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养宠物的?

现代人会给自己的宠物做一些衣服,比如给狗穿上外衣或者鞋子,戴上帽子,做美容做造型等等,但是和古人相比,这些其实早就过时了,因为古人还会给狗狗染指甲。
古人也非常热衷于养宠物,那他们又是怎样去养狗的呢? 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养狗,家中有一只萌犬,能够为生活带来很多欢
【千问解读】
现代人很多都喜欢小动物,喜欢养宠物,比如说猫猫狗狗的,更能引得很多人的喜爱。
现代人会给自己的宠物做一些衣服,比如给狗穿上外衣或者鞋子,戴上帽子,做美容做造型等等,但是和古人相比,这些其实早就过时了,因为古人还会给狗狗染指甲。
古人也非常热衷于养宠物,那他们又是怎样去养狗的呢?
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养狗,家中有一只萌犬,能够为生活带来很多欢乐,每天傍晚带着爱犬遛弯于大街小巷,也不失为一种愉悦。
然而不止现代人养狗成风,就连古代人对待萌犬也是情有独钟。
虽然养狗在战国时期,乃至春秋以前便已兴起,但“宠物狗”的概念,却流行较晚,大抵在唐朝时,才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宠物狗”概念,即狗这一种动物,作为一种惹人怜爱的小动物,而被当时的唐朝贵妇们当成宠物来对待。
如收藏于辽宁博物馆的著名国宝——《簪花仕女图》中,便描绘了两只小巧可爱的“拂菻狗”,这种小型犬类对人无害,却是由西域高昌国敬献,而非中原所产。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要给这种高昌国进献的小狗,取名叫做“拂菻犬”呢?因为在唐朝时,拂菻正是“东罗马帝国”的别称,也可称为“拜占庭帝国”,作为欧洲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从公元395年,到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里,东罗马帝国与当时的亚洲地区产生了密切而又频繁的联系,尤其是与西突厥,双方之间,通过中亚地区的交通要道,保持了长达近百年的商旅往来,因此在鼎盛时期的唐朝,经由突厥等西域地区传入的东罗马帝国产品,屡见不鲜。
这其中,尤以“拂菻狗”为名。
《旧唐书•高昌传》:七年,文泰又献狗雄雌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
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
而当年的高昌国王名为麴伯雅(麴:qū),是后魏时期的高昌国王麴嘉的第六世孙,早在隋朝时,高昌国便向隋炀帝连年进贡,并将大量的西域商品带到中原。
当年玄奘西游,便曾途径高昌国,因高昌自古崇尚佛学,全民信佛,因此抵达此地的玄奘法师,受到高昌王室的热烈欢迎,并被尊为座上宾。
《旧唐书•高昌传》:其王麹伯雅,即后魏时高昌王嘉之六世孙也。
隋炀帝时入朝,拜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弁国公,仍以戚属宇文氏女为华容公主以妻之。
(注:曾经的高昌国,就在现今新疆省吐鲁番市高昌区的东南方向。
而这段记载中献狗的人,名为“麴文泰”,实际上是麴伯雅的儿子,因为伯雅去世,所以文泰继位,时年接替父亲,来唐朝敬献拂菻狗。
)
曾经的高昌国富饶美丽,盛产水果,自古到今都是连通中亚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因此不论是从遥远西方,还是西域等地传来的商品,都要经由高昌国进入中原,再加上高昌国王向唐朝连年进贡,所以来自东罗马帝国的拂菻犬,经过高昌国君的进献,便迅速进入当时的唐朝贵族视野之内。
而根据《旧唐书》中的描述,可知这种“拂菻犬”非常机灵敏捷,如:性甚慧,能曳马衔烛。
从这八个字大概可以看出来两点:首先这种小狗的性子很“聪慧”,一般而言,聪慧活泼的小狗惹人喜爱,我想这也是拂菻狗能被唐朝贵妇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则很有聊头了,“能曳马衔烛”,这是个什么才艺嘞?
