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我与狸奴不出门中狸奴指什么

1、我与狸奴不出门中狸奴指什么 这里的狸努是指
【千问解读】
最近有网友问陆游写了一首里面有“我与狸奴不出门”的古诗,那么这个“我与狸奴不出门”中的“狸奴”到底是指的什么呢?真的就像大家猜测的那种狐狸奴隶或者什么?其实这些说法也都不对了,具体到底是指的什么,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
1、我与狸奴不出门中狸奴指什么这里的狸努是指的:陆游的宠物。
并不是指的陆游的孩子,那有人把自己的孩子叫狸奴啊,很明显不太对了,所以正确的答案是指陆游的宠物。
2、狸奴是什么意思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作者-宋代-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我与狸奴不出门全诗赏析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
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
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低卧,直挺挺地躺着,意思是说年老力衰,作者当时已68岁。
孤村,荒僻的小村,指作者的故乡山阴。
戍,是守卫的意思。
轮台,是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是借指宋朝北方边防据点。
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
“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
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
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
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
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
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
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
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
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陆游悼唐婉的十首诗是哪十首?
首先要给大家说的是,陆游写给唐婉的诗词没有十首那么多,只有6首,加上沈园二首也才7首,所以没有达到十首之多了。
1、《钗头凤·红酥手》第一首是大家熟悉的钗头凤。
《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2、《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於人今秋偶复采菊》陆游和唐婉在沈园重聚,往日的情形历历在目,但是留给两个人的只是一片凄凉。
陆游六十三位的时候,想起早年和唐婉一起采菊的往事,写下了绝句。
《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於人今秋偶复采菊》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3、《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陆游六十八岁的时候,游沈园,再一次睹物思人,写下了一首诗。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炷香!4、《沈园二首》七十五岁,陆游在唐婉离世后四十年,再一次来到沈园。
《沈园二首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二首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5、《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八十一岁,梦游沈园,又留下诗篇。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6、《春游》八十四岁,最后一次游沈园,留下对唐婉最后的思念。
《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在仕途上经历过哪些坎坷?探索陆游仕途之路的五起五落
我们都知道陆游是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学过陆游的诗。
陆游生于北宋灭亡前夕,因为年少深受爱国思想教育,所以陆游长大后一直想为国效力。
但陆游的仕途之路却称不上顺利,期间更是一度五起五落,令人无何奈何。
宋高宗时期,陆游曾参加礼部考试,但不喜欢陆游所以最后没有结果。
到了时期,陆游直接被赐出身,好不容易实现了自己报效国家的理想,但此后却是有更多的不如意在等着他。
因为两首留传千古的《钗头凤》,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让我们耳熟能详,为此,陆游似乎背上 妈宝男 、 负心汉 这样的标签。
励志的是,陆游并没有因为与表妹唐婉婚姻上的不幸而消沉。
在不坠青云之志下,陆游尽管人生五起五落,仍不懈地奔走于仕途,始终积极主战,且亲临抗金前线体验军旅生活,努力躬耕于文坛,为自己的理想坚持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陆游就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斗士一样活跃于自己的那方舞台,生命不止,战斗不已,让人深深感动和由衷钦佩;他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给后世留存了近万首诗词,时称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与、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
原来爱国诗人陆游并不柔弱,他不过是生不逢时。
英雄末路下,留给后世极其宝贵的财富,至今闪烁着灼灼其华的耀眼光芒。
一、33岁入仕,一起一落 出生于名门世家的陆游,其实一生坎坷,2岁时即遇上北宋末年的 之难 ,时任京西路转运副使的父亲陆宰只好离职,带上家人回老家越州山阴避难。
