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金收军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09 点击数:
简介:蜀汉五虎将应该是三国当中,最出名的五位武将了。

不过虽然他们都出自蜀汉,但各自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没大家想象中那么好了。

例如,当关羽得知自己和黄忠齐名后,就显得非常不高兴,还专门写信问诸葛亮他和黄忠究竟谁更厉害,看来关羽也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鸣金收军”就跟关羽还有黄忠之间的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典故究竟是

【千问解读】

蜀汉五虎将应该是三国当中,最出名的五位武将了。

不过虽然他们都出自蜀汉,但各自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没大家想象中那么好了。

例如,当关羽得知自己和黄忠齐名后,就显得非常不高兴,还专门写信问诸葛亮他和黄忠究竟谁更厉害,看来关羽也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鸣金收军”就跟关羽还有黄忠之间的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典故究竟是怎样的吧。

鸣金收军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发生在黄忠在长沙与关羽激战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韩玄、黄忠和关羽。

原文如下:

忠曰:“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云长曰:“特来取汝首级!”言罢,两马交锋。

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

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

黄忠收军入城。

云长也退军,离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

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

”次日早饭毕,又来城下搦战。

韩玄坐在城上,教黄忠出马。

忠引数百骑杀过吊桥,再与云长交马。

又斗五六十合,胜负不分,两军齐声喝彩。

鸣金收军典故出处介绍

鼓声正急时,云长拨马便走。

黄忠赶来。

云长方欲用刀砍去,忽听得脑后一声响;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

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急提起马蹄,飞身上马,弃入城中。

玄惊问之。

忠曰:“此马久不上阵,故有此失。

”玄曰:“汝箭百发百中,何不射之?”忠曰:“来日再战,必然诈败,诱到吊桥边射之。

”玄以自己所乘一匹青马与黄忠。

忠拜谢而退,寻思:“难得云长如此义气!他不忍杀害我,我又安忍射他?若不射,又恐违了将令。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带着五百名刀斧手进攻长沙,管军校尉杨龄不知死活,率先与关羽交战,结果仅仅三个回合就被关羽斩于马下,老将黄忠随即出城接战关羽。

在首日的较量中,两人单挑一百回合不分胜负。

等到了第二天,双方又激战了五六十个回合,依然难分输赢。

关羽拨马便走,想用拖刀计斩杀黄忠。

黄忠紧追不舍,却突然马失前蹄栽倒在地。

见此情形,关羽不忍心下手,让黄忠回去换马再战。

等黄忠回到城中后,太守韩玄让黄忠与关羽再战时射杀关羽,但黄忠对于关羽的不杀之恩非常感激,心中犹豫不决。

鸣金收军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黄忠与关羽单挑一百回合后太守韩玄的反应,叫做“鸣金收军”, 意为用敲钲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荀子?议兵》中的“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小说中这段关羽战黄忠的故事虽然精彩,在历史上却并不存在,无论是《三国志?关羽传》还是《三国志?黄忠传》中均无这次交锋的记载。

更为有趣的是,史料中也根本没有黄忠箭法高明这一说法,凡此种种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

既然关羽战黄忠是虚构出来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又是谁的发明创造呢?从现存的资料来看,这个故事并非《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首创,而是宋元时期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

这个故事的最早出处是元代三国话本《三国志平话》,这也是公认的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巨大参考作用的一部作品。

在该书中,已经出现了关羽战长沙这一故事的雏型。

鸣金收军典故出处介绍

在《三国志平话》当中,关羽与黄忠交锋的地方并不是长沙,而是在金陵郡。

在关羽出场之前,魏延与张飞二人先后与黄忠交过手并无法获胜,黄忠更是发出“只识云长,岂识张飞”之语,令张飞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后来关羽出手单挑黄忠,依然难分胜负,情急之下,关羽、张飞和魏延三人一起出手,依然与黄忠战成平手。

最终 ,诸葛亮出面,这才劝降了黄忠。

当然,这个故事虽然热闹,但在情节设计上却有不少的漏洞,在抬高黄忠的同时也贬低了关羽、张飞和黄忠,体现出的是宋元时期民间艺人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创作理念和思路,比起《三国演义》来自然要差了不少。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鸣金收军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