我想大概是说,这种小狗体型虽小,奔跑速度却极快,甚至能“曳马”,也就是能“追马”。
而衔烛中的衔,即为“咬含”之意,因此是说这拂菻犬胆子很大,能将“蜡烛”衔在嘴里。
所以拂菻犬大概就是一种:性子聪慧机敏,奔跑很快,还会衔咬蜡烛绝活儿的灵巧小狗,因此受到唐朝贵妇们的喜爱,尤其是皇室妃子,因为高昌国最先将此犬敬献给唐朝皇室,所以最先享受到此犬乐趣的,自然就是那些后宫皇妃了。
因此,始有“宠物狗”一说,大抵兴起于皇宫大内,后随着经济繁荣,唐朝富庶百姓也纷纷效仿,饲养小犬,以供玩乐。
可见,中国最早的宠物狗,应是来源于高昌,也就是西域地区,甚至溯其源头,是来自更为遥远的东罗马帝国,而非中原特产。
《旧唐书•高昌传》: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
那么在唐朝以前呢?为何鲜有“宠物狗”的记载?因为自春秋以来,中国古人只把狗这一种动物,当成是一种“带有功利性”的牲畜。
我来举个例子,大家就很好理解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种共识,狗的领地意识极强,因此具备看家护院的功能,所以养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种保护宅院与财产的“功利行为”。
比如咱们以前的农村老家,老人养狗都是随便养养,能让狗饿不死就行,也没有时兴过“宠”的思维,甚至一般扔在田里看地或者牧羊的犬,连喂都不喂,这类狗纯靠天养,四处找食,比家养的宠物狗精明不少。
而在战国时期的古人,也是这么认为,如《战国策·楚策一》中所载:江乙恶昭奚恤,谓楚王曰:“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
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
”这段话的原意,只是大臣江乙用来向楚王诽谤自己的政敌——楚令尹昭奚恤。
(注: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最高官职,有些类似于后来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君王外,令尹可掌国家一切事务,如内务与外战。
)
江乙诽谤昭奚恤的言论,用的就是养狗的寓言,他对楚王说:“有人养狗,因为狗凶猛有力,就很喜爱,让这只狗看家护院的同时,还任由其胡作非为,往井里撒尿,还故意让邻居看见,完事儿邻居向狗主人去告这只狗的状,狗主人还让狗咬邻居,这就是狗仗人势。
”
这段话用来诽谤大臣,其实已经算是非常难听了,但结合原文记载来看,早在战国时期,狗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是一种仰仗人才能有所作用的动物,而人对于狗,就是把狗当成看见护院的畜类,这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功利性的行为,而非将狗完全当成现在所熟知的“宠物”。
弄清楚这一点,大抵就更能对比出唐朝时期的文化开明吧?尤其在唐朝以前,我国古代并没有把养狗一事当成风尚来看待,反而在唐朝时,狗能够作为宠物,而在皇宫中得到妃子宠爱,由此可见唐朝时的思想,比之前代开放不少。
另有一则唐朝时期著名典故可佐证,便是流传千百年的历史笑话:康猧乱局。
大家请注意,“猧”其实就是“狗”的意思,而且是把“体型小巧的狗”,叫做“猧(wō)”,而“犬”,则是大型犬,小型猧,以及犬科动物的总称。
而这康猧乱局,就是一只来自康国的小狗,搅乱棋局的故事,这故事十分有趣,且容我讲与大家听:
话说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回跟亲王下棋,杨贵妃抱着“康猧”,站在旁边陪同观看。
也不知是夏天天太热,还是手气不佳,本想在贵妃娘娘面前露一手的唐太宗,却眼瞅着要输给亲王,这可把李隆基给难住了,一张老脸憋的通红。
而杨贵妃何等的玲珑心思?当即看出了李隆基的窘迫,于是非常聪明的对准棋盘一撒手,把怀里的康猧砸向棋盘。
顿时棋子乱飞,棋盘落地,一整盘的棋凌乱不堪,贵妃便上前笑骂康猧,唐玄宗一看这架势,则龙颜大悦。
为何呢?因为康猧搅局了,最后成功帮助李隆基掩饰了要输棋的尴尬,而让李隆基有了台阶可下。
所以康猧看似跳上棋盘扰乱了棋局,实际上却成功挽回了唐玄宗的颜面。
不然堂堂玄宗李隆基,可就要在最爱的女人面前输棋咯~
因此这则典故,便被称为“康猧乱局”,而最终被唐朝小说家段成式,收录进《酉阳杂俎》之中:《酉阳杂俎·忠志·康猧乱局》:上(唐玄宗)夏日尝与亲王碁(qí,原指棋子,此处作动词:下棋),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唐时西域城国)猧子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
而这“康国猧子”,又是什么狗呢?正是我上文所说“拂菻犬”是也~!身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学基人之一的陈寅恪(kè)老先生,在对唐朝历史进行研究时,便曾经对这只狗有过深入研究,而将结论写在了自己的著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
他说:《太真外传》有康国猧子之记载,即今外人所谓“北京狗”,吾国人则呼之为“哈吧狗”。
所以大家看到这里,想必应该知道,这康国猧子究竟是什么狗了吧?正是在我国民间广为人知的京巴狗。
而这京巴狗,也就是康国猧子,在唐初,即太宗时期,最初是由高昌传入,后来玄宗时期,则由康国敬献,称为“康国猧子”,直到清朝末年,京人仍旧称其为“猧子”,但经过数百年来的各种杂交,这种狗早已与最初高昌国敬献的有所差别,而独具京城特色,因此京人便照此称为京巴狗。
清代人文百科全书《清稗类钞》中便有记载:拂菻狗,较常狗倍小,今为京师土产。
由此可见,这京巴狗如今虽土,但在唐朝,那可是只有宫中娘娘才能把玩饲养的金贵玩意儿,殊不知经过千百年风风雨雨,这拂菻狗的身价,却再也不比往昔金贵,除了叹一句狗生无常外,也免不了一番笑谈。
