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始作俑者是指第一个带起恶劣风气的人,词性还是比较重的。
不过在古代,“始作俑者”不止一个含义,背后还有大多人都不知道的寓意。
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有关“始作俑者”的典故出
【千问解读】
“始作俑者”这个成语的含义大家应该不会陌生,日常中可能用的比较少,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能看到。
始作俑者是指第一个带起恶劣风气的人,词性还是比较重的。
不过在古代,“始作俑者”不止一个含义,背后还有大多人都不知道的寓意。
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有关“始作俑者”的典故出处,看看这句话到底是出自谁人之口,又是在一个怎样的情况下说出此话,好奇就别错过下文啦。
1、始作俑者出处
能在文字中运用“始作俑者”的,尤其是能引用“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八个字的,如果被问到这话从哪儿来的,十有八九会脱口而出答道:“孔子曰。
”但是,大概齐,在我们今天能找到的可基本确信是“孔子曰”的那些话里,并找不到。
这个其实是孟子说的。
不是“孟子曰”,而是孟子说的这话是“孔子曰”。
有点儿绕哈。
直说——这话,出自孟子的著述。
具体讲,是《孟子·梁惠王【上】》有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翻译成今天的语言,意思大致是:孔子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饿死呢?
这话,不客气地讲,有那么点儿没逻辑——“用俑”跟“断子绝孙、没有后代”怎么扯的先不说,跟“让老百姓活活饿死”,有什么必然联系么?
这样子的疑问,在我们这个充满“权威崇拜”的民族而言,可能显得大逆不道了——孟子都那么说了,你算老几啊,敢说没逻辑?!你以为你是谁呀?逻辑么?
甚或,放在当下,弄不好还会有充沛的爱国者说:逻辑这个破玩意,是西方来的,是帝国主义的。
帝国主义是错谬和反动的。
所以,你的“逻辑”,不可以拿来忖度我们民族伟大思想家孟夫子的话。
好吧,那就先把逻辑及其相关疑问暂放一边儿,回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八个字。
上面讲的“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可能算“最权威”的释义;但的确,在网上随便可以查到的,就还有另两种释义,中国字的,八成可勉强算是我们民族的吧。
另两种释义中第一种的大意是——最开始用俑(人形俑)作殉葬品的人,将古老的“人殉”做了“模拟化”的“改造”,即以人形俑像代替真人;这与周朝以来崇尚的“人主”道德精神相冲突,是对旧时代(商代)的坏事情、不合理制度的“变通式继承”。
照这样下去,后人怎会不效仿!照这样下去,未来,在别的许许多多事情上,难道就不会也发生这样实质上是倒退历史的情形吗?
在这种释义中,“无后”二字的意思,更该是“后面没有”、“以后不会”;因而“其无后乎”也会写做“岂无后乎”。
不管怎么写,都是类似意思,跟“断子绝孙”挨不上。
还有一种“另类”释义,跟“权威”的理解刚好相反,不是谴责、批评,而是褒扬、肯定——最开始作俑的那个人哪,后面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你啦。
这种释义的理据是:在孔子所处的周朝后半期(东周)之前数百年及至近千年前的奴隶制的商朝,盛行用人殉葬的“人殉”制度,即将人杀死,以其尸体作为死者的殉葬品,或干脆将活人与逝者同葬,将其活埋致死。
周朝立国之初(西周),废止了这种按今天话讲是“反人类”的残暴制度,改用草木制作的人形物件替代真正的人,用作殉葬,并将这种做法以“礼”的形式确立下来(这里说的“礼”,很大程度上,意思跟今天的“法律法规”差不多。
周朝初建时,“法”字的含义,跟今天的“法律法规”基本不沾边儿)。
这种替代方案,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是非常伟大的进步!伟大到未来恐怕没什么别的“礼”能超越它了!
