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撤退时,百姓真的是自愿跟随刘备离开的吗?

公元208年7月,曹操挥师南下,攻打荆州。
由于荆州刘表病逝,刘表次子刘琮继位荆州牧,曹操得知消息后,当即抢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叶,以达到出其不意,威胁荆州的目的。
得知曹操来袭后,
【千问解读】
刘备撤退时,百姓真的是自愿跟随刘备离开的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千问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公元208年7月,曹操挥师南下,攻打荆州。
由于荆州刘表病逝,刘表次子刘琮继位荆州牧,曹操得知消息后,当即抢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叶,以达到出其不意,威胁荆州的目的。
得知曹操来袭后,章陵郡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投降曹操,这些投降派认为荆州尚属于汉室,如今以臣属的身份去对抗天子,是对国家的叛逆,正因如此,此时用荆州的军队去抵御曹操是十分不明智的,而依靠刘备去对抗曹操也注定会失败。
正因如此,这些人希望刘琮能向曹操投降。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曹操到达新野时,刘琮就出城投降了曹操。
等曹操南下的消息传到刘备耳中时,曹操的军队已经到达南阳附近,而此时刘琮也已经投降曹操了。
刘备一怒之下,到襄阳打算向刘琮问责,但刘琮却不敢面见刘备,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向南逃亡。
很多荆州人士都弃刘琮投靠刘备,更有十万百姓愿跟随刘备逃亡。
有人见百姓众多,于是劝刘备要抛弃百姓逃命,但刘备认为,做大事必须以人为本,这些人心甘情愿要追随他,他怎么能忍心把这些百姓抛弃,自己逃命,因此刘备率众同行,行军速度非常慢。
而曹操担心刘备占据江陵,于是他留下粮草辎重,亲自率领五千虎豹骑追赶刘备,他一日一夜急行军三百里,最终在当阳县的长坂追上刘备。
有人认为,刘备在撤退时,并不是百姓主动投靠刘备,而是刘备裹挟百姓走的。
毕竟在三国时期,在执行军事转移时,带走当地的人口是常规操作。
比如曹操占据汉中后,就曾迁移过汉中的人口,以至于刘备只得了汉中的地盘而没有得到汉中的人,而诸葛亮也曾迁过二郡的人口。
当时刘备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自然会抓住一切机会搜集人力物力,因此他在逃离的过程中,裹挟百姓也是有可能的。
只不过在被曹军追上之后,刘备也没有机会放弃这些人了,毕竟如果在这个时候公然抛下百姓,只怕将来就没人愿意追随他了。
正因如此,刘备撤退时是裹挟百姓而逃。
但事实上,百姓自愿跟随刘备离去的记载应该是真的。
且不说这是《三国志》中的记载,而且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百姓愿意跟随刘备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刘备投靠刘表后,刘表安排刘备驻扎在新野,而且这一驻扎就是七年时间,因此新野也就此成为了刘备在赤壁之战前经营过最久的根据地了。
正因为刘备经营管理妥善,以至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才有了刘表对刘备心生怀疑,暗中防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打算撤退,这些人自愿跟随刘备离去是没有问题的。
后来刘备来到襄阳城外呼叫刘琮,刘琮不敢跟随刘备而去,当时刘琮身边的很多荆州人士则纷纷跟随刘备,足见跟随刘备难逃的人并不是刘备威逼利诱,甚至在军队的胁迫之下而背井离乡,离开荆州。
更何况昔日曹操在攻打徐州时,有屠城的记载,在屠城之后,百姓的尸首堵塞河流,河水因此而不能流动,可见曹操凶恶的一面。
这些百姓惧怕曹操屠城之名,愿意跟随素有仁义之名的刘备离去,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刘备出逃时或许也是不愿意带着百姓随行,只不过百姓自愿跟随他,刘备也不好直接拒绝,再加上他希望百姓能成为他将来的立身之本,这才愿意带着百姓一同向南方逃走。
他杀了慈禧太后的宠臣 去世时十几万百姓竟跪地相送
掌握了天下所有人的生杀大权,因此大部分人都十分畏惧她,担心一不留神就丢了脑袋,但是有个人却不怕她,甚至还杀了她身边的当红,这个人就是丁宝桢。
网络配图 丁宝桢很早就进入官场,并且仕途初期的顺利。
不走关系,不行贿,竟然坐上了巡抚的位置,在朝中位居二品大员。
但是他和很多大官不一样,历史上有很多贪官,在最初进入官场的时候都是一片赤诚,但是没有抵挡住利益和权力的诱惑,慢慢迷失了自己。
而丁宝桢却不一样,他不论当了多长时间的官,都还保持至当初的赤子之心。
他从小车身贫穷,但是却有着非常远大的理想,三年进宫当官,并且应为公正廉明,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在位期间政绩突出,多次得到上司的赞扬,并且杀了当时大太监安德海震惊朝野。
网络配图 安德海是谁。
他从小就被家里人送进宫中当太监,咸丰在位的时候就是由他伺候的,深得咸丰皇帝宠爱。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失去靠山的安德海就开始依附慈禧,把慈禧伺候的舒舒服服的,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可以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他。
有了慈禧这个大靠山,安德海也变得越来越放肆。
开始干一些非常出格的事情,开始干涉朝政,买官卖官,中饱私囊。
总之所有坏事都干尽了,当年很多人都看他不顺眼,但是他背后的靠山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人敢动他。
网络配图 但是丁宝桢却不惯着他,有一次安德海违反皇宫禁令,没有手谕不得私自出宫,但是他借着给慈禧买东西的理由,强行出宫去。
丁宝桢知道以后,正好抓住了他这个把柄,直接推出午门砍了。
杀了慈禧的心腹,整个朝野十分震动。
都以为他要到大霉了,但是没有想到,慈禧竟然没有吭声,这就更加让人奇怪了,不过丁宝桢做的有理有据,还是先斩后奏,就算慈禧也说什么。
丁宝桢在四川总督的位置上十年之久,66岁因病去世。
因在世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他去世以后当地十万百部跪地相送,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鼎立的缔造者:曹操、孙权、刘备的政治博弈与才能比较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杰出的领袖在这一时期中脱颖而出,他们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才能使得魏、吴、蜀三个政权能够形成鼎立之势。
本文将探讨这三位领袖如何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比较他们各自的政治能力。
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他以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统一了北方,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孙权作为东吴的领袖,继承了父兄的遗业,巩固了江东的统治,并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手,成功抵抗了曹操的南侵。
刘备则凭借其仁德的形象和诸葛亮等一批贤臣的辅佐,逐渐扩大势力范围,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三位领袖各有所长,但刘备相比曹操和孙权最大的优点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民心所向。
刘备以仁爱著称,他的“王道”政治理念吸引了大批人才和民众的支持。
这种以德服人的领导风格,使他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政权。
至于曹操、孙权和刘备谁的政治能力更高,这实际上很难一概而论。
曹操以其果断和残酷著称,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都非常出色;孙权则以其稳健和审时度势著称,他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局势;刘备则以其仁德和民心所向著称,他的政治理念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三人各有特点,但都具备高超的政治能力。
结语: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领袖的政治才能和决策智慧共同塑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他们的不同领导风格和政策选择反映了各自政权的特点和优势。
刘备的仁德政治虽然在军事实力上不及曹操,但在赢得民心和支持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
三国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政治能力和领导风格都有其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时代背景和个人条件来发挥自己的长处。