而最会以宠物狗为乐的古人,却是宋朝人,因《癸辛杂识》中提到“宋朝女孩子非常喜欢用凤仙花捣碎的汁液染指甲”,顺带又提了一句:“今回回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
”
《癸辛杂识·续集上·金凤染甲》: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
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
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
今回回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
染完自己的指甲不过瘾,还把剩下的凤仙花汁液给猫狗染指甲,并以此为戏,这群宋朝妹纸们,倒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千古奇人了,不过通过这一点,足以得见宋朝之文化昌乐,当属历代之最。
正说和珅:解析和珅是怎么样“卿家荡产”的
和珅是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推出千年来全球50富人榜,6名榜上中国人中便有和珅。
但和珅的巨额家财并未被其后人继承,而为朝廷悉数抄没。
那么,权倾天下的和珅,是怎样“卿家荡产”的呢? 说清和珅的“卿家荡产”,先要知道他如何“白手起家”。
网络配图 和珅算是一个“官二代”,但这对他后来的发迹,应该说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亲,由父亲的一位偏房养大成人。
后熟读,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语言。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失败,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从此步入仕途。
乾隆三十八年(1773),23岁时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和珅管理有方,办事勤朴,获得乾隆赏识,不断擢升。
这个时候的和珅,双手也是白的,因为为官清廉。
和珅任侍郎时,官员安明曾向和珅送礼,希望升职。
和珅没有接受贿赂,了解到安明能力不错,又向尚书丰升额保举了他。
安明升官后又送玉给和珅,和珅仍然婉拒。
安明后来犯事,有人弹劾和珅包庇安明,乾隆帝下令查处。
事实证明,和珅并没有受贿和蓄意包庇安明,但有失察之责,被降职处理。
一度的和珅,不仅不是贪官,还是乾隆手下的反腐干将——轰动一时的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贪污案,便是和珅领衔督办。
和珅更应铁腕反腐,在权臣中树敌。
大凡负面人物,人们总是习惯寻找其道德层面上的缺失,期骥勾勒出“坏人”的成长轨迹。
其实和珅的操行并不泛圈点之处:和珅18岁与结婚,终身相爱,感情颇笃好,直至三年(1798)冯氏去世。
其弟和琳在外督办军务,不幸染病身亡,和珅一直照料其家,与薄情寡义、生活糜烂的贪官形象相去甚远。
和珅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和珅凭什么权力冲鼎?野史、戏说中的和珅,靠的的拍马逢迎。
其实不是,朝廷的权力授予,看中的对象的有用性。
和珅的一生,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大兴,为清王朝实施“洗脑工程”。
二是作为钦差赴甘肃,剿灭苏四十三等人的反叛。
网络配图 ——力保江山社稷,消灭封建王朝精神与肉体上的威胁,和珅这才是功莫大焉! 但勿庸置疑,和珅是一个十足的贪官。
权力的攀升,和珅的 “白手”很快变成“黑手”——关于和珅的贪渎,知道的人太多了。
要知道,和珅的 “白手”变成“黑手”,不可能只有嘉庆帝才知道。
那样的话,未免太低估乾隆帝的智商。
为什么乾隆帝要留着这只“黑手”,嘉庆帝要斩掉这只“黑手”?因为和珅的“黑手”伸得太长。
——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隆帝已进入垂暮之年。
上朝时乾隆帝让和珅与嘉庆帝站在身旁,因为只有和珅才能听明白乾隆究竟说些什么。
的文武,其实是在听和珅发号施令,嘉庆帝太不安全了。
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嘉庆帝失去的不仅仅是权力的安全感,而且包括人身自由,因为无论是宦官还是官女,都是和珅派来的人……网络配图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于回忆录中写道:“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
” 和珅的黑手如此充满恐怖,连外人都明白,更何况嘉庆帝!正所谓黑手、白手,挠痒痒可心,卡脖子是万万不行的!这就是和珅的宿命。
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
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即获罪二十条。
眼望刺眼的白绫,和珅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 和珅的黑白与悲喜剧,恰在这首绝命诗里——后世的史家与附会者,都要在这首绝命诗上耗费心血:有人说和珅的前世身是乾隆的爱妃,有人说和珅是爱妃转世,从而与乾隆有宿缘;有人说和珅的后身是,依旧掺和在大清权力纠葛里……,也是歪打正着,专制制度下的权力角斗轮回,事实上永无穷期!这些的想法,也反应了人民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憎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印第安人对中国人态度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关系?
