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师表典故出处介绍

但荀攸的作用一点不比荀彧低,而且曹操能战胜袁绍统一北方荀攸更是大功臣之一,所以曹操对荀攸一直都非常看重,也叮嘱曹丕一定要尊重荀攸。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人之师表”,就和曹操、曹丕还有荀攸三人有关。
其实荀攸心中还是有个“汉”字
【千问解读】
荀彧和荀攸都是曹操身边非常重要的谋士,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两人虽然都为曹操效力,但加入曹操的时间荀攸晚了很多。
但荀攸的作用一点不比荀彧低,而且曹操能战胜袁绍统一北方荀攸更是大功臣之一,所以曹操对荀攸一直都非常看重,也叮嘱曹丕一定要尊重荀攸。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人之师表”,就和曹操、曹丕还有荀攸三人有关。
其实荀攸心中还是有个“汉”字,但天下形式却再也容不下这个汉室王朝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荀攸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之前,主人公是荀攸。
原文如下: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荀攸行事周密谨慎,经常能想出奇妙的计策。
随同曹操外出征战期间,多次秘密献出良策,但一般人都不知道计策的具体内容。
曹操经常夸赞荀攸说:“荀攸外表愚钝、怯懦、文弱,内心却睿智、勇猛、刚强,而且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功劳,智可及,愚不可及,即使是颜子、宁武这样的人物也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
当时,魏文帝曹丕尚在东宫担任世子,曹操对曹丕表示:“荀攸无论文章、道德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你应当用最高的礼节对待他。
”后来荀攸生病,曹丕去看望他,独自跪倒在床前,足见对他的尊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人之师表”,意为无论文章、道德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
这也是由曹操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荀攸是曹操谋士群体当中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
此人早年已在汉末朝廷任职,曾力劝何进诛杀宦官,后来又与何颙一起密谋铲除董卓,可谓一代名士。
虽然他加入曹操集团的时间要远远晚于同族的荀彧,但在曹操集团的地位却与荀彧不相上下,与荀彧一起被称为曹操的“谋主”,可见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与荀彧的事迹大都见诸于历史记载不同,荀攸为曹操所献出的计策却大都不见于史册。
究其缘由,是因为荀攸的好友钟繇在撰写这方面记载时意外病逝,所收集的资料后来也全部遗失,使得后人难以知晓荀攸在谋略方面的奇思妙想。
为此,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还责怪钟繇说:“攸亡后十六年,锺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难?而年造八十,犹云未就,遂使攸从征机策之谋不传於世,惜哉!”意思是说荀攸去世后,钟繇有十六年的时间来撰写荀攸的事迹,可他实在是太懒了,以至于荀攸的事迹未能流传于世。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