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飞魄散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06 点击数:
简介:赤壁之战,庞统向曹操献上计谋,让他把战船用铁链绑在一起,这样能让船面更加稳固。

曹操以为庞统是为他好,而且自己的士兵的确不擅长水战,于是就招办了。

谁知这是庞统的连环计之一,让曹操把船都绑在一起,为日后的火攻最好准备。

不过这个故事只是在演义中杜撰出来的,正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魂飞魄散”,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一起

【千问解读】

赤壁之战,庞统向曹操献上计谋,让他把战船用铁链绑在一起,这样能让船面更加稳固。

曹操以为庞统是为他好,而且自己的士兵的确不擅长水战,于是就招办了。

谁知这是庞统的连环计之一,让曹操把船都绑在一起,为日后的火攻最好准备。

不过这个故事只是在演义中杜撰出来的,正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魂飞魄散”,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什么吧。

魂飞魄散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庞统、徐庶和曹操。

原文如下:

庞统又谓操曰:“某观江左豪杰,多有怨周瑜者;某凭三寸舌,为丞相说之,使皆来降。

周瑜孤立无援,必为丞相所擒。

瑜既破,则刘备无所用矣。

”操曰:“先生果能成大功,操请奏闻天子,封为三公之列。

”统曰:“某非为富贵,但欲救万民耳。

丞相渡江,慎勿杀害。

”操曰:“吾替天行道,安忍杀戮人民!”统拜求榜文,以安宗族。

操曰:“先生家属,现居何处?”统曰:“只在江边。

若得此榜,可保全矣。

”操命写榜佥押付统。

统拜谢曰:“别后可速进兵,休待周郎知觉。

”操然之。

魂飞魄散典故出处介绍

统拜别,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吓得庞统魂飞魄散……急回视其人,原来却是徐庶。

统见是故人,心下方定。

回顾左右无人,乃曰:“你若说破我计,可惜江南八十一州百姓,皆是你送了也!”庶笑曰:“此间八十三万人马,性命如何?”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庞统受周瑜的委托去长江北岸去见曹操,并提出将战船用铁环连锁可避风浪。

曹操不明真相,采纳了庞统的建议。

庞统又提出前往江东劝降曹操,又得到曹操的应允。

就在庞统来到江边准备回到江东时,徐庶突然出现,点破庞统所献“连环计”的真实用意。

之后,徐庶又向庞统请教脱身之策。

庞统面授机宜,随即飘然而去。

徐庶则遵照庞统的策略,在曹营散布韩遂、马腾叛乱的谣言,并主动提出率部前去平叛,从而安全地离开了赤壁。

魂飞魄散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庞统被徐庶点破“连环计”真实意图时的反应,叫做“魂飞魄散”,意为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的“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精彩篇章之一,其中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情节和故事,庞统所献的“连环计”便是其中的一例。

不过,与历史记载相互对照可以发现,这个故事却是有真有假。

上面已经介绍过,小说中的庞统向曹操献出了“连环计”,为周瑜火烧曹军战船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庞统不仅从来没有献过“连环计”,他本人也并未出现在赤壁战场。

魂飞魄散典故出处介绍

据《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庞统早在刘表时期就在荆州的南郡担任功曹一职。

后来曹操占据荆州,庞统又随荆州文武一起归顺了曹操,不过仍在南郡任职。

江陵之战结束后,周瑜夺取南郡并担任太守,庞统这才成为东吴集团的一员。

周瑜去世时,庞统护送周瑜的灵柩来到江东,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江东。

因此小说中所谓的赤壁之战期间庞统避祸江东是一书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连环计。

既然“连环计”并非出自曹操之手,那么真实的赤壁之战中是否有过曹军战船用铁锁相连之事呢?答案是肯定的。

据《三国志•周瑜传》载,黄盖在向周瑜献出火烧曹军战船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按照这个记载推断,将战船首尾相连之人应该是曹操本人。

至于这样做的目的,其实也并不复杂,为了减少战船的颠簸,便于不惯水战的曹军将士行动。

不过,这个举动却给了孙刘联军以可趁之机,最终导致火烧赤壁。

要谈责任的话,也应该算在曹操的头上,与庞统毫无关系。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魂飞魄散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