当我们谈论印第安人时,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独特的鹰羽冠,这是印第安服饰的一大特色。
帽子上的羽毛是荣誉和勇气的象征。
事实上,印第安语只是一个统称,在欧洲是带有一定轻蔑的统称。
印第安人不止一个民族,这是除了爱斯基摩人之外的所有美洲土著人的总称,而不仅仅是某个民族或种族。
在相当长的古代时期内,美洲大陆没有发现代表人类进化的猿人化石。
甚至有考古资料证明美洲大陆上没有猿,这意味着看似与世隔绝的美洲大陆的土著印第安人也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
那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世界的人类学家和古代学家,各种学术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印第安人是中国人后裔”和“印第安人来自中国”的传说最多。
与之前的“大洋洲起源”、“西北欧起源”等流派相比,印第安人“亚洲起源”的考证更加严谨,考古发掘更加细致,从而在学术界逐渐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
大约1.5万年前的冰河时期,亚洲大陆东北部的白令海峡水位下降,露出一座陆桥,连接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
正是在这个时候,印第安人的祖先从贝加尔湖穿过西伯利亚,通过冰冻的白令海峡到达美洲。
当时分子人类学的新老种族正好在亚洲竞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节奏。
但是中国人当作一个稳定的族群,本来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说法,印第安人到达美洲后进展迅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遍布了北美和南美。
然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志中,他清楚地描述了他到达的一些地方。
当地的土著居民是白人,看起来和西班牙人很相似。
当时,西班牙殖民者还没有开始与当地土著人进行混血。
南美洲的土著人似乎和北美洲的土著人完全不同。
南美印第安人更像大洋洲的马来人,战斗力相对较弱,而北美印第安人更像北亚的蒙古人。
他们是美国西部片中经常出现的“野蛮而坚韧”的土著印第安人。
从人类基因中分配,印第安人的母系遗传是通古斯和西伯利亚基因的50%以上,父系相对复杂。
不仅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后,在此之前,印第安人都是来源复杂的民族,不同程度上是白、棕、黄人种的混血儿。
如果非要说跟中国人有关系的话,那可能只能有一地啊年。
毕竟,中国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蒙古、满族,曾经都属于通古斯,但他们属于两个大陆。
经过这么多年的隔离,血缘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但是,通过DNA比对,俄罗斯科学家发现,生活在俄罗斯南部中亚地区,说突厥语的图瓦人、阿尔泰人、哈卡斯人,与北美印第安人的遗传关系最为密切。
印第安人的老家可能在俄罗斯,这美国佬可就睡不安稳了。
如今“远亲”现在什么都支持不了,只能表演一场节目,指责美国“种族灭绝”。
19世纪,美国人类学家莫顿和阿根廷古物种学家阿梅吉诺提出印第安人起源于美洲的观点。
但因为论据不足以支持,所以站不住脚。
现代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史前人造工具和史前人类遗址。
包括发现生活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湖滨河床白垩纪的三角龙足迹和人脚化石;在密西西比河西岸附近一块有2.7亿年古代的石板上发现了两个人的脚印。
2017年,美国圣地亚哥自然古代博物馆发布了一系列乳齿象考古发掘照片。
据猜测,乳齿象的断骨像是人类撞击的痕迹。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那么人类踏上美洲的时间将从1.5万年前提前到13万年前。
所以那个亚洲人远不是地主。
古代都是当代史,所有的考古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