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02 点击数:
简介:赵范是东汉末年荆州桂阳太守,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入住荆州,赵云代替赵范成为贵阳太守。

再一次宴席期间,赵范提议把自己的寡嫂樊夫人嫁给赵云,樊夫人国色天香,但赵云却因为两人辈分问题给拒绝了。

此后赵范依然想促成这门亲事,导致赵云直接逃走了。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文武双全”,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不过其中的细节稍有区别,一起来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

【千问解读】

赵范是东汉末年荆州桂阳太守,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入住荆州,赵云代替赵范成为贵阳太守。

再一次宴席期间,赵范提议把自己的寡嫂樊夫人嫁给赵云,樊夫人国色天香,但赵云却因为两人辈分问题给拒绝了。

此后赵范依然想促成这门亲事,导致赵云直接逃走了。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文武双全”,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不过其中的细节稍有区别,一起来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吧。

文武双全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发生在赵云与赵范饮宴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赵云、赵范和赵范的嫂子樊氏。

原文如下:

(赵)云安民已毕,赵范邀请入衙饮宴。

酒至半酣,范复邀云入后堂深处,洗盏更酌。

云饮微醉。

范忽请出一妇人,与云把酒。

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乃问范曰:“此何人也?”范曰:“家嫂樊氏也。

”子龙改容敬之。

樊氏把盏毕,范令就坐。

云辞谢。

樊氏辞归后堂。

云曰:“贤弟何必烦令嫂举杯耶?”范笑曰:“中间有个缘故,乞兄勿阻:先兄弃世已三载,家嫂寡居,终非了局,弟常劝其改嫁。

嫂曰:‘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

’你道天下那得有这般凑巧的?今尊兄堂堂仪表,名震四海,又与家兄同姓,正合家嫂所言。

若不嫌家嫂貌陋,愿陪嫁资,与将军为妻,结累世之亲,如何?”云闻言大怒而起,厉声曰:“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赵范羞惭满面,答曰:“我好意相待,如何这般无礼!”遂目视左右,有相害之意。

云已觉,一拳打倒赵范,径出府门,上马出城去了。

文武双全典故出处介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赵云奉命夺取桂阳郡。

赵范部将陈应和鲍隆出城迎战,被赵云击败,赵范开城投降。

赵范邀请赵云来到自己府第饮宴,席间提出要将自己的寡嫂嫁给赵云。

赵云勃然大怒,一拳打倒赵范,上马出城而去。

随后陈应和鲍隆欲谋害赵云,又被赵云识破。

赵云将计就计,引诱赵范出城并将其生擒。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赵范的寡嫂樊氏口中的“文武双全”,意为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 《旧唐书•李光弼传》中的“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赵范降将自己的寡嫂嫁给赵云的情节,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但过程并非如小说中那样的复杂。

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载:“(赵云)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

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

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

’固辞不许。

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

’遂不取。

”与小说相比,历史上赵云取桂阳较为简单,并未发生战事,樊氏也没有向小说描述的那样提出三个择夫的条件,而赵范的结局也不是如小说所言的再度被任命为桂阳太守,而是偷偷逃走不知所踪。

至于樊氏的结局,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文武双全典故出处介绍

赵范、赵云与樊氏之间发生的这一段历史故事,受到了后来民间艺人的注意,并在这个历史记载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改编。

在元代话本《三国志平话》中,这三人之间的故事有了一个新版本。

该书是这样描述这段故事的:

军师呼赵云,将三千军奔长沙郡收赵范去。

来日天晓,赵云上路。

赵范袒臂牵羊,远迎赵云入衙,言四郡反皆庞统所说。

筵会至晚,赵范带酒留数十个妇人,内中一妇人身着绛衣,体貌娇容,使捧酒对赵云言:“此乃家嫂也,当与子龙为妻。

”赵云叫:“尔乃匹夫之辈!军师严令,岂以酒色为念!”言罢出衙。

赵范带酒言:“不仁者赵云!”引三千军围了馆驿,有意杀赵云,被子龙一箭射死。

至来日天晓,对众官、百姓说,杀了赵范并家族,安抚了百姓;却还荆州见皇叔,说与军师,言赵云收了长沙郡。

文武双全典故出处介绍

与历史记载相比,《三国志平话》中赵范则较为阴险。

他用妇人和寡嫂来讨好赵云,而当遭到赵云的呵斥后,赵范立即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带着三千兵马围攻赵云。

这两个举动表明,赵范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自己。

对待这样的小人,赵云当然不会客气,最终不仅赵范被杀,就连他的寡嫂也死于赵云之手。

从《三国志平话》中的这个故事来看,整个情节较为粗糙,且缺乏合理性,对赵云这一正面人物形象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而这个故事到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手里立刻变了一番模样。

尽管作者沿用了史料及平话中的赵范寡嫂故事,但整个情节变得非常合理。

不仅樊氏这位无辜女子的性命得到保全,就连摇摆不定的赵范也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从这个情节处理上,足见作者对情节高超的驾驭能力。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文武双全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