2、与“权威”反义的褒扬肯定之语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或权威或不够权威的释义中,最后一种也就是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话是褒扬、肯定之意的释义,或许更“通”。
这个认为的基础,是那八个字真的是孔子说的,而不是孟子借孔子名义说的。
前面提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至少今人更认定的出处,是这个;而《梁惠王【上】》,跟收入《孟子》的一些篇章类似,是我们今天叫做“访谈录”或“语录”的东东,而不是“著述”。
孔子的《论语》,也属此类。
相比包括孟子在内的诸子百家,孔子更是“教育家”。
或者也可以说,孔子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才是思想家。
是以,孔子的学术轨迹,更是沿着“诲人”线路,其思想,倾向于对于“后生”和“浅知者”的启蒙与意识引导,表现形式,更会偏重口头而非文字著作。
或许,在某个时候、某种场合下,他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话;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肯定是他在生的时段内,也就是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这个期间;保守推想,更可能是在他的“后半生”也就是公元前520亦或再晚到公元前479年他去世期间。
孔子出生四十年前(公元前591年),“春秋五霸”最后一位的楚庄王病逝;历史地看,“霸主”时代结束了;可对当世的“现实”而言,“接力”般历时百来年的“五霸”时代,致使“正统”的周王朝名存实亡,如史籍所言“王室衰微,令出于伯”(“伯”通“霸”),大小诸侯,有“五霸”做“榜样”,纷起“僭越”之心,肆意膨胀,全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相互征伐不休,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更使广大民众陷入贫苦、灾难和愈发的蒙昧。
孔子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出生、成长的。
在他的认识里,欲解救贫苦与灾难,最为关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有知”,继而觉醒,继而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而就他的时代所决定的“眼界”而言,那个和谐的社会秩序,可以以传说中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及紧随的“成康之治”时代(约为公元前1046~公元前996年)为楷模,也就是孔子所言“吾从周”的“周”。
在那个孔子认为算是“理想国”的时代,一个很重要、很凸显、很显“人文光辉”的标志,便是“废人殉”,即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以真人殉葬的制度。
或许,“废人殉”,并没有谁规定以“俑”代替真人,但为圆“往生”的理念,有人聪明地想到用人形物件“模拟”真人,用作给尊贵的逝者殉葬。
这份聪明,在今天的我们甚至比孔子只晚了百多年的孟子那个时代的“智者”看来,是对旧的坏习俗的妥协,是不积极的,甚至愚昧的、冥顽的;可相比于用真人殉葬的商代,那是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是对于生命权的尊重和珍爱,具有划时代般的意义!
然而,这个了不起的“进步”及其所标志的“理想国”,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五霸”的崛起而崩摧,而惨遭践踏。
简直可以说,相比“始作俑”的“周”,后来的几百年,是历史的倒退!一心执念“复礼”、“从周”的孔夫子,应该会想:早几百年前就有“作俑”这样天才而仁慈的举措,后面却越来越抽抽,再没有那样的积极事件,实在悲哀。
这么想着,他可能就跟听他教诲的年轻人慨叹——第一个想到用俑替代真人殉葬的人,是何等聪明、仁慈、勇敢,后世恐怕再没那样的人啦……
