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07 点击数:
简介:汉中之战打了将近两年,最后由刘备胜出,占领汉中进封汉中王。

当时曹操因为担心后方发生叛乱,只留下了夏侯渊、郭淮、徐晃等人镇守汉中。

并一边等张飞攻破张郃大军后,刘备终于决定同曹操争夺汉中,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而这场战役,也是刘备一生最巅峰的时刻。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成语“匹夫之勇”背后的典故,就出自汉中之战,一起来看看是个怎样的故事吧。

【千问解读】

汉中之战打了将近两年,最后由刘备胜出,占领汉中进封汉中王。

当时曹操因为担心后方发生叛乱,只留下了夏侯渊、郭淮、徐晃等人镇守汉中。

并一边等张飞攻破张郃大军后,刘备终于决定同曹操争夺汉中,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而这场战役,也是刘备一生最巅峰的时刻。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成语“匹夫之勇”背后的典故,就出自汉中之战,一起来看看是个怎样的故事吧。

匹夫之勇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发生在汉中争夺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彰、刘封、孟达和吴兰。

原文如下:

(曹)彰字子文,少善骑射;膂力过人,能手格猛兽。

操尝戒之曰:“汝不读书而好弓马,此匹夫之勇,何足贵乎?”彰曰:“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何能作博士耶?”操尝问诸子之志。

彰曰:“好为将。

”操问:“为将何如?”彰曰:“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

”操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桓反,操令彰引兵五万讨之;临行戒之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

法不徇情,尔宜深戒。

”彰到代北,身先战阵,直杀至桑干,北方皆平;因闻操在阳平败阵,故来助战。

匹夫之勇典故出处介绍

操见彰至,大喜曰:“我黄须儿来,破刘备必矣!”……刘封在先,孟达在后,曹彰出马与封交战,只三合,封大败而回。

孟达引兵前进,方欲交锋,只见曹兵大乱。

原来马超、吴兰两军杀来,曹兵惊动。

孟达引兵夹攻。

马超士卒,蓄锐日久,到此耀武扬威,势不可当。

曹兵败走。

曹彰正遇吴兰,两个交锋,不数合,曹彰一戟刺吴兰于马下。

三军混战。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与刘备在阳平关展开激战。

此时,曹操之子曹彰赶来支援。

在首次对阵刘备大军的战斗中,曹彰击败刘封,斩杀吴兰。

不过,马超率部增援使得战局再度陷入胶着。

最终,曹操不得不下令全军撤回中原,汉中争夺战役刘备的胜利而结束。

匹夫之勇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曹操口中的“匹夫之勇”, 意为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有勇无谋,单枪匹马。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国语 越语上》中的“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小说中描述的刘备与曹操爆发汉中争夺战,是历史事实,时间从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可谓是汉末三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

其间出现过诸多战事,也出现了众多一战成名的将领。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这位击败刘封、斩杀吴兰的曹彰却并未出现在汉中争夺战的战场。

不仅如此,他还是曹军中最为憋屈的将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一段史料。

匹夫之勇典故出处介绍

《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传》注引《魏略》载:“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于山头,使刘封下挑战。

太祖骂曰:‘卖履舍兒,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乃召彰。

彰晨夜进道,西到长安而太祖已还,从汉中而归。

彰须黄,故以呼之。

”这也就意味着当曹彰得到曹操的命令感到长安准备参加汉中争夺战时,曹操已经放弃汉中撤到了长安。

一向以杀敌立功为荣耀的曹彰只能眼巴巴看着刘备占领汉中而无能为力,可谓非常憋屈。

既然历史上的曹彰并未参战,小说作者为何要虚构其击败刘封这一情节呢?作者的灵感应该来自于《魏略》中曹操怒斥刘封的这一句“卖履舍兒,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因此,作者就让曹彰与刘封在小说当中较量了一番。

至于说到小说中的马超部将吴兰,他的确参加了汉中争夺战,在战斗中阵亡。

《三国志 武帝纪》载:“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

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小说作者之所以让吴兰死于曹彰大戟之下,目的与刘封一样,都是为了突出曹彰的武勇。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匹夫之勇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