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钟掩耳典故出处介绍

不过要是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或许就能得到一些理解了,而且能够灭蜀汉和东吴也都是司马家的功劳。
司马懿隐忍了一辈子,最后终于迎来了一次爆发,而且曹丕和曹睿也要附上一定责任。
这次为大家讲解的成语“窃钟掩耳”,就和李世
【千问解读】
历史上对于司马懿的评价总体来说还是偏负面,司马懿虽然对曹魏有功,但最后以下犯上,架空曹氏政权还是受到了不少的抨击。
不过要是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或许就能得到一些理解了,而且能够灭蜀汉和东吴也都是司马家的功劳。
司马懿隐忍了一辈子,最后终于迎来了一次爆发,而且曹丕和曹睿也要附上一定责任。
这次为大家讲解的成语“窃钟掩耳”,就和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有关,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晋书•宣帝纪》,是在该书成书后唐太宗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论,原文如下: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
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
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在世时,司马懿得到重用,在许昌受到了与西汉时萧何一样的重托,在朝堂上受到的尊崇超过了东汉时的霍光。
如果司马懿能够竭尽忠诚义节,可与伊尹、傅说一样被后世所铭记。
到了魏明帝曹睿临终时,又将重任托付给司马懿。
司马懿接受了两位帝王的遗诏,辅佐了三代,却没有以身相报。
后来他利用天子离开京城之际,在城内起兵,先帝的墓土未干就立刻相互厮杀,忠贞大臣的行为,难道就应该是这样的吗?!这样报效国家,令人疑惑不解。
他起兵的策略,难道不是在东面聪明而在西面愚蠢吗?如果有辅佐帝王之心,又为什么之前尽忠而之后谋反呢?所以,东晋晋明帝曾经掩面而哭,对自己的祖先司马懿以欺诈的手段获得成功而感到耻辱,后赵明帝石勒会嘲笑司马懿用奸诈邪恶的方法奠定了帝业。
古人说:“积累三年的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但做了一天的坏事,就能传遍天下。
”司马懿的行径不正是如此吗?!虽然能在当时进行隐瞒,但最终还是在后世遭到耻笑。
也就好像捂住耳朵去偷钟,认为自己听不到别人也会听不到;专心致志想偷盗钱财,认为集市上的人都看不见。
所以说贪恋眼前就一定会丢失长远,沉溺于利就一定会损害名誉。
顺应天理而动容易成事,违背时运而动必将难以成功。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文中提到的“窃钟掩耳”,意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却偷钟,认为自己听不到别人也会听不到,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吕氏春秋》中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
众所周知,《晋书》是在唐代编纂而成的。
主要作者包括房玄龄、诸遂良在内一共有二十一人。
在该书完成后,唐太宗李世民又亲自为书中的四位人物写下了四篇史论,本文介绍的《宣帝纪》的史论部分便是出自李世民之手。
在这篇史论中,李世民虽然肯定司马懿的才能,但谴责了司马懿窃取曹魏政权的卑劣行径,从而也解释了晋明帝司马绍为何听完自己远祖司马懿的事迹后掩面而哭的原因。
从司马懿一生的经历及后人对其评价来看,这个观点是非常中肯而准确的。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