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5-23 点击数:
简介:古代的文人墨客,和“矿老板”这种词,恐怕谁也没有办法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但事实就是,历史上万人敬仰的诗仙李白,还有豪放旷达的苏轼,两个人竟然都曾经开过矿。

这是不是一下子颠覆了他们在你心中的形象?或许这是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想象过的事情,怎么李白和苏轼竟然会开矿呢?他们真的做过矿老板吗?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历数我国古代诗人文人,最受人追

【千问解读】

古代的文人墨客,和“矿老板”这种词,恐怕谁也没有办法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但事实就是,历史上万人敬仰的诗仙李白,还有豪放旷达的苏轼,两个人竟然都曾经开过矿。

这是不是一下子颠覆了他们在你心中的形象?或许这是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想象过的事情,怎么李白和苏轼竟然会开矿呢?他们真的做过矿老板吗?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历数我国古代诗人文人,最受人追捧的两位自然非李白和苏轼莫属。

"李白是酒,苏轼是茶。

"二人各为唐、宋巅峰年代的文坛霸主,若是评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才子,两人绝对能双双占据前三之位。

两位大文豪若是能跨越几百年,来次“面对面”豪饮斗诗,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有趣的是,就是这么两位历史上的超级大文豪,竟然都曾亲自带人开过矿。

不过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自古以来,矿产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资之一。

哪怕放在如今,“家里有矿”都是巨富有钱的代名词。

那么,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究竟以什么为生呢?这个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并不靠卖诗稿为生,也非富家子弟。

从他的诗中可推测出,他曾开过铜矿和铅矿,且自运自贩铜铅矿石,长途跋涉,其乐陶陶。

李白干一行爱一行,情系矿山赋深情,他的开矿生涯至少十年。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需问舞袖,佛尽五松山。

”“鸡鸣发黄山,瞑投虾湖宿。

”“提携采铜客,结荷水边沐。

半夜四天开,星河粲人目。

明晨大楼去,岗陇多起伏。

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

”又云:“采铅清溪滨,时登大楼山。

”……李白笔下的这些诗句,可谓句句不离开矿本行。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诗中的地名,都在现今安徽铜陵和贵池一带。

唐代甚至更早,这里就是铜铅产地。

开矿就得有销售。

矿石从这里装船运往扬州的市场。

当时的扬州,地位相当于今日上海,“舟樯栉比,车谷鳞集”,手工业很发达,所产铜镜久负盛名,首饰玉雕制作精湛,船业也很兴旺。

矿石的熔铸和制品都在扬州完成。

尽管唐开元十七年曾禁止私卖铜、铅、锡及以铜为器,但又规定采铜、铅、锡者,官家收买之。

矿石有幸,能由这位堪称世界级的大诗人亲自押运,李白多次随舟同行押送矿石,人在旅途,多诗兴。

白天观山景水色,夜赏月饮酒赋诗。

许多传世之作就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吟出,为盛唐气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为了深入了解李白的经济生活,笔者广泛查阅了有关他的资料以及他所写的诗文,得出的结论是:李白是个好老板,常常与劳工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诗中多处提到五松山,这是冶矿工地,位于“南陵铜坑西五六里”。

李白在炎热夏季,亲至“铜井炎炉”与工人一起劳作。

有人没读懂李白一手抓采矿、一手忙写诗的“两手抓”与“两手硬”,以为他热心求仙学道,说这是他消极的一面。

依据是:他采铅、丹之药。

这是附会,为炼丹用不了多少铅,不必自采,更不用船运。

退一步说,即便如此,李白诗中何必写“采铅”,写成“采药”岂不更雅么?可见,“采铅清溪滨”和“提携采铜客”正是他的本行。

北宋大文豪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心系百姓疾苦,也曾带领老百姓找矿,并成功地挖到了煤(石炭)。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中国最早的专门以煤炭为题作诗的,当属苏轼的《石炭》一诗。

苏东坡早在900多年前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石炭》诗,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煤炭最早、最具有文献价值的文字记载。