3、孟子的“借喻”
如前所及,《孟子》一书中有不少篇章都类似《论语》,并非潜心的“著述”,而只是对口头言论的记录,其中《梁惠王》(包括“上篇”和“下篇”),可谓典型,主要是对孟子与“梁惠王”谈话的记录。
梁惠王名叫“魏罂”,是战国时代新兴诸侯国“魏”的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的第一位“王”(前两代没称王,是为“文侯”、“武侯”),在位五十多年,死后谥为“惠”,正式史籍上称之为“魏惠王”。
“梁惠王”是其“别称”,由来是他在位期间,将国家(魏国)的都城由“安邑”(大约在今山西省夏县一代,据传是古代“夏”的故都)迁到了黄河沿岸的“大梁”(大约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一代),并在有生之年,把大梁建设成了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将其称为“梁惠王”,大概是有纪念他与“大梁”之间关系的意思。
魏惠王或称“梁惠王”魏罂,可以说有一些治国治军才能,但并不属于开创型领导者,生性又有点儿好大喜功。
他在位前期,魏国是众多诸侯国中最强大、最富庶的;新都大梁,沿黄河,不设过于严谨的城防,是空前开放、繁荣的大都会;魏罂本人,很喜欢八方来客、诸侯仰视的感觉,也乐得摆出礼贤下士、招揽英才的样子。
齐国“鸿儒”孟轲(孟子)的造访,据说就是应他本人的诚挚邀请。
如果说孔子首先是“教育家”,那么孟子最主要的“定位”,就应该是“政治活动家”。
虽说是秉承了孔子的儒学衣钵,但孟子的思想,随着时代变迁,跟孔子很是不同——孔子主张“启蒙”,而孟子却强调统治者的“自谨”、“自律”;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孟子立意“民贵君轻”(原话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子信念“克己复礼”、“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则说“舍生取义”、“纵千万人,吾往矣”;孔子祈盼“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孟子开出的“救世良方”却是“定于一”(大一统)……
这样看去,后世叨咕两千多年的“孔孟之道”的说法,恐怕有点儿毛病——是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合并”还是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共同脉络”?要说“脉络”,孔、孟,恐怕除了“入仕以济世”,没多少趋同性;要说“合并”,却又是以谁为主?或说以谁为“世界观”的核心,又以谁为“方法论”的指导?
应该说,作为“政治活动家”,孟子对如日中天的魏国及其至少在早期很显“英主”风范的王者魏罂,很是看好。
但是,一见之下,恐怕就多少有点儿打折扣。
再多些相处下来,很可能就会感到失望了——魏王罂,不仅好大喜功,而且刚愎自用。
本文最前曾引用《孟子·梁惠王【上】》——
提到饿死“斯民”,以当时魏国的富庶,人民虽肯定仍很疾苦,但“饥而死”的情况,还真未必有多普遍,多频仍;拿“饥而死”说事儿,恐怕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的体现——别瞧你今天蹦得欢,当心秋后拉清单。
现在你的魏国看上去满不错,但有些问题不觉醒、不提早预防和解决,累计下去,会是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惨景。
这就好比“仲尼”说的“始作俑者”,别瞧好像当时有那么点儿积极意义,可时代变迁下来,那就成为了消极,成为了阻碍进步的绊脚石,结果就是“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语境上讲,若求“解通”,“其无后乎”好像也不应该是断子绝孙一类的意思。
照笔者看,肯定不是那意思。
因为,那时候,断子绝孙这档子事儿,是要说“无嗣”、“绝嗣”的;“无后”的说法,后来才有。
这么一倒腾,也可以推想:孟子跟梁惠王提“始作俑者”,该是对他认为是出自孔子的言论的“与时俱进”的“借喻”。
如是,可否认为,孟夫子在他那个时代,就懂得“活学活用”和“批判地吸收”了呢?
