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戢自焚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3 点击数:
简介:廖化是蜀汉元老级别的将领,关羽在世时一直都担任关羽手下的主簿一职。

关羽离世后,他归入了东吴,不过廖化始终心念蜀汉,最后以诈死回到蜀国,刘备欢喜封他为宜都太守。

之后廖化多次参与北伐,立下战功。

但是等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阵内群龙无首,姜维挑起了北伐的大旗,但廖化却对姜维的做法颇有不满。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不戢自焚”,就和廖化还有姜维

【千问解读】

廖化是蜀汉元老级别的将领,关羽在世时一直都担任关羽手下的主簿一职。

关羽离世后,他归入了东吴,不过廖化始终心念蜀汉,最后以诈死回到蜀国,刘备欢喜封他为宜都太守。

之后廖化多次参与北伐,立下战功。

但是等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阵内群龙无首,姜维挑起了北伐的大旗,但廖化却对姜维的做法颇有不满。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不戢自焚”,就和廖化还有姜维有关,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不戢自焚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廖化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是在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相关人物分别为廖化和姜维。

原文如下:

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

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不戢自焚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带领北伐大军兵出狄道。

廖化对此表态说:“俗话说兵士不整顿,必将引火上身。

”这就是姜维的缺点。

姜维的谋略无法超过敌方,实力也没有敌方强,但一味发起进攻,怎么会取得胜利?《诗经》中曾经提到说‘为什么我就这么倒霉,偏偏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与今天的情形完全一致。

本文要介绍的便是根据廖化文中“兵不戢,必自焚”所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不戢自焚”,意为不停止兵戈,就会烧毁自身,形容轻率地发动战争,必然会自取灭亡。

不戢自焚典故出处介绍

为何身为蜀汉元老的廖化会如此贬低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呢?这要从发生在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的一场战争说起。

此时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连年北伐,蜀汉国力受到严重削弱,百姓生活日益艰苦。

同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导致蜀汉朝政陷入一片混乱。

不戢自焚典故出处介绍

与蜀汉的日落西山相比,曹魏政局却日趋稳定。

司马氏通过“淮南三叛”,铲除了忠于曹氏宗室的势力,牢牢控制了朝政,魏晋嬗代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不仅如此,曹魏在与蜀汉的对抗中也占尽优势,邓艾在西北地区的战事中多次击退姜维发动的北伐之战,进一步稳定了西北局势。

而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姜维依然不自量力,强行发动北伐。

此举不但引起诸多大臣的劝阻,同时也令蜀汉元老廖化非常寒心,因此才说出这番话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不戢自焚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