苏轼在这首诗的序言中说:“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遗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也。

”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

当时苏东坡为徐州太守。

《石炭》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盘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石炭》写出了徐州人采煤的热火朝天、兴高采烈的场面。

古代人基于煤是会燃烧的石头,故称之为石炭,以区别于木炭。

石炭这一称呼,出自魏晋时代并流传至今。

石炭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名称。

《石炭并序》中提到的白土镇,在徐州西南25公里处的萧县境内。

一首诗便让这个山区小镇闻名于世。

据萧县地方志记载,白土镇因产白色高岭土而得镇名,现有人口三万余,辖17个行政村,曾是唐代的陶瓷生产基地。

北宋元丰元年,工匠在挖白色陶土时,发现了煤炭,时值苏轼知徐州,萧县是徐州辖境。

苏轼是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领导,他上任后的当年冬天,天降大雪,寒冷异常,柴薪燃料严重匮乏,别说冶铁,就连居民的取暖做饭都成问题。

苏市长体察民间疾苦,积极组织人力,去找煤了。

于是便有诗序中所叙之事。

苏轼不愧是豪放之人,寻找煤炭资源的艰辛只字不提,但以煤炭造福百姓的兴奋跃然诗中。

苏轼在徐州找出的石炭,可制作取暖用的“香饼”。

欧阳修在《归田录》里有这样的记载:“有人遗余清泉香饼一筪者,(蔡)君谟闻之,叹曰:‘香饼来迟,使我润笔独无此一种佳物。

’……清泉,地名;香饼,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绝。

”欧阳修笔下的“香饼”,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书中均有相关记载。

如杨慎《升庵外集》载:“捣石炭为末,以轻纨筛之,以梨汁合之为饼,燃之可以终日。

宋朝时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错,当时的汴梁城已经用煤(西方称之会燃烧的石头)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饭取暖了。

其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火做饭取暖。

“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曾批评世风奢靡: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汴梁一个看守城门的士兵。

真想穿越千年去往古代,亲眼去看一看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大文豪,是怎样撩起衣裤开矿的,想必那样的场景一定很有趣。

诗剑交辉与歧路殊途:李白与高适的真实关系考辨

在文学星空中,与的关系始终笼罩着 梁园三剑客 的浪漫面纱。

然而拨开历史迷雾,这对曾同游梁宋的诗人,实则经历了从诗酒唱和到政治对立的复杂转变,其关系轨迹折射出盛唐文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剧烈碰撞。

一、梁宋之游:文学知音的短暂交集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 后,经引荐与高适相遇于洛阳。

三人结伴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在禹王台煮酒论文,在孟诸泽猎鹰赋诗,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千古佳话。

高适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中赞李白 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 ,杜甫更以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的诗句,记录这段文人雅集。

但这段友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李白当时名满天下,杜甫年辈较晚且对其崇拜有加,而高适年过五十仍 落魄无成 ,诗名未显。

这种地位差异导致:李白与杜甫互赠诗作达17首,与高适却仅存1首赠诗;高适赠李白诗作亦仅1首,远少于赠杜甫的3首。

这种文学互动的疏离,暗示三人关系亲疏有别。

二、安史裂痕:政治立场的根本分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二人命运轨迹。

永王李璘招募李白时,高适已任淮南,奉命平定永王叛乱。

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高适明确主张 永王必败 ,并最终将李白下狱。

这种政治对立绝非偶然:高适始终秉持 报国知身命,要须在长策 的务实态度,而李白则怀揣 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浪漫理想,二人对政治时局的判断存在本质差异。

值得玩味的是,高适虽平定永王之乱,却未对李白落井下石。

李白在狱中作《送张谒高中丞》称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既显怨怼又含敬意;高适虽无营救记载,却也未公开抨击李白。

这种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的克制,彰显盛唐文人的精神风骨。

三、诗酒余韵:文学传统的双重映照 尽管政治立场对立,二人诗歌创作仍存在深层呼应。

李白《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困境,与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的苍凉形成互文;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放,与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旷达,共同构成盛唐精神的双面镜像。