如是,该不该惕省,今天的我们,实在不应在“辨证”这回事上输给两千多年前的孟夫子呢?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
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罗汉鱼烧尾什么意思罗汉鱼鼻花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把葱姜蒜切好备用。
这样做出来的鱼烧尾巴非常好吃,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这是什么鱼?怎样?你这是罗汉母鱼,热水鱼,不能和金鱼养一起,罗汉鱼怎么老烧尾科学的定义烧尾就是鱼尾巴的边缘有一些变黑或者变白。
真相 :如果新水里的氯没有完全清除就倒入缸里,鱼的粘膜会遭受破坏,很短时间里就会造成烧尾,这就是为何鱼友们常发现刚换了水不就,鱼的尾巴就变黑或者褪色了。
还有就是水质变化引起鱼的新陈代谢紊乱,这时鱼身体上的粘膜就会暂时停止工作甚至坏死,粘膜会慢慢脱落形成白色粘稠的样子,三鳍都会退变成白色。
解决办法:首先,发现罗汉鱼有烧尾的情况,可以先赶紧给鱼儿换水。
要知道长期不换水,导致水环境恶化也可能引起罗汉鱼烧尾的。
此外,在以后医治的过程中也要定期给罗汉鱼换水,保证水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如此才干更好的保证罗汉鱼处于良好的状态。
其次,可以请专业的水族专家来为罗汉鱼进行手术。
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发现烧尾的情况比较严重,就只能把病变的部位用剪刀给剪掉了。
当然在操作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没有经验的饲养者千万不要随便动剪刀哦。
为罗汉鱼剪尾巴,千问网,先应该准备一把剪刀,然后在戴上手套,抓住罗汉鱼,将其烧尾的部分见到。
注意一定不能剪到罗汉鱼正常尾巴部位,然后在给鱼儿换上新的水环境,让它休保养息。
烂鳍病/病尾病嗜水气单胞菌一、感染的迹象。
最初,鳍的边缘出现轻微的不透明的外观。
然后膜一片片地脱落,暴露出鳍刺,鳍刺开始依次裂开。
当裂缝到达身体时,受侵害的鱼通常都会死亡。
二、感染详述。
引起烂鳍病的细菌可能经常出现,特别是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鳗弧菌,它们只在恶劣的环境里侵害不处于良好的状态的鱼。
这些细菌能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斑点、区域发炎和溃疡。
细菌传染引起的损伤使受侵害的鱼容易受到来自其他病原体如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侵害。
三、推荐的医治方法。
对于如此多的疾病,除非环境条件很满意,任何化学药物医治都不是完全有效的。
有几种以苯氧基乙醇、聚-氯-苯氧基乙醇或呋喃那斯为基础的专用处理剂,假如医治不被耽误的话,它们可能有效。
杀菌的化学药物如氯化苯甲烃胺新洁尔灭,也能使用。
对于冷水鱼类的医治,水温至少应该升高到16度。
狗狗最近总是嚎叫什么意思狗狗发出狼嚎声
不过宠物狗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是流浪狗被欺负时,才会发出狼嚎声。
02 发泄情绪的一种表现 本来狗狗发出狼嚎声,也是一种发泄情绪的表现,比如当狗狗高兴、不舒服、想出去玩等等,狗狗就会通过狼嚎声,向主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狗狗具体想要表达什么情绪,这就看宠主和狗狗的感情了,如果感情深厚的,你肯定能立即明白狗狗的意思。
03 感到孤独的一种情绪 当主人出门后,狗狗只能一天呆在家里,所以它会感到孤独,这时狗狗就可能发出狼嚎声,希望有人能理理它。
所以宠主下班后,最好带狗狗出门遛遛弯,让它和其他狗一起玩,也可以在家陪狗狗玩下游戏,用些零食做奖励,推荐“宠率冻干蛋黄粒”,5份原料合成一份营养,而且还有蛋黄粉、卵磷脂等,狗狗都爱吃。
04 狗狗模仿的一种能力 在很多时候,宠主会发现狗狗一听到走街串巷的小贩叫卖声,自家狗就会跟着一起嚎叫,你知道这代表了什么吗? 本来很简单,千问网,可能是狗狗在模仿,因为狗狗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当它听到这些声音时,一时来了兴趣,就会跟着嚎。
05 发情期想找另一半的一种讯号 到了发情期,你会经常听到狗狗狼嚎,尤其是晚上,这本来是狗狗想要找另一半的讯号,所以发出声音吸引异性。
如果不想狗狗经常叫,那可以给狗狗绝育,这样就能解决了。
不过因为狗狗绝育后体内激素发生变化,如果不控制喂食量,就很容易肥胖,所以如果你家狗狗已经肥胖,最好做到低脂饮食,还有多运动。
06 主人出事的一种预兆 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狗狗半夜发出哭声或狼嚎声,这很可能是主人出事的一种预兆,可能是生病、受伤,甚至是死亡。
虽然这很迷信,但有很多人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事。
结语:你被狗狗的突然狼嚎吓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