陆游的少年时代就在山阴农村度过,他自幼天聪慧,12岁时就能写诗作文,以过人的才华而崭露头角,兼之祖上有功,得偏安一隅的南廷 恩荫 ,给授 登仕郎 之职。
但陆游此后的人生道路却屡遭变故,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后,因两人未能生育,婚姻被母亲强行拆散,23岁时父亲又过世;仕途之路也不顺,直到28岁时才赴京都杭州参知锁厅考试,虽中头魁,却因当朝宰相秦桧的秦埙也在那年考试的士子之列,秦桧见自己的孙子考试的名次在陆游之下,很不高兴,于是在次年的礼部考试上指名不用陆游。
就这样,陆游一直被排斥在录用榜单之外。
直到5年后,秦桧病死,陆游33岁时才入仕,最先被宋高宗任用为福州宁德县主簿,四年后,宋孝宗赵昚即位(公元1162年),恩赐陆游进士出身,任职枢密院编修。
但陆游是坚定的主战派,主张抗金,遂被当朝的主和派屡屡打压排斥,又因一次整饬吏治军纪的建议欠妥,被主和派借机弹劾,触怒了宋孝宗,被贬任镇江府。
后又因向枢密使张焘进言 罢除广结私党的龙大渊之辈奸佞小人 受责,再次被贬任建康府通判,后改任隆兴府通判,又被主和派诬告 结交谏官,与北伐的都督张浚有勾结 ,遂被免职,回老家赋闲待命。
陆游首次回山阴老家赋闲4年,期间,他写下大量反映江南农家生活的诗歌,《游山西村》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疑无路,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陆游在这首七言律诗里,色彩明丽地描绘了山阴的农村风光,表达了对淳朴的农家生活的喜爱,同时也映射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 的人生哲理,这两句诗亦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喜爱而广为流传。
二、投身军旅,二起二落 1169年,陆游44岁时再度被宋孝宗用,改任夔州通判,主要负责学事和农事。
在此期间,陆游据当地风土民情,写下有名的散文名篇《入蜀记》(共6卷)。
两年后,陆游响应号召,在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征召下,转赴军旅,担任干办公事,在南郑投身军僚幕府生涯。
期间,陆游写下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平戎策》,提出北伐中原取长安须先取陇右,同时积蓄粮食加强训练士兵的军事主张。
为此,陆游得以在抗金前线定军山、大散关一带巡查战略要塞,体验军旅生活。
只可惜,宋孝宗没有采纳陆游的《平戎策》,也没有安排王炎的北伐。
陆游只体验了8个月的军旅生活,幕府解散。
47岁的陆游只好奉旨骑驴入川,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的闲职。
次年(1173年)转任蜀州通判,后为嘉州通判。
49岁时在荣州短暂代理了一段时间的州事。
1175年,好友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后,举荐陆游任锦城参议。
两人在成都以文会友,成为 莫逆之交 。
主和派以此为由诋毁陆游 颓放 ,无奈之下,陆游被迫辞职,后在草堂附近的浣花溪畔以种菜为生,自号 放翁 ,檄文回应主和派的攻击。
三、负责水利,三起三落 1178年,陆游53岁,又被宋孝宗启用为福州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第二年改任江西常平提举,主要负责管理农事方面的工作。
偏巧次年江西逢水灾,陆游擅直开仓放粮救济,并亲自 榜舟发粟 ,又被主和派以 越规 为由弹劾,陆游第三次被迫辞官,又回老家山阴隐居了近六年时间。
名诗《书愤》就是这个时期陆游回忆当年的军旅生活、有感而发一挥而就写成的,饱含热泪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严州提任,四起四落 就在61岁的陆游写下《书愤》的1186年,又被宋孝宗再度启用,任命为严州知州,这回陆游在严州任上任职了二年多时间。
在赴任之前,陆游去京城杭州觐见宋孝宗,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时,写下有名的七言律诗《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陆游隐隐表达了厌倦官场之意,对宦海沉浮、世态炎凉有了一丝感悟。
1189年,即位后,改任陆游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
但不久,陆游因 的谏言,再度被主和派群起而攻之,被以 嘲咏风月 为由罢免,再次回归故里,在家赋闲长达十多年。
这个时期,笔耕不辍的陆游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对自己的坎坷遭遇进行了回味,表达了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无奈: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192年,67岁的陆游写下有名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
这首诗其实是晚年的陆游表达自己坚定抗金、为国雪耻的宣言书,尽管是空怀壮志,但依然至老不衰,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爱国激情,平添了一抹沧桑的色彩。
五、五起五落,荣归故里 即位(1194年)后的第8年,陆游已77岁高龄,第五次奉诏入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任秘书监,主要负责编撰《两朝实录》、《三朝史》。
完成史书编撰后,陆游被提任为宝章阁待制,相当于朝廷的顾问,得以享受省部级干部待遇返回故里养老。
此后,陆游就一直蛰居山阴老家,潜心于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曾写下《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表达了年老的父亲对子女谆谆教诲及热切期盼之情。
在惊悉太师北伐失败后,忧国忧民的陆游悲愤成疾,于1210年1月26日,卒年85岁。
临终前,写下绝名诗《示儿》,表达了自己弥留之际依旧爱国的强烈心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五起五落的一生,正如他所写的《卜算子.咏梅》,托物言志,暗喻自己一生尽管坎坷多艰,仍坚贞不屈,始终保持的爱国情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