这种文学共鸣超越个人恩怨。

李白从璘虽为政治误判,但其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的报国热忱,与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的边塞情怀本质相通。

二人诗歌共同塑造了盛唐文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精神图谱。

四、历史镜像:文人命运的盛唐注脚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轨迹,实为盛唐文人命运的缩影。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放,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高适 五十始为官 的隐忍,却成就封侯拜相的仕途。

这种命运分野既有个性差异,更源于时代局限——当安史之乱打破 的幻象,文人必须在 兼济天下 与 独善其身 间做出抉择。

从文学史视角审视,二人关系更具象征意义。

李白代表浪漫主义诗歌巅峰,高适则是现实主义边塞诗旗手,二者关系恰似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

他们的离合悲欢,既是个体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精神裂变的文学注脚。

当后世吟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与 战士军前半死生 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诗人的才华碰撞,更是一个文明在盛世崩塌前的精神挣扎。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史证明:真正的文人友谊从非简单的情感投契,而是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

这种对话虽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诗歌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剑交辉与歧路殊途:李白与高适的真实关系考辨

在文学星空中,与的关系始终笼罩着 梁园三剑客 的浪漫面纱。

然而拨开历史迷雾,这对曾同游梁宋的诗人,实则经历了从诗酒唱和到政治对立的复杂转变,其关系轨迹折射出盛唐文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剧烈碰撞。

一、梁宋之游:文学知音的短暂交集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 后,经引荐与高适相遇于洛阳。

三人结伴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在禹王台煮酒论文,在孟诸泽猎鹰赋诗,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千古佳话。

高适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中赞李白 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 ,杜甫更以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的诗句,记录这段文人雅集。

但这段友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李白当时名满天下,杜甫年辈较晚且对其崇拜有加,而高适年过五十仍 落魄无成 ,诗名未显。

这种地位差异导致:李白与杜甫互赠诗作达17首,与高适却仅存1首赠诗;高适赠李白诗作亦仅1首,远少于赠杜甫的3首。

这种文学互动的疏离,暗示三人关系亲疏有别。

二、安史裂痕:政治立场的根本分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二人命运轨迹。

永王李璘招募李白时,高适已任淮南,奉命平定永王叛乱。

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高适明确主张 永王必败 ,并最终将李白下狱。

这种政治对立绝非偶然:高适始终秉持 报国知身命,要须在长策 的务实态度,而李白则怀揣 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浪漫理想,二人对政治时局的判断存在本质差异。

值得玩味的是,高适虽平定永王之乱,却未对李白落井下石。

李白在狱中作《送张谒高中丞》称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既显怨怼又含敬意;高适虽无营救记载,却也未公开抨击李白。

这种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的克制,彰显盛唐文人的精神风骨。

三、诗酒余韵:文学传统的双重映照 尽管政治立场对立,二人诗歌创作仍存在深层呼应。

李白《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困境,与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的苍凉形成互文;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放,与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旷达,共同构成盛唐精神的双面镜像。

这种文学共鸣超越个人恩怨。

李白从璘虽为政治误判,但其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的报国热忱,与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的边塞情怀本质相通。

二人诗歌共同塑造了盛唐文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精神图谱。

四、历史镜像:文人命运的盛唐注脚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轨迹,实为盛唐文人命运的缩影。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放,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高适 五十始为官 的隐忍,却成就封侯拜相的仕途。

这种命运分野既有个性差异,更源于时代局限——当安史之乱打破 的幻象,文人必须在 兼济天下 与 独善其身 间做出抉择。

从文学史视角审视,二人关系更具象征意义。

李白代表浪漫主义诗歌巅峰,高适则是现实主义边塞诗旗手,二者关系恰似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

他们的离合悲欢,既是个体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精神裂变的文学注脚。

当后世吟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与 战士军前半死生 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诗人的才华碰撞,更是一个文明在盛世崩塌前的精神挣扎。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史证明:真正的文人友谊从非简单的情感投契,而是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

这种对话虽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诗歌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