪重,试索棺钉,以观太傅意,太傅给之。

凌行到项,夜呼掾属与决曰:“行年八十,身名并灭邪!”遂自杀。

折简相召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太傅司马懿派人前去为王凌松绑。

王凌认为既然已经得到了赦免,加上认为自己与司马懿是昔日的朋友,便不再怀疑,于是单独乘坐小船去迎接司马懿。

司马懿却下令王凌所乘小船停在淮水之中,自己距离小船十余丈远,与王凌相见。

直到此时,王凌才发觉司马懿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于是对司马懿说道:“您一直以竹简作书给我写信,我怎么敢不来呢?为何您却带着军队一同前来?”司马懿回答道:“我认为你一定不会轻易就范,所以特意采用了这种方式。

”王凌说道:“您这么做有负于我。

”司马懿回答:“我的确辜负了你,但没有辜负国家。

”此后,司马懿派人押送王凌西行。

王凌自知罪孽深重,为了试探司马懿的用意,向其索要钉棺材所用的钉子,司马懿便派人将钉子送来。

等王凌被押到项城后,于夜间召集掾吏诀别。

王凌说道:“我戎马一生,已年近八十,没想到却落得如此身败名裂的下场!”然后自杀而亡。

折简相召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根据王凌口中“卿直以折简召我”而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折简相召”,意为以谦逊的态度进行召见。

这也是由王凌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在此之前,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引发了依然忠于曹氏宗室的部分将领不满,当时镇守淮南一带的司空王凌趁机起兵对抗司马懿。

不料就在王凌起兵前夕,司马懿得到消息,立即率军南下。

王凌见势不妙,连忙上表请罪。

折简相召典故出处介绍

司马懿表面上赦免了王凌,但得到与王凌见面后,还是将其逮捕并押往京城。

途中,王凌向司马懿索要一颗钉棺材的钉子。

王凌此举的意图很明确,如果司马懿给了这根钉子,就意味着自己将难逃一死。

司马懿的回应也很干脆,立即派人将钉子送了过来。

王凌眼看走投无路,便在项城自尽而亡。

不过,王凌的故事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据《晋书•宣帝纪》载,就在王凌死后数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

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

”从这个记载来看,司马懿虽然要了王凌的命,但王凌阴魂不散,最终又要了司马懿的命,真可谓是因果循环。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折简相召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