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角喧天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0 点击数:
简介:关羽在攻打樊城时,发现吕蒙竟然带兵偷袭荆州,便想回救。

但关羽万万没想到曹操和孙权早已在私下联手,对他发起了包围之势,最后关羽只能逃到麦城坚守。

刘备的援军迟迟不到,关羽又不愿投降,在这样僵持下去关羽迟早被俘。

最后关羽决定放手一搏,想要突出重围,可惜还是没能如愿。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鼓角喧天”就跟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

【千问解读】

关羽在攻打樊城时,发现吕蒙竟然带兵偷袭荆州,便想回救。

但关羽万万没想到曹操和孙权早已在私下联手,对他发起了包围之势,最后关羽只能逃到麦城坚守。

刘备的援军迟迟不到,关羽又不愿投降,在这样僵持下去关羽迟早被俘。

最后关羽决定放手一搏,想要突出重围,可惜还是没能如愿。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鼓角喧天”就跟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典故究竟如何吧。

鼓角喧天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发生在关羽兵败樊城回援荆州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丁奉、周泰。

原文如下:

忽然喊声大震,一彪军拦住,为首大将,乃蒋钦也,勒马挺枪大叫曰:“云长何不早降!”关公骂曰:“吾乃汉将,岂降贼乎!”拍马舞刀,直取蒋钦。

不三合,钦败走。

关公提刀追杀二十余里,喊声忽起,左边山谷中韩当领军冲出,右边山谷中周泰引军冲出,蒋钦回马复战,三路夹攻。

关公急撒军回走。

行无数里,只见南山冈上人烟聚集,一面白旗招飐,上写“荆州土人”四字,众人都叫本处人速速投降。

关公大怒,欲上冈杀之。

山崦内又有两军撞出:左边丁奉,右边徐盛;并合蒋钦等三路军马,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将关公困在核心。

手下将士,渐渐消疏。

比及杀到黄昏,关公遥望四山之上,皆是荆州土兵,呼兄唤弟,觅子寻爷,喊声不住。

军心尽变,皆应声而去。

关公止喝不住,部从止有三百余人。

杀至三更,正东上喊声连天,乃是关平、廖化分两路兵杀入重围,救出关公。

关平告曰:“军心乱矣,必得城池暂屯,以待援兵。

麦城虽小,足可屯扎。

”关公从之,催促残军前至麦城,分兵紧守四门。

鼓角喧天典故出处介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在樊城前线得知吕蒙偷袭荆州得手,率部回援,企图夺回荆州。

但关羽南下不久,便遭到东吴大军的围攻。

此时,关羽手下的将士也得到了荆州失陷的确切消息,斗志全无,很快被东吴大军击败。

无奈之下,关羽只得逃到麦城坚守,并派遣廖化前往上庸求救。

但镇守上庸的孟达和刘封拒绝出兵,关羽孤立无援,不久后在突围途中被俘,最终被东吴杀害。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东吴大军围攻关羽时的场景,叫做“鼓角喧天”,意为 鼓声和号角声响彻天际。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描述的这一段关羽败走麦城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是有一定差异的。

按照小说的说法,关羽确认吕蒙占领了荆州后,勃然大怒,挥军南下,东吴大军则在关羽返回荆州的沿途展开围攻,使得关羽不得不退守麦城。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却并非如此。

据《三国志?吕蒙传》载:“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

”这说明了两个事实,一是此时吕蒙并未开始对关羽展开围攻,而是关羽来到麦城并未是因为遭到东吴军队的攻击,而是暂时栖身麦城的。

鼓角喧天典故出处介绍

直到此时,东吴才开始对关羽展开包围,但首先采取的并非是武力进攻的方式。

《三国志?吴主传》载:“权使诱之。

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

”《三国志?吴范传》也说:“后羽在麦城,使使请降。

”这也就是说孙权首先采用的是劝降的方式,而关羽也答应投降。

不过,关羽的投降并非是真降,而是诈降,想以此麻痹孙权,趁机逃回益州。

不过,孙权对于关羽的投降深感怀疑,便去询问术士吴范。

吴范仅回答了八个字:“彼有走气,言降诈耳。

”话说得玄乎,但意思却很明确:关羽是诈降。

于是,孙权命朱然和潘璋切断了关羽逃回益州的道路。

此后潘璋便在漳乡生擒关羽。

这里附带再探讨一个问题:关羽南撤后是否真的没有活路呢?其实是有的,只可惜关羽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首先是《三国志?吕蒙传》中所记载的“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

虽说关羽此举是为了了解江陵及公安的真实情况,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让吕蒙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自己的的动向,从而迅速制订围歼方案。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吕蒙得以迅速歼灭关羽,就是因为对关羽的动向了如指掌所致。

鼓角喧天典故出处介绍

关羽所犯的第二个错误在于《三国志?吕蒙传》中所提到的“乃走麦城,西至漳乡”。

此刻他最正确的方向应该是赶往宜都从而经此地撤回益州,但他却错误地选择了麦城和漳乡一带。

究其原因还是想寻机夺回荆州。

这一错误决策也给了东吴大军合围关羽的机会。

《三国志?陆逊传》载:“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

”陆逊此举等于切断了关羽经水路逃回益州的通道。

而《三国志?潘璋传》又称:“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

”潘璋的这个举动,又切断了关羽经西北撤往上庸的通道。

如此一来,关羽所有的退路都被吴军封死,已是在劫难逃,被俘遇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鼓角喧天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